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hash冲突的方法

转自 https://taoyongpan.iteye.com/blog/2401102

hash碰撞冲突:

我们都知道hashCode()的方法是为了产生不同的hash值,但是当两个对象的hash一样时,就发生了碰撞冲突;

解决方法:

我们 常用的解决方法有四种:
①:开放地址法;
②:再hash的方法;
③:拉链法;
④:建立公共溢出区法;

开放地址法:

基本思想:当发生地址冲突的时候,按照某种方法继续探测哈希表中的其他存储单元,直到找到空位置为止
所用公式 Hi(key) = [H(key) + di]mod m;其中i = 1、2、3…k(k<m-1),H(key)为关键字key的直接hash地址;M为hash表的长度;
di为再次探测时的地址增量;根据di的不同取法,有不同的称呼;
线性探测再散列:di = 1、2、3、4…k (k<m-1)
二次探测再散列:di = 12,-12,22,-22…k2,-k2 (k<=m/2)
伪随机再散列:di = 伪随机数

再hash的方法:

当发生冲突时,使用第二个、第三个、哈希函数计算地址,直到无冲突时。
缺点:计算时间增加。
比如上面第一次按照姓首字母进行哈希,如果产生冲突可以按照姓字母首字母第二位进行哈希,再冲突,第三位,直到不冲突为止;

拉链法:

在HashMap中 就是使用拉链法 来解决hash冲突的问题的;
将所有关键字为同义词的记录存储在同一线性链表中。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优点:

①拉链法处理冲突简单,且无堆积现象,即非同义词决不会发生冲突,因此平均查找长度较短;
②由于拉链法中各链表上的结点空间是动态申请的,故它更适合于造表前无法确定表长的情况;
③开放定址法为减少冲突,要求装填因子α较小,故当结点规模较大时会浪费很多空间。而拉链法中可取α≥1,且结点较大时,拉链法中增加的指针域可忽略不计,因此节省空间;
④在用拉链法构造的散列表中,删除结点的操作易于实现。只要简单地删去链表上相应的结点即可。而对开放地址法构造的散列表,删除结点不能简单地将被删结点的空间置为空,否则将截断在它之后填人散列表的同义词结点的查找路径。这是因为各种开放地址法中,空地址单元(即开放地址)都是查找失败的条件。因此在用开放地址法处理冲突的散列表上执行删除操作,只能在被删结点上做删除标记,而不能真正删除结点。

缺点:

指针需要额外的空间,故当结点规模较小时,开放定址法较为节省空间,而若将节省的指针空间用来扩大散列表的规模,可使装填因子变小,这又减少了开放定址法中的冲突,从而提高平均查找速度。

建立公共溢出区:

建立公共溢出区的基本思想是:假设哈希函数的值域是[1,m-1],则设向量HashTable[0…m-1]为基本表,每个分量存放一个记录,另外设向量OverTable[0…v]为溢出表,所有关键字和基本表中关键字为同义词的记录,不管它们由哈希函数得到的哈希地址是什么,一旦发生冲突,都填入溢出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