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病了,藥呢?

最近,筆者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互聯網上,一件事物的創建者和顛覆者,有些時候是同一個人。比如,Node的創始人Ryan Dahl轉頭推出了Deno,又比如,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去了AWS後,推出新的JDK發行版Corretto,再比如,萬維網和它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

這並不難理解,創造者對作品傾注心血,愛得深沉,如果心血結晶脫離掌控,變成討厭的樣子,創造者通常會有一種要把它糾正過來的衝動,有的人甚至視爲使命。

從去年萬維網誕生29週年之際,蒂姆開始呼籲,Web正在面臨威脅,希望有識之士能採取行動。很快,他聯合MIT的一羣老師和學生,打造了Solid,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網絡設想,用來解決現有互聯網的問題。

互聯網出了什麼問題?

普通人可能體會不到,但在互聯網的設計者眼裏,它仍然存在遺憾。

兩位“互聯網之父”的說法

Vint Cerf是參與創造互聯網的幾位關鍵人物之一,最近,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在創造互聯網時有兩個考慮不周全的地方。一個是IPv4尋址系統,顯然,Cerf對於互聯網用戶數量的預計太少;另一個是信號傳輸沒有考慮安全設計,這是今天的互聯網各種安全問題的根源。

這兩個問題現在正在通過升級打補丁的方式解決,第一個是IPv6,由政府和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運營商一起推動;第二個是HTTPS和其它加密手段,通過在應用層來解決安全問題,由谷歌/蘋果等互聯網巨頭推動。

萬維網之父蒂姆提出的問題則更尖銳,在上個月互聯網誕生三十週年之際,他提出了目前互聯網存在的三大問題:

  • 故意、惡意的企圖,例如黑客發起的入侵和攻擊,犯罪行爲以及網絡騷擾;
  • 建立不當激勵、犧牲用戶價值的系統設計,例如基於廣告的營收模式在商業上回饋了標題黨、大肆傳播虛假信息;
  • 仁慈設計產生的意外負面結果,例如網絡語言的憤怒、偏激的語氣和特性。

這些問題更加宏大,也更加難以解決。蒂姆認爲,除了制定法律和規則之外,互聯網的底層系統需要重新設計,這也是他推出Solid的初衷。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的確帶來了不少問題,即使是那些依靠互聯網取得成功的巨頭們,也開始受到了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Facebook。

扎克伯格的煩惱

近一年多來,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一直都很煩惱,多年來Facebook發展一直順風順水,沒想到一下子走到了懸崖邊上。

Facebook問題的爆發始於劍橋分析利用平臺用戶的數據干擾美國大選,它遭遇了持續而猛烈的質疑和抨擊,而隨着更多隱私、泄密問題的曝光,Facebook的公共形象一落千丈,甚至連內部都人心浮動,包括Instagram、WhatsApp創始人等諸多高管紛紛出走。

有人說,這是之前Facebook發展過快留下的弊病,它們過於關注增長數據而忽視隱私保護和平臺內容治理,扎克伯格也意識到這一點,今年3月7日,他發表公開信表示,Facebook將整合旗下的三大社交通信應用,打造私密的溝通平臺。

很多中文媒體將其解讀爲向騰訊和微信學習,甚至連扎克伯格也承認這一點,並稱悔不當初,沒有聽從別人四年前的勸告及早向微信模式轉變。

3月30日,扎克伯格又發表了另一封公開信,認爲社交媒體和互聯網應該對四個方面加強監管:有害內容、選舉誠信、隱私保護和數據可攜帶。

有人將其解讀爲Facebook需要明確的監管規則,在遵守規則後可以以此來轉嫁責任。但筆者認爲,扎克伯格道出的,正是互聯網在設計之初未能考慮的兩大問題,而這兩大問題,攸關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和其中企業的命運前途。

其中一個問題是現實國家疆界與互聯網版圖的錯位。互聯網沒有邊界,但是,一旦上面發生問題,我們終究還是要從現實中進行追責,但目前國家間的關係並不支持這樣的操作。這在過去已經帶來了許多現實問題,比如,之前曾發生過這樣的事,英國的低級執法部門爲了打擊犯罪,需要一些Facebook用戶的隱私信息,但是,Facebook很難響應別國低層級的執法請求,國家暴力機構也很難爲一些小犯罪進行跨國審判和追捕。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某些國家的做法是網絡主權和國家級防火牆,對不服管的境外社交網絡和服務進行屏蔽,要求境外服務將數據放到國內。這一做法會帶來一些負面後果,仍然具有爭議。

另一個問題是技術帶來的便利與隱私之間的矛盾。現如今,隱私已經成爲競爭武器和營銷伎倆,很多公司和組織都揮舞隱私大棒用來打擊對手。但是,以大數據和AI爲代表的技術,需要更多的數據來爲人們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這兩者在本質上是矛盾的,其中的尺度很難拿捏。

