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摘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我有一个有趣的统计数字。曾经向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学的教师作过调查,询问他们:“你的孩子进的是什么学校?上哪个系?”只有14人的回答是:“师范学院”或者“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愿意当教师呢?”486人的回答是:“因为他看到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我在自己的区里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所思】用一生备课

 1、教师的时间哪儿去了?

几乎所有的不是教师的人都觉得教师很清闲,为什么呢?你算,寒暑假近3个月,每周2天公休假,还有其他的节假日,每天8小时工作,这些老师不快活死了?但,做老师的人都觉得累,累在哪儿?主要是劳心。每一个人或者一些所谓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在计算教师工作时间的时候,都只计算老师上了多少节课?可是,备课呢?批改作业呢?与学生、家长交流呢?学习提高自己素养呢?

曾经做过几次实验,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批改作业的规定批改语文作业本,每本起码需要6分钟,1本《补充习题》也是6分钟,订正1分钟,习作每本至少15分钟,以一个班50人计算,每课只做一次作业计算,语文老师每课在这上面所花的时间就需要24小时,平均一周上2篇课文,就需要48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家庭作业、小作、试卷、课外辅导等等,再加上备课、听课、教学交流等等时间,教师的工作量是远远高于每天8小时的。而且,这仅仅是动手做的事情。所以,质疑教师工作时间的人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老师非常辛苦,而这些辛苦有很多是为了应付一些形式检查的。以习作批改为例,领导看中的是眉批、总批、圈画等等,而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这样的批改,发下去,孩子基本上是不看的,或者说,看不太清楚。作文最有效的批改交流应该是面批,而面批是检查不出来的。于是乎,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了。

2、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就就是而言,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自己有一桶水。”而水从哪里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我以为从教室这个层面来说,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教师很少读书或者几乎不读书,总是用自己简单获得的一些知识来想当然的进行教学。无法想象,一个不读书的老师,怎么能够教好学生?(当然,这个教好的标准是什么,我们需要用另外一篇文字去讨论,简单地说,有些老师看上去是教得好的,比如考试成绩,但,死记硬背换来的优良真的是孩子真实素养的写照吗?)

前段时间报了2个课题,校长询问是什么课题,我答曰:一是文本解读,二是单元主题教学。校长说,怎么报这两个老课题,有什么好做的?我苦笑。其实,就我看,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还是教材读不懂和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申报这两个课题的根本目的也在此。

如何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呢?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找到捷径,似乎也没有。暑期许多老师都参加了教师研修营,学习了许多所谓的解读文本的方法,但是,方法再多,就有点类似与老鼠开会要把铃铛挂在猫脖子上一样,自身的实力和底蕴不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得不到提高,一切都白搭。所以,还是两个字——阅读。

阅读什么,似乎也是个问题。我觉得有个思想要纠正一下,就是,似乎老师就应该进行一些专业书籍的阅读,其实我觉得未必。就语文教师而言,大概更需要大量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小学语文教师的另一个阅读方向应该是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节省时间的第二个方法是提效,也就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比较排斥“有效教学”这个提法,但不是说我们不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想起了四个字,多快好省。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让孩子更多、更快、更好地去接触课本,解决考试这个拦路虎,然后省下时间,带着孩子去阅读更多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语文滋养。这一点,可以去参考阅读两本书:《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让孩子走上阅读的快车道》(这两本书的优劣、利弊在阅读这两本书的读后感中辨析。)

提效还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通过这几年对孩子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以为,我们的教学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过于关注孩子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关注了“授人以鱼”,而忽略了“授人以渔”。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本身对阅读的方法不多,二是缺乏传递的技巧。前天在南京与高明、杨新富校长聊天时也说道这个事,杨校长提到学生能模仿教师上课,老师的那一套了然于胸。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倘若孩子在我们的薰陶下,能够学到去把握文章的方法,倒不是什么坏事。就怕像我小时候做小老师一样,照猫画虎,在黑板上抄上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让同学们背诵那就完了。

除此之外,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老师似乎更应该做一个“全球通”,即对许多学科的一些知识都应当做一个了解,要拥有一个广博的知识面,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同时还需要去辨析,哪些东西是语文课上需要的,哪些不是。

于是,我们只能用一生来备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