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思維

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慣性,一旦熟悉了這樣的慣性,就不願意改變,這也是所謂的舒適區。小時候習慣了母親在身邊的陪伴,每天放學回家,隨口說的是,媽,今晚上吃啥,媽,我的襪子呢。媽。我昨天看那本書呢等等。突然有一天回家沒看到媽媽,張口問的是,爸,我媽呢?這個問題說明,慣性對於一個人生活有多大的影響。

只說慣性好或者不好的,其實都不全面。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當我們習慣於某種生活方式,習慣了日常的生活節奏,大腦相當於已經把這套程序寫進了我的思維裏,所以一般人都不太喜歡頻繁的改變。這也不能說一件壞事,因爲沒有動盪不定的感覺,穩定有利於潛心做事。多數人都是喜歡安穩的,這意味着安全。但這也同時意味着不想改變。

不過這個世界的變化日新月異,如果不改變思維就會固化,墨守成規。好奇與探索纔有可能發展。所以心理學有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之分。鼓勵人們走出舒適區,來到學習區,挑戰一定的難度但有不至於讓自己太過難受,通過探索與學習,最終可以達到不斷擴大自己舒適區的目的。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擴大自己舒適區的過程,就如前面所說,媽媽一直在陪伴我們成長,但總有一天我們要獨立去面對生活,學會沒有媽媽的照顧也能好好生活下去,並習慣沒有媽媽的陪伴。

不過想要走出舒適區並不容易,因爲它是大多數人趨向的一種自然狀態。離開舒適區就意味着較高的風險和焦慮。鞭策自己跨出舒適區,挑戰自己做通常不會做的事情學習新技能,挑戰慣有的成見,可以幫助自己快速成長,以新的視角看待問題,比如簡書現在的改革,或許就是要打破我們的慣有思維,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寫作,看待社區的建設。改革總會面臨動盪與不安,但風險與機會並存,這個世界“變化”纔是永恆不變的規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