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66/VVC中的新特性

所有描述均基於vtm4.0版本,本文主要是翻譯JVET-M1002文檔

編碼框架

和之前的標準類似,VVC採用基於塊結構的混合編碼框架,融合了幀內和幀間預測、變化編碼和熵編碼等模塊。如下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VVC通過塊劃分將一幀圖像劃分成許多編碼樹單元(coding tree unit,CTU)。一個CTU通過內嵌多類型樹的四叉樹結構(a quadtree with nested multi-type tree using binary and ternary splits segmentation structure)被劃分成許多編碼單元(coding unit,CU)。每個子CU(leaf coding unit)可以使用幀內預測或幀間預測,也就是說決定幀內還是幀間是在CU級。注:單元(unit)是指圖像中某個區域,包含所有的色彩分量。而塊(block)則是指包含某個特定色彩分量(如亮度luma分量)的圖像區域。對於一個CU,包含亮度分量的CB( coding block)和兩個色度分量的CB。

新特性

VTM4中包含了很多其他的新特性,遍及幀內幀間預測、變換量化、熵編碼和環路濾波過程。在11次JVET會議過後,以下的新特性已經被應用到VTM3上:

幀內

1、67種幀內預測模式以及擴展的寬角度模式(67 intra mode with wide angles mode extension)
2、基於塊大小和模式的4抽頭插值濾波器(Block size and mode dependent 4 tap interpolation filter)
3、位置決定的聯合預測(Position dependent intra prediction combination,PDPC)
4、跨組件的線性幀內預測模型(Cross component linear model intra prediction, CCLM)
5、多參考線幀內預測(Multi-reference line intra prediction,MRL)
6、幀內子劃分(Intra sub-partitions, ISP)

幀間略(本人主要做幀內,有時間再翻譯)。

變換量化及係數編碼

1、多種變換方式選擇(Multiple primary transform selection with DCT2, DST7 and DCT8)
2、子塊變換(Sub-block transform)
3、最大QP從51變爲63(Dependent quantization with max QP increased from 51 to 63)
4、變換系數編碼時隱藏符號數據(Transform coefficient coding with sign data hiding)
還有其他環路濾波等屏幕內容和360度視頻編碼等新特性,不一一列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