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學習(一)基礎、語法、NULL機制、類型檢測與自動類型轉換

kotlin學習是通過對 Runoob 網所做的更容易理解的方式
Kotlin學習均以對照Java的實現方式爲基準,便於使用Java的小夥伴轉至Kotlin更容易理解

聲明:
寫東西難免出錯,若本片博客出現任何錯誤的講解歡迎下方留言糾正,謝謝
Kotlin不需要以 ; 結尾每一行代碼

定義函數(方法)

關鍵字fun,書寫格式爲—>參數 : 類型

fun sum(a: Int,b: Int): Int{
	return a + b
}

表達式作爲函數體,返回類型自動判斷

fun sum(a: Int,b: Int) = a + b

//注意:public方法必須明確寫明返回類型
public fun sum(a: Int,b: Int): Int = a + b

無返回值類型函數(類似Java中void)

fun printSum(a: Int,b: Int): Unit{
	print(a + b)
}

//注意:如果返回是Unit類型,可省略Unit關鍵字(public也是如此)
public fun printSum(a: Int,b: Int){
	print(a + b)
}

函數的參數爲可變長的

fun vars(vararg v: Int){
	for(vt in v){
		print(vt)
	}
}

//測試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vars(1,2,3,4,5)//輸出12345
}

lambda(匿名函數)

//測試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val sumLambda: (Int,Int) ->	Int = {x,y -> x+y}
	println(sumLambda(1,2))//輸出結果爲:3
}

常量與變量(對應Java:final、變量)

變量:var關鍵字

var <標識符> : <類型> = <初始化值>
var study : String = "藍瘦"

常量:val關鍵字(只能賦值一次的東西,類似Java的final)

val <標識符> : <類型> = <初始化值>
val study : String = "香菇"

常量/變量均可沒初始化值,但必須在引用前初始化一下
編譯器支持自動類型判斷, 即聲明時可不指定類型,由編譯器判斷

val a: Int = 1
val b = 1//系統自動判斷類型爲Int
val c : Int//如果不直接初始化就必須聲明類型爲Int
c = 1//引用時進行初始化

註釋

單行、多行註釋如下

// 這是一個單行註釋

/* 這是一個多行的
   塊註釋。 */

字符串模板

$ 表示一個變量名/變量值
$varName 表示varName這個變量的值
${varName.fun()} 表示varName變量的方法的返回值//變量還有方法?別擔心,後面會講到。
var a = 1
val s1 = "a is $a" 
a = 2
val s2 = "${s1.replace("is", "was")}, but now is $a"
print(s2)
//輸出:a was 1,but now is 2
//看不懂的小夥伴注意var和val再仔細看一下,其中花括號中代表替換掉s1也就是a is 1中的is爲was

NULL檢查機制

kotlin的空安全設計對於那些聲明可爲空的參數,在使用時要先進行空判斷處理,兩種方式

1.字段後加 !! 像Java一樣拋出空異常
2.字段後加 ? 可不做處理,要麼返回值爲 null,要麼通過 ?: 來做空判斷處理(看不懂看下面)
//類型後加?表示age可爲空
var age: String? = "23"
//var age: String? = null(可爲空的形式)
//拋出空指針異常,其實 !! 簡單說就是不管值是不是null都繼續執行下去,如果說值是null還執行下去了,那麼肯定就是空指針異常
val ages = age!!.toInt()
//不做處理返回 null,其實就是當age不爲null時纔會執行到toInt
val ages1 = age?.toInt()
//age爲空返回-1
val ages2 = age?.toInt() ?: -1

當一個引用可能爲 null 時, 類型也必須明確地標記爲可爲 null。
如下當 str 中字符串的內容不是一個整數時, 返回 null:

fun parseInt(str: String): Int? {
  // ...
}

以下演示如何使用一個返回值可爲 null 的函數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if (args.size < 2) {
		print("Two integers expected")
    	return
  	}
  	val x = parseInt(args[0])
  	val y = parseInt(args[1])
  	// 直接使用 `x * y` 會導致錯誤, 因爲它們可能爲 null.
  	if (x != null && y != null) {
    	// 在進行過 null 值檢查之後, x 和 y 的類型會被自動轉換爲非 null 變量
    	print(x * y)
  	}
}

類型檢測及自動類型轉換

通過 is 運算符檢測一個表達式是否爲某類型的一個實例(類似Java中的instanceof關鍵字)

fun getStringLength(obj: Any): Int? {
  if (obj is String) {
    // 做過類型判斷後,obj會被系統自動轉換爲String類型
    return obj.length 
  }

  //在這裏還有一種方法,與Java中instanceof不同,使用 !is
  // if (obj !is String){
  //   // XXX
  // }

  // 這裏的obj仍然是Any類型的引用
  return null
}

或者

fun getStringLength(obj: Any): Int? {
  if (obj !is String)
    return null
  // 在這個分支中, `obj` 的類型會被自動轉換爲 `String`
  return obj.length
}

甚至還可以

fun getStringLength(obj: Any): Int? {
  // 在 `&&` 運算符的右側, `obj` 的類型會被自動轉換爲 `String`
  if (obj is String && obj.length > 0)
    return obj.length
  return null
}

區間(通俗易懂)

先看以下比較官方的說法:
區間表達式由具有操作符形式 .. 的 rangeTo 函數輔以 in 和 !in 形成
區間是爲任何可比較類型定義的,但對於整形原生類型,它有一個優化的實現。
通俗些的往下看代碼 ↓ :

for (i in 1..4) print(i) // 輸出結果爲:“1234”

for (i in 4..1) print(i) // 什麼都不輸出

if (i in 1..10) { // 等同於 1 <= i && i <= 10
    println(i)
}//輸出結果爲:“12345678910”

// 使用 step 指定步長
//其實也就是說輸出1的時候跳兩步(1-->2-->3)便跳到了3到3的時候跳兩步便會跳出4就沒什麼可輸出了
for (i in 1..4 step 2) print(i) // 輸出“13”

for(i in 2..10 step 3) print(i)//輸出結果爲“258”

//這裏就是從4到1的意思(downTo字面意思就是向下)
//這裏每輸出一次跳2次結果也就是4和2了
for (i in 4 downTo 1 step 2) print(i) // 輸出“42”

// 使用 until 函數排除結束元素
for (i in 1 until 10) {   // i in [1, 10) 排除了 10
     println(i)
}//執行結果爲:"12345678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