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要用人工智能技術重構社交

  今日頭條年度盛典已經收官,黃渤、楊穎、郭德綱等一線明星出席了這次盛典,頒出的各榮譽獎項也均是由用戶大數據決定。盛典結束後,明星紛紛在微頭條上曬出獲獎照片,今日頭條似乎正成爲娛樂明星的新秀場,

  明星們總愛把社交媒體當成自己的秀場。今年以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名人明星也在進駐今日頭條。今日頭條正在用人工智能重構名人明星、內容創作者和粉絲之間的關係,讓社交媒體完成一次技術大革命。

  今日頭條爲何要辦年度盛典

  過去我們總看到網易、微博這些媒體公司辦年度盛典,比方說網易有態度人物盛典、微博之夜等,請名人明星走紅毯、搞年度獎項評選的。業內常常把舉辦這類活動的原因歸結於公司的“娛樂基因”或是“文化基因”。

  事實上,媒體公司舉辦這類活動有自己的目的。核心來看主要是兩點:

  體現社會影響力:盛典活動往往也是年度總結的時候,對一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事件進行評選,不僅可以體現公司價值觀,也能輸出影響力。

  鞏固產業鏈:把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邀請到現場,向外界展現公司龐大的社會關係網絡。

  外界看來,今日頭條和媒體公司相比,技術基因太強,娛樂、社會影響力有所欠缺,爲何現在今日頭條也來辦這類盛典?

  事實上,對今日頭條這樣一家媒體屬性的技術公司而言,同樣有體現社會影響力、鞏固產業鏈的需求。

  不僅如此,今日頭條在產品矩陣以及技術能力層面上的優勢是很多媒體公司所無法企及的:

  今日頭條的悟空問答、抖音、西瓜視頻、火山直播、Musical.ly等內容產品矩陣覆蓋國內外,圍繞內容和IP進軍娛樂產業水到渠成。這些內容產品的確有吸引名人、明星,進一步吸引更多普通用戶使用的需要,也有在社會層面上提升品牌認知度的需求。

  今日頭條各榮譽獎項由用戶大數據決定,圍繞多個維度展開,包括對相關文章的閱讀、深度停留、轉評贊、相關短視頻的播放點擊、以及搜索行爲等。這種技術主導的評選在媒體、娛樂公司的年度盛典中非常少見,在最大程度地保證了評選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公平性,真正將決定權交給每一位用戶。

  可以說,今日頭條今天的產品佈局和技術積澱正在支撐着今日頭條把年度盛典做成了娛樂+科技的典範。

  明星名人爲何選擇今日頭條

  說起社交媒體,大多數人想到的總是“添加”、“關注”這兩個動作,兩個動作的產生恰恰又和好友的社交分享存在緊密聯繫。比方說,你看到一篇爆文,你覺得文章不錯,再查看歷史文章、歷史狀態後纔會添加關注,成爲“粉絲”。

  粉絲這個概念是博客時代就開始產生的概念。當時只要訂閱博客就可以算作是粉絲,這種概念延續至今,甚至到了微信主導的公衆號時代。但是訂閱模式繁瑣冗長,並沒有帶來互動效率的提升,很多人雖然依舊是關注你的粉絲,但實際上因爲雙方需求不匹配,粉絲已經到了不評論、不轉發、不點讚的緘默狀態,和殭屍粉沒有太多區別。

  以微信公衆號爲例,目前整體行業平均打開率已經跌至5%以下。這實質反映了兩個問題:粉絲成本越來越高,粉絲黏度嚴重不足。

  無論是明星、名人還是內容創作者,事實上都存在這一困擾。根據知乎上一個名叫巴大仁的微信營銷人士計算,2015年4月份,獲取一個粉絲的成本大概是3塊錢,到2016年已經漲到了10塊錢。即使是線下咖啡廳充電、wifi導流的模式,粉絲成本也在2-4元一個,但這種粉絲黏度不高。