這其實是互聯網設計的問題,一個人接入互聯網,就一定會留下足跡,就會暴露於攻擊之下,用戶既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爲數據不被收集,也不能保證一定能免於攻擊。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歐盟採取了粗暴的一刀切方法,即著名的GDPR法案,它帶來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擁有跨國業務的互聯網公司都關閉了歐盟區服務,有評論認爲法案將把歐盟變成互聯網荒漠。

這兩個問題在現有互聯網的基礎上是很難解決的。像IPv4地址枯竭,我們還可以通過升級的方式解決,但這些問題,需要將互聯網推翻重來。這就是我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些解決方案的意圖。

解決方案之Solid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說說Solid了。

Solid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設計,其中關鍵有兩點,一個是Solid POD,它是一個小型服務器,負責存儲個人的所有數據並對外提供訪問。另一個是WebID協議,包括訪問認證和權限控制。它讓個人重新擁有對自己產生數據的所有權,從根本上解決隱私保護、數據濫用、大規模泄密等問題。


(POD服務器架構)

個人的身份和數據是互聯網的關鍵核心,從它入手的確可以解決傳統互聯網的問題。

蒂姆在2000年就發明了WebID,但一直沒有推廣開來,它有一些精神繼承者和變種,比如OpenID,但也並沒有獲得廣泛使用。

Solid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它和當前的互聯網商業模式背道而馳。現在的互聯網巨頭,都是先通過種種方式將用戶圈進自己的圍牆花園,然後用不同的方式從用戶身上榨取利益。一旦公司不能將用戶圈住,不能擁有用戶的數據,很多以前的生財之道都要完蛋,所以可以想見,互聯網巨頭們是不可能主動擁抱Solid的。

Solid的另一個問題是對性能的擔憂,我們今天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已經很強大,但並不是爲真正的去中心化而設計,我們今天的大多數互聯網應用的計算,都發生在雲端,發生在巨頭的數據中心裏,這些數據中心的性能和可靠性要遠遠強於個人終端。如果讓終端保存每一份數據,服務器來請求,那麼像Facebook和微博這樣的產品將很難存在,因爲它的每一個頁面都將涉及到成百上千的數據請求。

總之,Solid的設想很好,但目前看起來並不完善,它還缺少很多必要的組件。這讓它只能吸引一些極客和特定的用戶,未來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另一個解決方案,則和區塊鏈相關。

解決方案之Web3

現在區塊鏈已經很涼涼了,由比特幣和ICO帶來的熱度一去不返,這也讓我們終於能夠靜下心去尋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區塊鏈裏面的一些天才設計,具有顛覆互聯網的潛力,之前已經有不少人看出來併爲之鼓吹,其中初具雛形的就是Web3.

Web3目前缺乏一個公認的權威的定義,我們可以將它認爲是一系列內容的集合:一個支付和資金爲數字原生的互聯網、一個”去中心化“應用程序與中心化應用程序競爭的互聯網、一個用戶能對自己的身份和數據有更多控制權的互聯網。

Web3最重要的是爲現有的互聯網嵌入一個或多個基於區塊鏈的附加層,從而爲互聯網應用賦予額外的能力和約束,比如衆所周知的支付和錢包功能,比如讓個人真正擁有在平臺購買的數字產品並能夠轉移到其它平臺,等等。

Web3可以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比如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觀念:互聯網免費是有害的。那麼將一切都收費呢?藉助區塊鏈,這將變得可能,而這也必然會對基於免費的商業模式帶來衝擊。

Web3的設想可以更好的解決之前提到的隱私保護、數據可攜帶等問題,但由於它仍然是以現有的互聯網爲基礎,因此對於另一些問題,比如有害內容、網絡霸凌等等仍然無能爲力。

另外,Web3最大的問題是它的根基並不牢固,它需要依賴現有的公鏈而存在,而目前的公鏈仍然存在性能和交易成本等問題,無法作爲大規模應用的底層基礎設施。

目前的區塊鏈還具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它帶給創始人和早期參與者驚人的時間紅利,越是後參與者,則吸引力越弱。這種模式,只能吸引騙子和投機者。

蒂姆當初在發明萬維網時,將所有一切全都免費開放,受其吸引而加入的早期參與者,需要自己負擔服務器開支,無法收回投資。與萬維網同時期有一個類似的技術Gopher,但它選擇收取授權費用,最終消失得無聲無息。也許只有這樣無私的先行者,和免費開源模式纔會被所有人真心接受。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腦洞

在談論下一代互聯網是什麼樣時,即使我們當中最聰明的人仍然顯得缺乏一點想象力。

幾乎所有的解決方案都對互聯網和國家的關係這一重大命題視而不見,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政府採取手段對互聯網進行限制和分割。

互聯網巨頭越來越不把普通用戶當回事,數據到了巨頭手裏的那一刻就已經失控。前兩天剛曝出亞馬遜僱傭數千工人來標註Alexa用戶的語音,其信息足以定位到具體的設備和人。

我們需要能更好保護用戶,同時與現有互聯網應用相比有競爭力的產品。我們還需要能徹底改變現有互聯網問題的天才設計,即使它的前提是推翻現有的互聯網。

互聯網病了,你的診療方案是什麼呢?

歡迎留言一起探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