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

记忆既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当我们讨论的时候,常常搞不清概念而陷入困境,我把作为动词的记忆称为记忆行为,作名词的记忆称为记忆内容。将记忆这一概念映射到计算机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条有趣的理论:记忆行为类似于输入;记忆内容则为数据;人的记忆内容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种,对应的就是寄存数据,内存数据和磁盘数据;人的回忆过程类比于从磁盘读取到内存当中。而这种种却缺乏一种对应,那就是记忆的遗忘。

PS:瞬时记忆,当即记忆,无编码存储,大脑自动筛选有效信息;短期记忆,临时编码,记忆已经筛选的信息,存储时间短;长期记忆,通过回忆,整理等活动,可长期保存,有时,短期记忆可立马提升至长期记忆,但不是永久记忆。我关注的问题有两点:长期记忆是怎么形成和保持的,以及长期记忆如何转化为短期记忆甚至瞬时记忆的。

传统记忆理论认为,长期记忆形成后,会有一个类似于1-e^{x}函数的图像,记忆会逐渐变的稳定,不在衰退。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记忆的永久性衰退是必然的。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曾经遇到过一个因为船只受损而逃到荒岛十余年的水手,正是以此为灵感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而现实中的水手并没有像鲁滨逊那么好运:只不过是几年的时间,他就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无论我们学习多少知识,地理,英语,生物,文学,数学,一旦我们停止使用,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也逐渐衰退,衰退的截止点是哪里呢?答案是,没有截止点,它们会永远谁退下去。这还不包括个人差异,年龄因素:很显然,老人记忆的衰退会更严重。有人说,老人的长期记忆能力是没有衰退的。那我们重新思考,记忆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荒岛的水手,没有任何人与他交谈,只不过几年的功夫就失去了语言能力。我们的长期记忆,就是这样,你不用,就会自然衰退。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学的越多越好吗?不,学习他能够一辈子使用的,或者他感兴趣的就可以了,毕竟记忆本身就有带给人愉悦感的功能(我不是指装逼愉悦感,而是记忆在整合的时候会发生愉悦感,就像数学家解开数学难题一样的愉悦)。所以综合而言,活到老,学到老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大学时候对哲学很感兴趣,并跟人家热烈的讨论,但之后对哲学就越来越陌生。可以说,本了解就浅薄,对知识的整理越不够深入,就无法记忆的更深,那些博学的人,对许多领域都了解一点的人,将来失去的也最多。

PS:对于上一个PS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我很感兴趣,有对这个话题有了解的童鞋可以给出评论或联系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