  今日頭條認爲真實的粉絲才有價值,爲此在今年提出了“千人百萬粉”策略,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內容創作者降低粉絲獲取成本和提升粉絲活躍率。“智能社交”是這個策略的核心理念。

  對於明星來說,他們在今日頭條的平臺上,可以更輕鬆、更精準地獲取粉絲;對於用戶來說,今日頭條可根據其興趣,推薦他們感興趣的明星和相關資訊,使其更快速地發現和找到自己的“愛豆”,並可以通過微頭條關注他們和互動交流。同時,每個頭條用戶還能通過人工智能推薦技術,迅速找到對同一明星感興趣的人,形成社交圈子。

  今日頭條的智能社交分發策略正在讓內容生產者以及內容享受者以更高效的方式得到匹配。

  在獲取粉絲之後的內容變現這個維度上。今日頭條也提供了幾種變現方式:基於流量,包括廣告分成和平臺補貼的兩種方式。基於粉絲,有商業植入,電商導購兩種形式。

  擁有龐大用戶基礎、人工智能技術,具備有效的吸引粉絲的方式以及完整的內容變現渠道,這也是名人明星以及內容創業者們願意選擇今日頭條的重要原因。

  人工智能將要重構社交媒體

  今日頭條今年來在智能社交層面的嘗試也正在重構社交媒體,因爲智能社交打通了獲取流量、獲取粉絲、內容變現的三級通道,讓社交媒體開始進入2.0時代。

  今日頭條上所有的內容創作者都可以通過“流量—粉絲—付費用戶”這個漏斗一層一層篩選,定位自己最忠實的那部分分析。發佈內容之後,創作者獲得流量。對於內容以及作者認可度高的用戶,產生訂閱行爲,沉澱爲粉絲。

  從獲取粉絲這個角度來看,微頭條是最典型的案例,“泛社交”優勢很明顯。

  事實上,用算法獲取粉絲已經是大勢所趨,幾年前,Twitter和微博就相繼通過信息流優化的方式淡化了時間線的概念,後來Facebook也是用信息流的方式優化了社交媒體。但是訂閱或者是好友的概念,依舊是傳統社交媒體的核心驅動力。

  不過,與Twitter、Facebook不同的是,jbk.39.net/yiyuanzaixian/shxkwckyy/今日頭條作爲一個技術公司,完全沒把好友和訂閱作爲包袱先入爲主,而是始終把信息流作爲信息分發的主幹,這種思路也正在解構社交媒體。

  從定位上來說,微頭條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泛社交”,它類似於古人所謂的“神交”。是基於個人興趣、愛好、價值觀等的關係沉澱,並非像Facebook那種社會關心的沉澱,其實微博現在也有點泛社交的屬性,但它更偏重頭部和明星。

  過去找到所謂的“神交”或知音,成本極高,需要花費足夠的時間充分溝通,才能判斷是不是知音。今日頭條的人工智技術卻能幫用戶從人海中快速找到你潛在“神交”。

  可以說,微頭條將是更高效的泛社交。微頭條上的關注度會急劇地向輸出好內容的人聚集,“走紅”的時間縮短,即使普通人也容易出頭。即便粉絲數量不多,只要微頭條的內容好,就能獲得推薦,甚至會推給更廣泛的人羣。而且如果你願意跟其他用戶互動,微頭條帖子的熱度也會相應提高。

  前幾天支付寶小編的“內訌”很能證明這個問題——支付寶微博小編和支付寶微頭條小編互相競賽,支付寶微頭條小編髮出狀態後不到一個小時,評論量過萬;兩個小時,評論量達到3.4萬;截至12月10日下午,評論量已經突破13萬。而支付寶的微頭條賬號,也在兩天內狂漲5萬粉絲。

  這次內訌恰恰展現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 可以預見,微頭條的平臺上會出現一批腰部網紅。這很可能將成爲繼2010年左右的微博風口以及2012年左右的微信風口後,下一個社交媒體的風口變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