國內雲計算廠商衆生相:四大陣營十幾家企業生存盤點

縱觀國內雲計算市場,整體以IaaS、SaaS爲主,PaaS在逐漸向IaaS層融合,類似博雲、靈雀雲這樣的PaaS廠商正在被市場接受。近幾年,IaaS層成爲國內雲服務市場的主要增長力,聚集了不少頭部雲計算玩家;SaaS層准入門檻較低,發展迅速,廠商衆多,但從市場來看,各家份額都不算大;PaaS層稍遜於前兩者,但也有所起色。

國內雲計算廠商大致可分爲四個陣營:互聯網陣營、傳統IT陣營、運營商陣營和其他創業公司。本文將對各陣營排名靠前玩家的營收狀況、業務能力、主要優勢、目前提供的服務能力進行說明,每一朵雲的形狀都不盡相同,彙總在一起卻基本代表了國內雲計算市場的發展現狀。(排名不分先後,僅列舉目前用戶選擇較多的雲計算廠商,供參考;所列產品來源於官網,供用戶瞭解服務層次及豐富度,各家劃分依據不同,此處不做過多討論)

互聯網陣營

阿里雲

截至發稿時的最新財務報告:年前,阿里巴巴公佈 2019 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宣佈單季收入過千億。2018自然年,阿里雲營收規模達到 213.6 億元,4 年間增長約20倍。

在IDC最近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廠商市場份額數據報告中,阿里雲連續三年蟬聯中國市場第一,佔據43%的市場份額。縱觀全球市場,阿里雲5年內翻了12倍,全球排名第三(IDC)。

目前,阿里雲提供的產品包括雲計算基礎、安全、大數據、人工智能、企業應用、物聯網和開發運維領域。2018年,阿里雲也幹了不少事情,比較值得關注的大事有:發佈新一代雲存儲引擎2.0,最終性能提升50倍;進軍IoT,完成互聯網首次8K直播,推出首個邊緣計算產品;發佈自主研發、共生共存、不碰數據三條生命線;Gartner全球雲存儲魔力象限躍升至挑戰者,成爲首個入選Gartner數據庫魔力象限的中國企業;阿里雲史上最大技術升級,面向萬物智能的飛天2.0發佈;阿里雲升級爲阿里雲智能(事業羣升級);斯坦福大學發佈深度學習推理榜單,獲得圖像識別性能及成本雙料冠軍等。

在國內互聯網梯隊,阿里雲先發優勢明顯,落地能力也不差,2018年已經在衆多場景中進行落地,並且越來越全面,邊緣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均有佈局。如今,雲計算進入發展拐點,市場潛力存在但獲客並不易,全球市場競爭者林立,幾乎所有主流研究機構都將阿里雲列爲挑戰者,未來廝殺將十分激烈,阿里雲在2018年的許多調整,比如飛天2.0、事業羣升級等都可以看出其正在積極應戰。

騰訊雲

截至發稿時的最新財務報告:根據騰訊發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截至2018年9月30日),第三季度收入爲805.95億元,淨利潤(按非通用會計準則)爲197.1億元,前三季雲服務收入達60億元,連續三季超過100%同比增長。

在IDC最近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廠商市場份額數據報告中,騰訊雲佔據的市場份額爲11.2%,在國內排名第二。國際市場雖有佈局,但處於發展階段,尚未出現具體排名。

國內雲計算廠商主要分爲兩大類——自主研發和基於OpenStack,騰訊雲基於OpenStack搭建,提供的產品包括雲計算基礎、安全、大數據、人工智能、企業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領域。2018年,騰訊雲比較值得關注的事情有進行架構調整,騰訊雲升級爲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演講中表明騰訊雲時代的三張網爲人聯網、物聯網和智聯網;發佈國內首份雲量專題報告等。

一直以來,騰訊的遊戲是拿手業務,其雲平臺也針對遊戲行業提供了一系列解決方案,涵蓋開發、運維、運營等領域和場景,騰訊旗下部分遊戲也率先遷移至雲平臺運行,比如王者榮耀臺灣版等。從行業分佈來看,騰訊雲服務在遊戲和直播領域的競爭力明顯。但是,最新一期財報顯示,遊戲不再是其營收主要業務,支付相關和廣告相關服務增長明顯,不過遊戲行業整體都處於下降趨勢,騰訊雲向政務方向調整的動作也比較明顯,覆蓋行業在逐漸打開。

