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器做RAID,各個RAID特點

RAID0偏效率,磁盤利用率100%
RAID1偏安全,磁盤利用率只有50%
raid0 就是把多個(最少2個)硬盤合併成1個邏輯盤使用,數據讀寫時對各硬盤同時操作,不同硬盤寫入不同數據,速度快。
raid1就是同時對2個硬盤讀寫(同樣的數據)。強調數據的安全性。比較浪費。
raid5也是把多個(最少3個)硬盤合併成1個邏輯盤使用,數據讀寫時會建立奇偶校驗信息,並且奇偶校驗信息和相對應的數據分別存儲於不同的磁盤上。當RAID5的一個磁盤數據發生損壞後,利用剩下的數據和相應的奇偶校驗信息去恢復被損壞的數據。相當於raid0和raid1的綜合。
raid10就是raid1+raid0,比較適合速度要求高,又要完全容錯,當然¥也很多的時候。最少需要4塊硬盤(注意:做raid10時要先作RAID1,再把數個RAID1做成RAID0,這樣比先做raid0,再做raid1有更高的可靠性)

1、RAID 0

RAID 0是最早出現的RAID模式,即Data Stripping數據分條技術。RAID 0是組建磁盤陣列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只需要2塊以上的硬盤即可,成本低,可以提高整個磁盤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沒有提供冗餘或錯誤修復能力,但實現成本是最低的。
RAID 0最簡單的實現方式就是把N塊同樣的硬盤用硬件的形式通過智能磁盤控制器或用操作系統中的磁盤驅動程序以軟件的方式串聯在一起創建一個大的卷集。在使用中電腦數據依次寫入到各塊硬盤中,它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整倍的提高硬盤的容量。如使用了三塊80GB的硬盤組建成RAID 0模式,那麼磁盤容量就會是240GB。其速度方面,各單獨一塊硬盤的速度完全相同。最大的缺點在於任何一塊硬盤出現故障,整個系統將會受到破壞,可靠性僅爲單獨一塊硬盤的1/N。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便出現了RAID 0的另一種模式。即在N塊硬盤上選擇合理的帶區來創建帶區集。其原理就是將原先順序寫入的數據被分散到所有的四塊硬盤中同時進行讀寫。四塊硬盤的並行操作使同一時間內磁盤讀寫的速度提升了4倍。
在創建帶區集時,合理的選擇帶區的大小非常重要。如果帶區過大,可能一塊磁盤上的帶區空間就可以滿足大部分的I/O操作,使數據的讀寫仍然只侷限在少數的一、兩塊硬盤上,不能充分的發揮出並行操作的優勢。另一方面,如果帶區過小,任何I/O指令都可能引發大量的讀寫操作,佔用過多的控制器總線帶寬。因此,在創建帶區集時,我們應當根據實際應用的需要,慎重的選擇帶區的大小。
帶區集雖然可以把數據均勻的分配到所有的磁盤上進行讀寫。但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硬盤都連接到一個控制器上的話,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危害。這是因爲當我們頻繁進行讀寫操作時,很容易使控制器或總線的負荷 超載。爲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建議用戶可以使用多個磁盤控制器。最好解決方法還是爲每一塊硬盤都配備一個專門的磁盤控制器。
雖然RAID 0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間和更好的性能,但是整個系統是非常不可靠的,如果出現故障,無法進行任何補救。所以,RAID 0一般只是在那些對數據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才被人們使用。[1]

2、RAID 1

RAID 1稱爲磁盤鏡像,原理是把一個磁盤的數據鏡像到另一個磁盤上,也就是說數據在寫入一塊磁盤的同時,會在另一塊閒置的磁盤上生成鏡像文件,在不影響性能情況下最大限度的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可修復性上,只要系統中任何一對鏡像盤中至少有一塊磁盤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在一半數量的硬盤出現問題時系統都可以正常運行,當一塊硬盤失效時,系統會忽略該硬盤,轉而使用剩餘的鏡像盤讀寫數據,具備很好的磁盤冗餘能力。雖然這樣對數據來講絕對安全,但是成本也會明顯增加,磁盤利用率爲50%,以四塊80GB容量的硬盤來講,可利用的磁盤空間僅爲160GB。另外,出現硬盤故障的RAID系統不再可靠,應當及時的更換損壞的硬盤,否則剩餘的鏡像盤也出現問題,那麼整個系統就會崩潰。更換新盤後原有數據會需要很長時間同步鏡像,外界對數據的訪問不會受到影響,只是這時整個系統的性能有所下降。因此,RAID 1多用在保存關鍵性的重要數據的場合。
RAID 1主要是通過二次讀寫實現磁盤鏡像,所以磁盤控制器的負載也相當大,尤其是在需要頻繁寫入數據的環境中。爲了避免出現性能瓶頸,使用多個磁盤控制器就顯得很有必要。

