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安逸,以及应对

去年初上海的好友啊彪找我借钱,说一年后还我,我想着阿彪在上海有房有车的人,又是多年好友,便答应了。没成想过了一年半,阿彪好像忘了这事似的,直到我最近需要一笔开销,打电话找他问起这事,才知道阿彪这两年收入大不如前了,不禁心生感慨。

当初阿彪从深圳到上海开拓业务,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业务蒸蒸日上,成了公司在上海的负责人,连他的老婆也从另一家公司辞职跳槽到他那边去,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在魔都买房买车。

不过这两年业务萎缩,项目做一个失败一个,不说提成,连基本工资都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不到。阿彪夫妻收入大幅缩减之余又多生了一个小孩,房贷车贷加两个小孩,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跳槽?他们夫妻这么多年就只做一个业务,所在行业比较小众,各种政策影响下,同行也不好过。听啊彪说,目前只好先扛过寒冬再说。

表亲小武最近刚卖掉了珠海一套房,还了七七八八的债务后,手头剩余几十万,但小武仍然惶恐,因为接下来不知道能干什么。

小武毕业后在澳门混,7、8年的时间在珠海买了三套房子,外加一辆宝马。可以说,相当不错了,但是小武的行业这几年也不行了,工资减半不说,公司还要硬性外派,长驻东南亚。小武这几年顺风顺水的,意气风发的人哪受到了这,于是辞了职到深圳,找了几个大学同学一起创业。

一年半过去了,创业的公司目前据说收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差的时候就难过了,三个合伙人退堂鼓的打算都有了。一年多没收入,欠了不少债务,家里的两个小孩要上幼儿园,各种开销,小武只好卖掉了一套房子应对窘境。小武的老婆多年没上班,当初小武风光的时候可不需要他老婆上班的,现在没办法了,小武的老婆已经开始找工作了。

以上两个故事,可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身边的,他们的事,就这不到10年光景,但处境已经今非昔比了。

因为之前自己遭遇过低谷,对他们的境况比较有感触,有三点是我觉得可以警示自己的。

第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啊彪和小武在顺境的时候,他们一个是把自己的老婆调到同一家公司,一个干脆是老婆不用上班了,这样的话,家里的收入就完全依赖于一家公司或者一个人了,全家人的经济风险压在单一实体上(一家公司或一个人),况且这个实体还不是稳如泰山的国有垄断性企事业单位。一般的民营公司扛风险能力相对弱,一有风吹草动,员工就如倾巢之下的卵,还能完好无损?

第二,提高自己抗风险的能力。

阿彪和小武当初的高收入,更多地是取决于他们的平台,却被误以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巧的是,他们的行业都比较小众,离开自身的平台,他们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这么多年过去,阿彪和小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狭窄的职业技能离开他们的平台后找不到发挥的空间,市场很少有与之匹配的职位,如此一来,要么就像啊彪那样接受大幅降薪的现实,要么就像小武那样自行创业碰碰运气。

第三,至少持有一年的家庭开支现金流。

理财专家总是提醒说,家庭现金流至少要准备6个月以上的开销,另外还要有各种投资、理财、保险,房贷不要超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等等。人在顺境的时候,多少会忘乎所以,对未来的预期大抵会表现出过度自信。当初跟小武谈这些,显得自己迂腐不堪,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谨小慎微。试若自己也一路顺风顺水,恐怕也听不进这些牢骚话。人呐,后知后觉总要比不知不觉好些。

以上三点,个人认为都具有操作性的,1、3点对于成家的人,需要家人的协商配合。这里稍微谈下第2点,关于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对于职场的人,无非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说白了,就是让自己更值钱。

职场人值钱不值钱,得看他能提供什么、提供的东西是不是值钱,市场的供需自然会反应出人的价值。

提升职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专业人士在广阔市场背景下走的常规路线,比如互联网这些,个人深耕细作,东家不行找西家,总有下家收留。

拓展本职业之外的个人技能以满足社会需求,俗称斜杆或者是副业,一旦这方面有自己的买方市场,就不会受困于狭窄的行业范围,从而逃出自己的肖申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