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摘錄】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我有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曾經向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學的教師作過調查,詢問他們:“你的孩子進的是什麼學校?上哪個系?”只有14人的回答是:“師範學院”或者“培養教師的綜合大學”。接着又提出一個問題:“爲什麼你的孩子不願意當教師呢?”486人的回答是:“因爲他看到教師的工作太辛苦,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

“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啓開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像這位歷史教師這樣的人,我在自己的區裏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們從來不抱怨沒有空閒時間。他們中間的每一個人,談到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會說是終生都在備這節課的。

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數量可以轉化爲質量:襯托着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爲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敘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所思】用一生備課

 1、教師的時間哪兒去了?

幾乎所有的不是教師的人都覺得教師很清閒,爲什麼呢?你算,寒暑假近3個月,每週2天公休假,還有其他的節假日,每天8小時工作,這些老師不快活死了?但,做老師的人都覺得累,累在哪兒?主要是勞心。每一個人或者一些所謂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在計算教師工作時間的時候,都只計算老師上了多少節課?可是,備課呢?批改作業呢?與學生、家長交流呢?學習提高自己素養呢?

曾經做過幾次實驗,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改作業的規定批改語文作業本,每本起碼需要6分鐘,1本《補充習題》也是6分鐘,訂正1分鐘,習作每本至少15分鐘,以一個班50人計算,每課只做一次作業計算,語文老師每課在這上面所花的時間就需要24小時,平均一週上2篇課文,就需要48個小時,這還不包括家庭作業、小作、試卷、課外輔導等等,再加上備課、聽課、教學交流等等時間,教師的工作量是遠遠高於每天8小時的。而且,這僅僅是動手做的事情。所以,質疑教師工作時間的人是非常沒有道理的。

老師非常辛苦,而這些辛苦有很多是爲了應付一些形式檢查的。以習作批改爲例,領導看中的是眉批、總批、圈畫等等,而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知道,這樣的批改,發下去,孩子基本上是不看的,或者說,看不太清楚。作文最有效的批改交流應該是面批,而面批是檢查不出來的。於是乎,這就涉及到下一個問題了。

2、把時間用在什麼地方?

就就是而言,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是“要給學生一杯水,就要自己有一桶水。”而水從哪裏來?“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我以爲從教室這個層面來說,當前中國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教師很少讀書或者幾乎不讀書,總是用自己簡單獲得的一些知識來想當然的進行教學。無法想象,一個不讀書的老師,怎麼能夠教好學生?(當然,這個教好的標準是什麼,我們需要用另外一篇文字去討論,簡單地說,有些老師看上去是教得好的,比如考試成績,但,死記硬背換來的優良真的是孩子真實素養的寫照嗎?)

前段時間報了2個課題,校長詢問是什麼課題,我答曰:一是文本解讀,二是單元主題教學。校長說,怎麼報這兩個老課題,有什麼好做的?我苦笑。其實,就我看,當前語文教學的問題還是教材讀不懂和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而申報這兩個課題的根本目的也在此。

如何提高文本的解讀能力呢?到目前爲止,我沒有找到捷徑,似乎也沒有。暑期許多老師都參加了教師研修營,學習了許多所謂的解讀文本的方法,但是,方法再多,就有點類似與老鼠開會要把鈴鐺掛在貓脖子上一樣,自身的實力和底蘊不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得不到提高,一切都白搭。所以,還是兩個字——閱讀。

閱讀什麼,似乎也是個問題。我覺得有個思想要糾正一下,就是,似乎老師就應該進行一些專業書籍的閱讀,其實我覺得未必。就語文教師而言,大概更需要大量閱讀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而小學語文教師的另一個閱讀方向應該是大量閱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

節省時間的第二個方法是提效,也就說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我比較排斥“有效教學”這個提法,但不是說我們不要去思考這個問題。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想起了四個字,多快好省。即,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讓孩子更多、更快、更好地去接觸課本,解決考試這個攔路虎,然後省下時間,帶着孩子去閱讀更多的經典兒童文學作品,進行語文滋養。這一點,可以去參考閱讀兩本書:《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和《讓孩子走上閱讀的快車道》(這兩本書的優劣、利弊在閱讀這兩本書的讀後感中辨析。)

提效還要解決一個根本問題,通過這幾年對孩子學習情況的調查分析,我以爲,我們的教學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過於關注孩子學到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樣的知識點,而忽略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即關注了“授人以魚”,而忽略了“授人以漁”。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教師本身對閱讀的方法不多,二是缺乏傳遞的技巧。前天在南京與高明、楊新富校長聊天時也說道這個事,楊校長提到學生能模仿教師上課,老師的那一套了然於胸。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倘若孩子在我們的薰陶下,能夠學到去把握文章的方法,倒不是什麼壞事。就怕像我小時候做小老師一樣,照貓畫虎,在黑板上抄上詞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讓同學們背誦那就完了。

除此之外,由於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語文老師似乎更應該做一個“全球通”,即對許多學科的一些知識都應當做一個瞭解,要擁有一個廣博的知識面,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同時還需要去辨析,哪些東西是語文課上需要的,哪些不是。

於是,我們只能用一生來備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