華爲雲

截至發稿時的最新財務報告:截至2018年上半年,華爲雲收入同比增長700%,合作伙伴增長45%,新增上架應用872個。

根據IDC日前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數據顯示,華爲雲位列第8位,市場份額爲2.3%。

目前,華爲雲提供的產品涉及基礎服務、EI企業智能、安全、物聯網幾大領域。2018年,華爲雲比較值得關注的幾件大事分別有數據庫安全服務正式上線,華爲雲區塊鏈服務BCS正式對外開放,發佈國內首款FPGA雲視頻編碼加速服務,發佈新一代分佈式緩存Redis、雲連接服務、AI 全流程開發平臺與工具、全棧專屬FCS方案和5G Cloud VR服務,IPv4/v6雙棧等。

在互聯網陣營中,華爲所擅長的是硬件和私有云搭建,在國內目前的雲計算進程中,傳統企業的核心應用上雲進程緩慢,混合雲傾向更加明顯,私有云或是公有云似乎不再是問題。目前國內能提供P100雲主機的廠商比較有限,比如阿里雲、天翼雲和華爲雲,其在遊戲和AI方面具備一定競爭優勢,因爲其本身不參與遊戲運營。

百度雲

截至發稿時的最新財務報告:百度公佈 2018 財年第四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顯示本季度營收 272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2%;淨利潤 21 億元人民幣。在之後的電話會議上,百度雲首次公佈具體業績數據,Q4 季度營收破11億。

相較於互聯網陣營中的其他廠商,百度對人工智能和邊緣計算的投入比較大,目前百度雲提供的產品包括計算與網絡、存儲和CDN、數據庫、安全和管理、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其在人工智能部分的開放能力從其110多項服務清單便可窺得一二。

2018年末到2019年初,百度雲值得關注的幾件大事分別是與攜程達成深度合作;架構調整,將智能雲事業部(ACU)升級爲智能雲事業羣組(ACG),同時承載AI to B和雲業務發展;發佈中國首個全面開源的邊緣計算產品OpenEdge;發佈百度雲ABC3.0、AI to B平臺、BC一體機3.0;易觀發佈的《中國雲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報告》顯示,百度雲以市場增速最快及技術前瞻性優勢殺入排名前三等。

2018年,百度雲增速還可以,客戶基礎獲得明顯提升,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正在向電信、交通、工業製造、金融服務等領域擴展,但打法其實不太一樣。根據中橋調研諮詢的最新報告,雲計算正在從中小微企業逐漸向中大型企業普及。當集羣規模上升到一定程度,從使用成本、遷移成本、安全風險等角度考慮,上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AI到底具備多大吸金能力不得而知。除此之外,百度在邊緣計算方面的貢獻也比較多,這不僅與其自家業務有關。隨着5G的發展,邊緣計算將最先從中受益。

網易雲

截至發稿時的最新財務報告:網易截至2018年12月31日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財報顯示,網易第四季度淨營收爲人民幣198.443億元,並未公佈雲業務具體營收,但應該涵蓋在創新及其他業務淨收入中,這部分收入爲13.86億元人民幣。

目前,網易雲提供的產品包括雲計算基礎服務、大數據、雲安全及通信與視頻領域,總共21類60餘種服務。相較於上述幾家公司,網易雲在各方面所提供的服務相對較少,其“專屬雲”的概念倒可以關注一下,這是網易雲提出的一個新思路。專屬雲本質還是部署在網易雲公有云內,但其獨佔資源,相當於公有云和私有云方案的調和。

回顧2018年,網易雲沒有什麼特別值得注意的事情,其官網的大事記停更在2017年12月,整個2018年沒有更新。2017年,硅谷動力聯合Ciweek發佈《2017雲計算企業百強榜》,在互聯網系雲廠商中,網易雲排名第四。但根據2018年IDC發佈的最新報告,並未出現網易雲的身影。

京東雲

截至發稿時的最新財務報告:京東第三季度淨營收1,048億元人民幣,市場預估1,056.9億元人民幣,暫未拿到雲業務具體營收數據。

京東雲目前所提供的產品類目與其他幾家差不多,總共16大類79種服務。但去年被傳與金山雲合併,雖然雙方均對此做出闢謠,稱沒有此事。不過,其闢謠留有餘地,僅證實其 HR 團隊沒有變化。當日晚間,InfoQ 編輯部再次得到多位業內人士爆料,稱京東雲與金山雲合併確有此事且內部文件已準備就緒,將於不久後發佈,不過具體合併詳情未知。

