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和寒门:中间只差了一个杠杆

第一次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花了两个钟头看完,合上电脑后天色已经暗沉,饭厅里隐约传来饭菜的香味,恍若未闻妈妈叫我吃饭的声音,拿出kindle找到了原著小说,开篇就是村上春树为这本书写的序言:

“这是一本对我而言最为重要的书籍,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记得看电影时,镜头有好几次出现过碎片这个极为明显的意象,我想它代表的是盖茨比“上帝之子”梦想的破灭,这个电影是以悲剧作为结尾的--可是在小说里,我看到了他对梦想生活极为坚定的执着。

《盖茨比》讲述了一个夏天优美而悲伤的故事,盖茨比的一生从少年时期所追求的就是过上贵层人士的生活:有豪宅靓车,梦幻美丽的妻子,家中可以高朋满座。尽管他后来几乎要实现了全部的梦想,可作者写了一个精巧的构思,让他失去了梦中情人,并冤死在一场闹剧下。这也是这本书之所以经典的原因之一。

盖茨比他只专注一个角度,就是海峡对面闪烁绿光的码头,当他意识到他全部所追寻的,黛西形象的破灭,穿越过去的记忆悄然改变之后,才知道那是他不曾参与过的经年。

他这一生都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他的理想生活是和情人黛西在豪华别墅里共度终生。

然而你可以说他这一生是不成功吗?

即使从今天的意义上说,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他的别墅里有盛大的宴会,政商群友和各届名流,如果盖茨比是今天的盖茨比,他拥有的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都无法启及的财富。

可是回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心爱之人把他抛弃,葬礼没有一个人参加,豪宅成为一场幻梦,只有孤零零的游泳池仿佛还飘荡着他对尼克说的话“整个夏天我都还没有游过泳,你要一起来吗?

何曾想到他的第一次游泳,成为了最后一次。

盖茨比的死亡让我想到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文章“寒门状元之死”,姑且不论故事的真假。咪蒙文章里提到的那个高智商状元,结局同样悲惨――病死得时候银行卡里只有几千元,甚至还披着大学时期的旧羽绒服。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寒士出生,而死亡都是那么寒酸。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外界沸沸扬扬的声音还是自己内心的自在?

说到底是一个坎,盖茨比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贵族,即使他已近成为一个百万富豪,而寒门状元则从内心认为,自己永远走不出一个叫“穷”的怪圈。

他们都值得拥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但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同依然会成为刻在内心的利器,更不会真正认识到有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个概念。

就像盖茨比明明知道他并不是输给了那个叫汤姆的男人,而是黛西根本没有他想像中的那般理想化,他拥有并坚信的是所有美好汇入一处的东西。

当尼克告诉盖茨比想让他放弃黛西时,他的眼中仍有熠熠生辉的光亮。

这样一个坚持内心自我的人,即使在作者的笔下死去了,依然是一个成功的角色,虽然并不符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爸妈经常看一个节目,是央视的《向幸福出发》,里面的人物故事都很能打动人,我经常看见他们坐在沙发上,悄悄的用手背拭去泪水。

那天我陪他们一起看,看到一个其貌不扬,身材如孩童般短小的男人走上舞台,讲述他的故事。

身体的缺陷让他从小备受歧视和怜悯,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凭着一股对生活的热爱去了城市,先开始打工,受尽他人的冷眼,咬牙坚持数年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开始帮助还在上学的弟弟妹妹们,他真的成为了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男人,并且在这途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故事很短,寥寥几分钟结束后他的爱人上台,那是一个身材高挑的长发美女,我几乎不相信这就是他的妻子。

他们在舞台上牵着手,面对主持人的提问神情安然又自在,言语间得知一路走来的心酸。

这期间经历过生意惨败,合伙人跑路的场景,环境最差时只吃白米饭和咸菜,男人对自己经历的苦难蜻蜓点水般掠过,仿佛不过是生活最普通不过的小插曲。而他的妻子一直温柔的看着他,不时微笑点头。

他们的形象和身高差并没有让人产生任何视觉上的不适,反而显得既亲密和谐,我想,当你全心全意钟情于某物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散发着光的,这种光芒既是爱也是梦想。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寒门逆袭的故事,在他的人生经历里,不仅仅收获了爱情,事业也生机勃勃的发展。这些都源于他的坚定意志:他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敢于接受自己的残疾,冲出内心的恐惧,珍视自己的全部拥有。

我想,在经历荆棘磨难后还能微小的人们,是最勇敢最有智慧的人,时间没有百分百的恋人,没有百分百的生活,生活可能一开始就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陷阱,但是也许在另一面就是为了让你可以看到门对面的那扇窗。