3、RAID0+1

從RAID 0+1名稱上我們便可以看出是RAID0與RAID1的結合體。在我們單獨使用RAID 1也會出現類似單獨使用RAID 0那樣的問題,即在同一時間內只能向一塊磁盤寫入數據,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資源。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在磁盤鏡像中建立帶區集。因爲這種配置方式綜合了帶區集和鏡像的優勢,所以被稱爲RAID 0+1。把RAID0和RAID1技術結合起來,數據除分佈在多個盤上外,每個盤都有其物理鏡像盤,提供全冗餘能力,允許一個以下磁盤故障,而不影響數據可用性,並具有快速讀/寫能力。RAID0+1要在磁盤鏡像中建立帶區集至少4個硬盤。

4、RAID: LSI MegaRAID、Nytro和Syncro

MegaRAID、Nytro和Syncro都是LSI 針對RAID而推出的解決方案,並且一直在創造更新。
LSI MegaRAID的主要定位是保護數據,通過高性能、高可靠的RAID控制器功能,爲數據提供高級別的保護。LSI MegaRAID在業界有口皆碑。
LSI Nytro的主要定位是數據加速,它充分利用當今備受追捧的閃存技術,極大地提高數據I/O速度。LSI Nytro包括三個系列:LSI Nytro WarpDrive加速卡、LSI Nytro XD 應用加速存儲解決方案和LSI Nytro MegaRAID 應用加速卡。Nytro MegaRAID主要用於DAS環境,Nytro WarpDrive加速卡主要用於SAN和NAS環境,Nytro XD解決方案由Nytro WarpDrive加速卡和Nytro XD 智能高速緩存軟件兩部分構成。
LSI Syncro的定位主要用於數據共享,提高系統的可用性、可擴展性,降低成本。
LSI通過MegaRAID提供基本的可靠性保障;通過Nytro實現加速;通過Syncro突破容量瓶頸,讓價格低廉的存儲解決方案可以大規模擴展,並且進一步提高可靠性。

5、RAID2:帶海明碼校驗

從概念上講,RAID 2 同RAID 3類似, 兩者都是將數據條塊化分佈於不同的硬盤上, 條塊單位爲位或字節。然而RAID 2 使用一定的編碼技術來提供錯誤檢查及恢復。這種編碼技術需要多個磁盤存放檢查及恢復信息,使得RAID 2技術實施更復雜。因此,在商業環境中很少使用。下圖左邊的各個磁盤上是數據的各個位,由一個數據不同的位運算得到的海明校驗碼可以保存另一組磁盤上。由於海明碼的特點,它可以在數據發生錯誤的情況下將錯誤校正,以保證輸出的正確。它的數據傳送速率相當高,如果希望達到比較理想的速度,那最好提高保存校驗碼ECC碼的硬盤,對於控制器的設計來說,它又比RAID3,4或5要簡單。沒有免費的午餐,這裏也一樣,要利用海明碼,必須要付出數據冗餘的代價。輸出數據的速率與驅動器組中速度最慢的相等。

6 、RAID3:帶奇偶校驗碼的並行傳送

這種校驗碼與RAID2不同,只能查錯不能糾錯。它訪問數據時一次處理一個帶區,這樣可以提高讀取和寫入速度。校驗碼在寫入數據時產生並保存在另一個磁盤上。需要實現時用戶必須要有三個以上的驅動器,寫入速率與讀出速率都很高,因爲校驗位比較少,因此計算時間相對而言比較少。用軟件實現RAID控制將是十分困難的,控制器的實現也不是很容易。它主要用於圖形(包括動畫)等要求吞吐率比較高的場合。不同於RAID 2,RAID 3使用單塊磁盤存放奇偶校驗信息。如果一塊磁盤失效,奇偶盤及其他數據盤可以重新產生數據。 如果奇偶盤失效,則不影響數據使用。RAID 3對於大量的連續數據可提供很好的傳輸率,但對於隨機數據,奇偶盤會成爲寫操作的瓶頸。

