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不是“萬靈丹”,需人機分工內控風險

RPA不是“萬靈丹”,需人機分工內控風險

是否所有業務流程都要自動化?這是許多企業導入RPA時遇到的困惑。但如果從流程效益與風險角度考量,就比較容易得出答案。

業務流程梳理
對企業運營者而言,計算投資回報率(ROI)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從RPA的技術角度來看,許多流程要做到自動化並不難,但如何做才合乎效益,就需要謹慎評估了。
在導入RPA時,企業首先要梳理內部的業務流程。在實際場景中,佔用大量人力的工作流程,往往最需要導入RPA。

人工作業本身就存在諸多問題,耗時就是其最大弊病。

例如,某服裝企業在進行訂單處理的流程時,需要通過人工統整並逐一輸入至訂單系統。其中,僅是不斷進行輸入、複製與粘貼等簡單動作,工作人員平均每人每天都要耗費5~8小時。
然而,由於快時尚的興起,服裝品牌推出新品的速度加快,卻壓縮了工廠的生產週期。在工廠生產效率沒有提升的情況下,若無法實時獲取數據資料,產品交期被壓縮,企業就只能加人加班來應對,產品的不良率就可能因此增加。
所以,對服裝企業來說,節省1天,甚至1小時的作業時間,就意味着可以節省許多有形無形的生產成本和浪費。這也是導入RPA所帶來的隱形效益。

此外,人工作業難免會有失誤和疏漏。

以巡檢作業爲例,過去紡織業大多仰賴人工目視,剩料多少僅憑經驗大致估算。然而,時常因不能精準計算缺料時間,而無法事先備料,從而影響整個生產排程工作。

再者,人工作業可能暗含“黑箱操作”。

爲了數據美觀,工作人員製造假數據的情況屢見不鮮。一旦不實數據日積月累,企業將很難掌握實際的生產情況。
而RPA的介入,可通過完善的機制,使業務流程自動化,不僅提高處理效率和準確率,有效避免人爲失誤,還可規避業務流程中數據被人爲蓄意篡改的風險。企業也因此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策略,在行業競爭中保持優勢。


人機分工內控風險

從內控風險角度來看,企業在業務流程中還需適當人機分工。哪些流程倘若交給機器人做,則可能會產生風險,這就是企業需要考量的關鍵。
RPA不是“萬靈丹”,需人機分工內控風險

畢竟,RPA是軟件機器人。與人相比,它的判斷雖然嚴密但缺乏靈活性。現階段,企業使用RPA主要也是利用它在正確性和處理速度上的優勢。
在梳理業務流程時,企業可以從賬號的風險等級、處理業務的敏感度,來評估RPA的適用性,從而加入關鍵風險的控制點。
例如,某個流程在導入RPA後,可將原有的10個動作拆解成13個動作,而自動化程度爲80%到90%。流程中的關鍵風險由人工控制,不交給RPA處理。
在管理方式上,企業也可將RPA納入人員管理機制,使機器人也有員工編號。例如,在存取ERP系統時,可以給RPA一個單獨賬號。雖然這可能要多一份授權,但總歸在既有的安全管控之下,機器人的操作均可被記錄。
RPA不是“萬靈丹”,需人機分工內控風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