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是说范冰冰被罚八亿是一个什么概念,有网友评论说“假如我年薪八万,我要不吃不喝工作一万年”有人说“每天中500万彩票也要中半年”“一天一顿海底捞,要吃好几千年”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背后,引出我们对阶层的思考:

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个叫“焦虑”的无限循环中,每个人都在前行中迷失,如果这时候老拿自己和被人比,不仅毫无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会消耗你的能量,让未来更充满不定数。

生活如同一个杠杆,左右心房端平,调整心态后才能正式内心一偶怯弱的自己:不是阶层贫富的事,而是我们内在恐惧的事----

我们害怕没有钱,害怕疾病,害怕孩子的教育,害怕失去工作,害怕变老,我们害怕意外,害怕死亡,害怕被时代抛弃,害怕孤独终老。

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寒门逆袭,因为阶级是永远存在的,贫富差距上至中华五千年,下至未来的五千年,无论在哪一个社会背景下,都会有人的起点比你高,生活条件比你优越,我们不需要拿别人和自己相比。

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和选择,如果选择和心态不对,哪一个阶级,哪一类人群,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

而成功的定义---从来不在于外界的评价,而是由内在自己决定的。任何人都不是你,没有经历过你所经历的一切,没有谁能够像你自己这样,彻底的了解自身,没有谁可以评价你的人生,没有谁可以否定你的成功。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那个写“寒门状元之死”文章的作者咪蒙就是一个例子,她赶上了微信公众号的第一批创作大潮,先开始自己写作,到后来有了团队和公司,到后来有了类似明星的包装。

这一路披荆戴月的走来,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如果没有这篇百万爆文,我想她依然会创造另一段人生的成就。

然而就是这一篇文章,幸运之门给她上了一道枷锁。

墙倒众人推,负面评价汹涌而至,我看到知乎上有人评论说:

“这就是贩卖毒鸡汤的后果”

“咪蒙是新媒体的毒瘤”

“咪蒙的文章是把读者当成了婴儿,要一口一口掰碎了给他看”

在这其中我看到一些较为中肯的评价:

“平心而论,自媒体领域,很难再找出比咪蒙更优秀的营销达人”

“为什么她能够成功?是因为她抓住了这个时代”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贫富差距大,房价高涨,全民焦虑,碎片化阅读,盲目跟风,官僚腐败,恐婚恐育,渣男盛行,利己主义,全名热议……

咪蒙的倒下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过和电影中的盖茨比有一个类似的点:就是理想的幻灭。曾看过她早期的作品《好疼的金圣叹》,我记得当时是怎么被她的文字和故事惊艳到的。

后来她离开南方都市,自己创业,最终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拥有了自己的天地,前不久她出了一本书叫《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文风已经改变了,这其中一定经历了变故和选择,她选择了新媒体运营,成功的成为了一个会营销自己的商人。

我不知道她之后的路途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被推翻,达到顶尖,被击倒,再重新爬起的过程。

谁都不知道这个意外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即使做好全部准备也可能依然不能幸免。我曾陪伴孩子在住院十楼苦苦的煎熬,我曾见到过得白血病的女孩重获新生,我也曾听到亲友突然病逝的噩耗,我也曾亲眼见过一个人的火化。那是生命最后的场景,人们很肃穆的站立着,黑压压的沉默是给这个生命最高的礼赞。

记得有一次在医院看到一个告示牌,上面写着大大的几个字遗体捐赠。告示牌上写了很多的条例,遗体捐赠是什么?需要费用吗?它的意义是什么?

我看到后良久伫立,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整个社会进程上,有时候仿佛很隆重,有时候却如鸿毛一样的轻。

我想生活的意义是不是就在于此呢――被生活琐碎历练后的疲惫,让我们的内在力量更强大,让我们成为天下无敌的剑客,一层接着一层,不到人生的尽头,生活不会停止它的修炼。

有时候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时代,但转念一想,正因为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模样,才应该珍惜此刻地球上的所有,倘若有一天,也许是几百年后,也许是几年后,地球真的发生了具有毁灭世界的末日灾难呢?

其实,也许我们活在最好的时代。

无论你此时此刻在哪里,你是中产也好,你正穷途末路也好,你坐拥千万财产也好,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的未知。在未知的航行中不断的打怪升级,在阶段后的休整后调整好心态,你的格局和眼界不妨看的高远一些。

然后擡头挺胸,露出好看的微笑。挑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重新出发,重新选择方向,做出决定,重新为自己活一次。

· end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