7、RAID4:帶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盤結構

RAID4和RAID3很象,不同的是,它對數據的訪問是按數據塊進行的,也就是按磁盤進行的,每次是一個盤。在圖上可以這麼看,RAID3是一次一橫條,而RAID4一次一豎條。它的特點和RAID3也挺象,不過在失敗恢復時,它的難度可要比RAID3大得多了,控制器的設計難度也要大許多,而且訪問數據的效率不怎麼好。

8、RAID5:分佈式奇偶校驗的獨立磁盤結構

從它的示意圖上可以看到,它的奇偶校驗碼存在於所有磁盤上,其中的p0代表第0帶區的奇偶校驗值,其它的意思也相同。RAID5的讀出效率很高,寫入效率一般,塊式的集體訪問效率不錯。因爲奇偶校驗碼在不同的磁盤上,所以提高了可靠性。但是它對數據傳輸的並行性解決不好,而且控制器的設計也相當困難。RAID 3 與RAID 5相比,重要的區別在於RAID 3每進行一次數據傳輸,需涉及到所有的陣列盤。而對於RAID 5來說,大部分數據傳輸只對一塊磁盤操作,可進行並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寫損失”,即每一次寫操作,將產生四個實際的讀/寫操作,其中兩次讀舊的數據及奇偶信息,兩次寫新的數據及奇偶信息。

9、RAID6:帶有兩種分佈存儲的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盤結構

名字很長,但是如果看到圖,大家立刻會明白是爲什麼,請注意p0代表第0帶區的奇偶校驗值,而pA代表數據塊A的奇偶校驗值。它是對RAID5的擴展,主要是用於要求數據絕對不能出錯的場合。當然了,由於引入了第二種奇偶校驗值,所以需要N+2個磁盤,同時對控制器的設計變得十分複雜,寫入速度也不好,用於計算奇偶校驗值和驗證數據正確性所花費的時間比較多,造成了不必須的負載。我想除了軍隊沒有人用得起這種東西。

10、RAID7:優化的高速數據傳送磁盤結構

RAID7所有的I/O傳送均是同步進行的,可以分別控制,這樣提高了系統的並行性,提高系統訪問數據的速度;每個磁盤都帶有高速緩衝存儲器,實時操作系統可以使用任何實時操作芯片,達到不同實時系統的需要。允許使用SNMP協議進行管理和監視,可以對校驗區指定獨立的傳送信道以提高效率。可以連接多臺主機,因爲加入高速緩衝存儲器,當多用戶訪問系統時,訪問時間幾乎接近於0。由於採用並行結構,因此數據訪問效率大大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它引入了一個高速緩衝存儲器,這有利有弊,因爲一旦系統斷電,在高速緩衝存儲器內的數據就會全部丟失,因此需要和UPS一起工作。當然了,這麼快的東西,價格也非常昂貴。

11、RAID10:高可靠性與高效磁盤結構

這種結構無非是一個帶區結構加一個鏡象結構,因爲兩種結構各有優缺點,因此可以相互補充,達到既高效又高速的目的。大家可以結合兩種結構的優點和缺點來理解這種新結構。這種新結構的價格高,可擴充性不好。主要用於數據容量不大,但要求速度和差錯控制的數據庫中。

12、RAID53:高效數據傳送磁盤結構

越到後面的結構就是對前面結構的一種重複和再利用,這種結構就是RAID3和帶區結構的統一,因此它速度比較快,也有容錯功能。但價格十分高,不易於實現。這是因爲所有的數據必須經過帶區和按位存儲兩種方法,在考慮到效率的情況下,要求這些磁盤同步真是不容易。

原文:
https://blog.csdn.net/m0_38025207/article/details/80717241
百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3%81%E7%9B%98%E9%98%B5%E5%88%97/1149823?fr=aladdi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