未來,京東雲的具體發展規劃,暫未可知。

創業系公司

金山雲

截至發稿時的最新財務報告:根據金山軟件發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金山雲營收達到6.03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8%,較Q2季度增長29%。

融資情況:從 2013 年下半年開始至 2018 年初,金山雲對外公佈了七次融資,D 輪系列融資金額甚至高達 7.2 億美元,公司投後估值達到 23.73 億美元,這也是國內估值最高的獨立雲服務商。

根據IDC最新報告,金山雲以4.5%的市場份額穩佔國內公有云前五名。回看2018年,年初,金山雲還比較活躍,比如在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中位列雲服務企業第三,但其官網的大事記自3月份之後便沒再更新,但其所列出的產品組合基本與互聯網陣營的廠商持平,總共19大類77種服務。

青雲

營收:沒有準確營收金額,媒體估算2017年營收就已超過6億。

融資情況:2012年6月,獲得200萬美元的A輪融資;2013年12月,獲得2000萬美元B 輪融資;2016年3月,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2017年6月,獲得10.8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

回看2018年,青雲比較值得關注的幾件大事有開源數據庫RadonDB,打造企業級全棧雲 ICT ,加入 Linux 基金會旗下的 OpenMessaging 開源標準社區,青雲QingCloud 容器管理平臺 KubeSphere 開啓公測。

雖然公司規模比較小,但青雲涉及的產品範圍特別廣泛,總共13大類70種服務。在創業系公司中,技術和自研能力比較靠前,從其數據庫和容器方面的能力便可見一二,其備受詬病的價格問題也在今年開年得到緩解,主機和硬盤價格進行了不同幅度下調。

UCloud

營收:2017年,業內曾傳其收入突破10億元,暫未獲得最近的官方營收消息。

融資情況:2014年6月完成5000萬美元B輪融資;2015年4月,獲得近 1 億美元 C 輪融資;  2017年3月,獲得元禾重元、中金甲子9.6億元D輪融資;2018年6月,獲得中國移動投資公司E輪融資。

根據IDC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全球公有云市場份額排名,Ucloud在國內公有云廠商中排名第12位。

2018年,UCloud比較值得關注的幾件大事有,首批獲得雲服務用戶數據保護能力評估認證的五家雲服務商之一;印尼數據中心開啓公測;與數人云合併;主機入侵檢測UHIDS正式上線;拉丁美洲首站,巴西數據中心上線;發佈一站式視頻雲服務和一站式IoT解決方案。

縱觀整個產品線,涉及的領域大同小異,總共13大類57種服務。AI也是其去年重點關注的能力,並開始向落地方向推進,其出海能力倒是值得肯定的一點,畢竟其在全球部署的數據中心已經接近30個,並且安全基因十分明顯。

華雲數據

融資情況:成立八年共完成6筆融資,總額超35億元,最後一筆融資於去年6月份公佈,金額爲10億元,計劃於A股上市。

根據IDC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全球公有云市場份額排名,華雲數據在國內公有云廠商中排名第10位。

與上述其他廠商不同,華雲數據的重點在於私有云和混合雲,具體來說是定製化私有云、混合雲解決方案,總共8大類25種服務。2018年11月,《2017-2018年中國私有云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華雲數據躍入領導者象限,成爲中國私有云廠商前三名。

七牛雲

融資情況:2011年剛成立之初就獲得了經緯創投的 A 輪投資,之後幾年又相繼獲得啓明創投領投的 B 輪融資、寬帶資本領投的C輪融資, 2016年初又完成了嘉實資本和方廣資本領投,張江高科、澳洲電信等跟投的D輪融資,最新一輪融資爲阿里巴巴集團和雲鋒基金領投的10億人民幣。

根據《互聯網週刊》發佈的2018年雲計算企業百強榜,七牛雲排在第16位。目前提供的產品包括對象存儲、私有云存儲、融合CDN、雲主機、容器雲、邊緣計算平臺和深度學習平臺領域,基礎產品較全,但數據庫、大數據等均未體現在列表中。

