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服務基礎認知

產品存在價值

幫企業開源(賺錢、用戶增長)、提效、節流,最終實現商業成功。

不同類型企業服務產品,決定了它們的:

- 客單價、企業付費意願:開源 > 提效 > 節流

- 用戶羣/留存:中小公司求開源,大公司才求效率、節流

越是開源,跟業務掛鉤越是緊密。產品要麼是通用性,儘量吃下市場更多的用戶,要麼做行業解決方案,深入一個行業,解決某個場景的需求。

用戶角色

to B 的產品設計,對角色的劃分和理解很重要,員工、管理員、老闆,三個角色的需求各不相同。員工是執行,講求功能易用性。管理者是數據統計和展示。

在決定是否使用這個產品時候,往往管理者纔是第一試用人,決策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所以管理者和老闆的體驗也很關鍵。

也有部分產品有 C 端優勢(比如網盤、在線文檔),可以帶來口碑傳播和低成本獲客,這時提升體驗的價值相對更大。但難點是,C 端用戶轉化的過程不確定性大、難以提升。

市場

正常的市場是一兩個巨頭 + 若干小廠。因爲 to B 產品的網絡效應沒有 to C 大,to B 有很多細分行業和場景難以被通吃,to B 產品的付費模式也能直接產生利潤,不需要建立在用戶量大的基礎。

小廠做行業解決方案,或接入 ISV,從某一個工作流程切入,快速迭代,也存在機會。搞定標杆用戶/成功案例(從 0 到 1),然後可以批量複製(從 1 到 10)。

關鍵數據

1. 獲客:獲客成本 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 中小企業由於收入較低,獲客成本不能太高,多利用渠道,並把毛利讓給渠道以增加覆蓋;

- 最大化市場效果,製造病毒效應

- 打造口碑,老客推薦成爲非常有效的渠道

2. 留存:月度和年度流失率(Churn Rate)

- 思考客戶爲什麼會走,小企業需要關注產品黏性、用戶留存,大企業需要關注銷售和定價機制

- 檢查連接企業用戶的每一個環節

- 沉澱數據

- 低頻場景做高頻功能,工具內置 IM、評論等功能

3. 變現:月度經常性收入 MRR(Monthly Recurring Revenue)、客戶/用戶生命週期 LTV(Life Time Value)

- LTV / CAC > 3, 越高越好(即花 1 塊拉來用戶,至少要賺 3 塊)

- CAC pay back < 12 個月,越小越好(即拉來用戶後,12 個月內收回成本),垂直行業這個數字會更小

此前 TechCrunch 還總結過 SaaS 產品的上市規律。先達到 200 萬美元年收驗證市場,然後 T2D3(前兩年每年三倍增長 triple,後三年每年兩倍增長 double)。


強銷售和弱銷售

弱銷售,主要靠自助,這些公司更看重 MRR(每月經常性收入),比如 Atlassian、Bascamp。強銷售,更常見於傳統行業、垂直行業、五百強企業的客戶獲取,這些公司更看重 ARR(每年經常性收入),比如 Salesforce。混合的也很多。銷售的季節性總是存在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