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組未來的拼圖,先走好每一步”


我是一個喜歡“提前預想”和“回首留戀”的人,常常拎不清每個階段的首要選項,導致自己活得比較混亂。

詢問了一些同齡人,得到的反饋都是上班後比讀書複雜多了,我自己現在也親身驗證了這句話的真實性。

十八歲以後,覺得上了大學就是人生最大的自由,四年插科打諢過去,原本的自由卻成爲畢業時的束手束腳。

大三時,室友問我:“你準備考研嗎?”我支支吾吾,不敢果斷應允一句“我要”。

大四那年,室友決定考研,有了自己的研友結伴同行。雖然中間曲曲折折,持續性的焦慮和間接性的自我懷疑接踵而來,有過消極懈怠,但她最終踏浪前行,成功考上了。

我們倆開始不同的人生走向,賺錢的大多時候還是快樂的,因爲你有工資了,開始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可多數時候,也有遺憾和不甘,因爲好像沒有給自己再衝刺一次象牙塔的機會,就早早棄械投降,投入就業的大潮。

這種失落感在工作壓力大時更甚。

過年走親訪友時,難免要經歷他們的輪番盤問,在這種問題上我爸一般比較理解我,所以他通常會巧妙替我回答。

在對待未來規劃這件事上,我的父母不會有太多強勢的態度和干預,他們對我的唯一要求,是不要放太多的時間在更多無謂的事情上。



他們對我是很瞭解的,我是屬於那種一做選擇就很容易三心二意的人。

每次只要一加班,我就會跟我讀研的同學傾訴: “工作真累,壓力好大,我真的好羨慕你呀。”

每當固定日工資入賬,囊中偶有富餘,能有幾次揮霍的機會,內心又會產生小小的滿足感。

這樣的我是很矛盾的。

畢業後的人生突然像一個加速器,周圍的人羣趕着完成自己人生的進度條,有工作有對象有業績,一切有條不紊進行。

只有我看似很自由,實則是散漫度日。一直還沒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工作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

多數時候走馬觀花似的深思熟慮,以爲是“自省”,其實只是沒有意義的自我搪塞。沒有具體目標的作爲,好比無用功。


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爲什麼90後的跳槽率如此之高?”

很多80後和00後也加入了討論,大家的看法褒貶不一。

有人認爲,90後是比較有想法的一代人,他們喜歡多嘗試、多體驗。另外一些人覺得,90後是獨生子女最多的一代,他們當中有很多人眼高手低,所以頻繁換工作也就不足爲奇了。

各持其說,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以偏概全。

之前同公司的有個小姐姐,某天突然辭職去考研,我多嘴和她叨唸了一句:你這麼匆忙準備,都已經十月份了,你有把握嗎?

她朝我笑了笑,不置可否。

其實我當時的潛臺詞是想說,你現在辭職去考研,相當於孤注一擲,如果沒考上,不就得不償失?

還有一個小姐姐,像極了生活中大多數的“我們”,有“趨避衝突”的心理,既不願脫離目前的工作,又對現狀不滿。

剛開始是新人,受到一些區別對待可能在所難免,畢竟總要慢慢走上去的,但公司好像只是在一味耽誤她,承諾的升職加薪遲遲未履行。

家人好言相勸,你辭職吧,再找一個好個工作,她卻始終下不了決心,因爲害怕自己這兩年的成果付諸東流。

沒有褒貶的意思,出於個人視角,我很明白和理解每個人的壓力和顧慮,但相比之下,會更爲欣賞明白自己所要之人。



我長這麼大,會令我產生景仰的對象,都是那些懂得及時修正自己路線的人。

他們比別人有更高瞻遠矚的目光,比別人更堅定追求的方向,比別人更無懼流言,不卑微,不祈求,不退縮。

這樣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懂得及時止損,曉得順勢而上,而不是在猶豫和躊躇中錯失改變的時機。

前不久的某天晚上,我在將近十一點的時候收到朋友的脅迫消息。

“你快去給張遠投票…… 快快快,我要送他出道。”

接着她甩了一個鏈接給我。

時隔多年,小叔叔張遠帶着一首《僥倖者》又回到了大衆視野,他在舞臺上唱着:

我不是失敗者,僥倖的唱着歌。我生命也有幾分飢渴,值得大聲的被歌頌着。

我不是勝利者,驕傲的在高歌,我不稀罕那昂貴的資格。

帶着點聲嘶力竭和老男孩的狂野,惹得像朋友一樣的追星女孩好像又回到了很多年前的那個夏天,那個屬於快男的時代。

他在採訪的時候說 :

“我錯過了錯過我的時代,我希望這個時代不要錯過這個時代的我。”

一句話,是歷經千帆的輕描淡寫。


“要怎麼組未來的拼圖,先走好每一步”。

第一步是要接受自己的不夠好,第二步是能迅速也有勇氣做出判定,判定自己要做什麼和想做什麼,第三步是無畏踏浪前行。

很多時候,你的焦慮和顧慮根本不是問題,只是你不願逼迫自己面對。

每個階段,不管生活不管如何變化,還是要認清自己要做的事,把那些朦朦朧朧的實際困難都化作具體去解決。

未來的拼圖,每一塊都至關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