傳統陣營

浪潮雲

營收情況:未找到具體營收金額,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曾在2018年8月份透露浪潮雲開始第二輪融資,未來計劃獨立上市。浪潮雲曾在Forrester發佈的《Now Tech: Public Cloud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2 2018》報告中進入“大型廠商”陣營,因此可以推斷其營收尚可,畢竟Forrester的基本標準就是營業收入。

根據其官網,浪潮雲目前可提供的產品包括計算、網絡、存儲與CDN、數據庫、IDC服務、安全服務等,大數據目前只有三款內測產品,稍顯不足。近年來,浪潮雲的優勢在於中國政務雲服務市場,根據IDC報告,浪潮雲多年穩居中國政務雲服務運營商市場佔有率第一。

華三雲

暫未查到具體營收金額。

根據其官網,華三雲所提供的產品類別倒是足夠齊全,涉及計算、存儲、網絡和內容分發、監控與管理、數據庫和數據服務、視頻服務、中間件、安全、移動服務和區塊鏈等,大數據板塊同樣較弱。

雖未得到更多詳細信息,但《互聯網週刊》曾在其官網發佈2018年雲計算企業百強榜,華三雲排名第10,位於浪潮雲和金山雲中間,據悉該榜單是互聯網週刊與eNet研究院根據iBrand,iPower,iSite三個方面,對國內幾百家IaaS,PaaS,SaaS雲服務商進行的選擇排行。

用友雲

營收情況:用友網絡2018三季報淨利潤1.51億,同比增長158%,暫未找到其他具體信息。在其二季度財報中,用友雲服務業務實現營收8.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0.9%,是用友除軟件外的第二大收入。其中,雲平臺(PaaS)、應用軟件服務(SaaS)及非金融類業務運營服務(BaaS)收入2.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0.0%,支付收入0.4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9.1%。

與其他雲計算廠商略有不同,用友的雲市場由平臺服務、行業雲、小微企業雲和金融服務等組成,用友自身的優勢在於金融,這也體現在其雲業務中,當雲業務營收剛剛超過4億,其金融業務營收就超過了8億,這可能會繼續擴大其在雲業務領域的營收。

三大運營商

憑藉基礎設施和通信等方面的優勢,中國電信的天翼雲、中國聯通的沃雲和中國移動的移動雲分別排在《2018雲計算企業百強榜》的第2、4、6名;根據IDC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廠商市場份額》數據,中國電信以7.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僅次於阿里雲和騰訊雲。

相比之下,中國聯通的發展重點是雲聯網,也就是雲和雲之間的連接,解決不同環境下的多雲互聯問題,其雖然同樣側重於寬帶建設,但中國聯通的打法相對保守,似乎滿足於現有帶寬水平。

中國移動的雲端解決方案相對完整,包括IaaS、PaaS和SaaS三層,與互聯網公司類似,中國移動在雲平臺建設上走的是開源與自主研發路線,比較值得一提的功能是彈性計算和分佈式存儲。

中國電線的雲計算市場份額優於前兩者,其側重於寬帶建設,在雲計算領域的投入也相對較大。據瞭解,中國電信政企客戶佔中國電信營收50%左右的份額,這部分的項目就超過20萬個。

結語

除此之外,以20億元作價收購亞馬遜AWS中國區雲服務相關資產的光環新網也值得關注,其在《2018雲計算企業百強榜》中排名第27位。綜上,我們可以簡單看出國內雲計算市場的部分走向,比如頭部玩家的聚攏效果明顯,不少創業公司官網所列出的“大事記”列表在2018年只有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更新,不少融資狀態也基本停留在這一年,至於是融資困難還是資金充足尚未可知,因爲可查的營收數據非常有限;以IaaS業務爲主的雲服務商仍然佔據頭部,IaaS的門檻相對較高,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因此不容易更換,而門檻相對較低的SaaS雖然做的企業多,但各家份額都不太大,沒有特別出彩的廠商。

2017年,美團就砍掉了自家的公有云服務,中興雲也不知何時從各類榜單消失…在京東雲與金山雲被傳合併風波之後,不少業內雲計算專家表示2019年將是雲計算廠商的關鍵一年,不少雲服務廠商都面臨合併、重組甚至消失的可能。Gartner曾在《雲計算進入下一個十年》中指出,到2020年,只有提供IaaS、PaaS和SaaS整體解決方案的廠商才能佔據雲市場的領導地位,IaaS層格局基本固定,其他廠商將如何尋求突破讓人期待。

附互聯網週刊《2018雲計算企業百強榜》,供參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