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真的只会误事吗?这些历史名人却因酒闻名!

喝酒真的只会误事吗?这些历史名人却因酒闻名!
众所周知《水浒传》中,武松,别称武二郎、武行者、武都头,出身于清河县,家中无父无母,只有一位家兄,武大郎。武松因为在清河县杀了一人而被迫离开清河县,怕被官府抓了去,所以便逃离家乡,去了沧州,躲进了柴进府中,一躲便躲了一年多。在离家两年后,武松十分想念自己的大哥,便动身前往清河县。

  武松在途径景阳冈时,在一家俗称三碗不过岗的小客栈中喝了许多酒,因天色太晚,酒太浓烈,武松踉跄的往冈上走。走上去后发现一棵树上写着景阳冈上有大虫,过冈需要结伴而行,但武松不以为然,自顾自的往上走,但在走到破庙处看到了官府的公文,才相信这山中真的有老虎。在武松准备睡觉时,那只老虎突然冲了出来,武松因喝酒壮胆了,便用九牛二虎之力将它打死,并从此名闻天下,成为打虎英雄。所以,有句话这样讲—以酒会英雄。

喝酒真的只会误事吗?这些历史名人却因酒闻名!
从这里,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场合需要用到酒了,因为酒真的可以帮助人达到清醒时无法达到的一种状态。很多话只有喝两口烈酒壮胆之后才有勇气开口,比如喜欢了很久的还不曾告过白的女孩,比如做错事情一直隐瞒着对方突然想坦白了......所以如果你有藏了许久未开口的秘密突然想分享出来了,或者你的心事已经成为你的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了,那我有酒,我愿陪你一醉方休,借此倾听你的故事,还你一方净土,从此心里再无负担。插一张人放空的图片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喜欢饮酒作诗,结交朋友。所以李白许多诗都是喝酒喝出来的,例如,“举杯邀请明月,对影成三人”;“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等,都是李白爱喝酒的诗句。其实外国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个英国诗人在醉到不醒人事的时候写了一片举世闻名鸿篇巨制,但很遗憾的是,他写到一半中途发生了一点事,等他回来想再继续写的时候,他的酒醒了,他找不到灵感了,他甚至都不知道他的上半部分是怎么写出来的。所以,酒还有一个作用—— 打通你的任督二脉,发挥你的潜能,做一些让你自己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且,人喝醉了,就没办法三心二意了,醉酒之时能专心致志做同一件事情,那成果肯定是惊人的。

喝酒真的只会误事吗?这些历史名人却因酒闻名!
但李白也因喝酒闹出了事,在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征召李白进宫,虽没有给他册封什么一官半职,但还是让他做了待诏翰林。期间李白做这个待诏翰林做的还是不错的,也为杨贵妃杨玉环写出了很多诗,但是李白只要喝醉便没有了品行。

   有一次,李隆基带李白游玩,让李白作诗,起初李白还好,作了一首诗。李隆基心情大悦,便让李白再作一首五言律诗。李白兴致勃勃,醉意更浓,竟然命令让杨国忠给他倒墨水,让高力士给他脱鞋子。看在李隆基的面子上,两人不得已只好帮他倒了墨水,脱了鞋子。但两人怀恨在心,没过多久李白心知肚明的自己辞官离去了,喝酒误事啊!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李白当时肯定很后悔自己喝的不是酱香型白酒,因为酱香型白酒是纯粮酿造的,喝了不上头不头昏,不会做如此没有底线的事情。真替李白感到惋惜。在当今社会,喝酒误事的情况比李白的严重多了,被交警查到醉驾只是罚点款,但是一旦发生车祸就危机到生命,大家肯定都是极其不愿意的。

喝酒真的只会误事吗?这些历史名人却因酒闻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应酬应接不暇,大家的出行方式又大多是自驾,保不齐就被劝酒喝醉了,你可能当时可以找人代驾回家。那第二天呢?不还得继续上班嘛,很多人都喜欢喝带酒精的酒,因为味道比较单一清爽,所以味觉和舌苔更容易接受;而纯粮酿造的酒,酒香是混合的,是没有主体香的,很多人一下子适应不了口感如此有层次感的酒。但是,粮食酒对人体伤害是远远不及酒精酒的,喝粮食酒第二天醒来是不上头不头昏清醒的。就像以前大家都不喜欢吃粗粮,可是现在大家变得越来越注重健康,都喜欢吃一些粗粮。酱香型白酒正在等着大家的到来,像以前粗粮等候大家一样。
喝酒真的只会误事吗?这些历史名人却因酒闻名!
作者:茅叔

本文由茅叔创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