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一件事情變得有趣?

寫在前面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Susan的一篇文章《怎樣把一件事情變得有趣?》,通過這篇文章,讓我再次跟隨Susan姐向內思考。

這次她講到我們需要做我們自己人生的設計師,把我們人生設計的多些樂趣。

一方面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另一方面就是把它們作品化,分享給別人,給別人帶來價值。

下面就是Susan的文章分享:


在上篇文章《動力不會從天而降,而是需要主動創造》中,我寫到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自我良好的感覺更讓人上癮的了,只要體會到了這種感受,我們就會想要繼續下去,這便是動力的源泉。從這個角度來看,想要在某件事情上保持動力,我們就得像遊戲設計師那樣,把它變成一件有趣的、能夠讓人從中持續獲得自我良好感覺的事情。

如何設計呢?一方面,我們需要在系統(目標實現過程)的設計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思考怎樣把目標細化成恰當好處的小任務,以確保自己在行動過程中,能夠不斷體會到成長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在形式和結果的設計上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比如想想如何把這件事情變成一件他人看得見,甚至是對他人也有一定價值的事情。

通過這樣的方式, 我們就能讓人性中最深刻的兩個自我需求——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得到滿足。如果我們發現,所做的事情不僅能帶來自我的進步和成長,還能被他人看見,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可,那麼我們從中所獲得的自我良好感覺就會加倍,動力也會因此變得更強,因爲我們會覺得自己不僅是有能力的,還是有價值的。

通過上篇文章,我們已經知道了如何利用成就感來讓自己保持動力,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怎樣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同步獲得自我價值感。

我的第一場個人畫展

我想先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故事,一個我至今想起來都感到很自豪的故事——我曾經在美國爲自己策劃和舉辦過一場個人畫展。

爲什麼會想到要給自己辦一場個人畫展呢?說實話,那其實是我當時工作之餘學習畫畫時,突然冒出來的一個想法。雖說這個想法有些突然,但它背後卻有兩股非常強大的支撐力量:童年時的夢想和自我蛻變的決心。

畫畫曾經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4歲的時候就開始畫畫了,不過那時的我並沒有跟着老師學習,只是喜歡一個人靜靜地趴在桌子上,把自己頭腦中的人物和故事畫出來。

13歲的時候,我的作品很榮幸地入選了《中國青少年書畫家作品精選》,我也被列入了《中國青少年書畫人才辭典》,同年,我以美術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省重點中學,成爲了一名美術特長生,開啓了正式的美術學習。那個時候,我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要成爲一名畫家。

然而,進入中學之後,這個夢想卻慢慢被磨滅了。一方面是因爲枯燥的專業訓練讓我感受不到了創作的樂趣,但更重要的是,對於學習藝術這件事情,大家普遍存在着偏見,認爲藝術是成績不好的學生的選擇,我當時也受到了這種偏見的影響,所以,當我發現了自己在學習上很有潛力之後,便主動放棄了藝術這條道路。

從那以後,成績成了唯一重要的事情,我開始有了很強的競爭意識,我努力,不再是因爲喜歡,而僅僅是因爲想“贏”。與此同時,我也變得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不自信。雖說在大學期間,我曾因爲迷茫而進行過大量的嘗試和探索,但我最終還是沒有走出來。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我在美國唸完研究生。

商學院畢業之後,我在俄勒岡州政府做着一份相對清閒的工作。有一天,我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個繪畫課程的廣告,這讓我突然想起了自己曾經的夢想,就在那一瞬間,我似乎感覺到自己身體裏有種力量被喚醒了,於是,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這個課程。

相隔十餘年,當我再次拿起紙和筆,重新開始畫畫時,我發現那種久違的幸福感終於又回來了。畫畫成了我每天最幸福的時光,我已經很久沒有如此忘我和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了,而這種忘我的感受實在是太美好了。

當時,我已經做出了半年之後回國的打算,所以在我有了辦畫展的想法之後,我就計劃着把它當成自己的告別儀式,用這種特別而又充滿意義的方式,爲這三年的美國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我先是給畫展定了一個主題,叫做Discovering the Lost Self,之所以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爲我想把這次創作過程當成一個自我的療愈過程,以此去深入瞭解和探索自己內心的感受——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恐懼、孤獨、自卑和脆弱。

主題定好之後,我就按照一週一幅畫的節奏,一邊跟着老師學習新的繪畫技巧,一邊進行創作,並最終完成了15副作品。爲了讓這次畫展看上去像模像樣,我還模仿其他藝術家,爲畫展設計和製作了宣傳冊和邀請卡,宣傳冊上有Artist Statment(用來闡述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和理念),藝術家個人介紹,以及此次畫展的主要作品。

就這樣,我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用了半年的時間,把“個人畫展”從想法變成了現實。儘管這場畫展並不專業,來參加的幾乎都是我身邊的同學、同事、老師和朋友,但我自己非常滿意,因爲我在這個過程中找回了快樂與自信,這對我來說纔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作品思維

我爲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並不是因爲它是我自我改變的起點,而是因爲我從這次經歷中得到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啓發:一件原本看似平常的事情(比如畫畫),當你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意義,並選擇了某種可以對外展示的形式(比如畫展),來與他人分享時,竟然會帶來如此不同的感受和結果。說實話,若不是有畫展,我肯定不會有動力完成那麼多作品,更不會多出這樣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與體驗。

後來,我還給這個啓發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做“作品思維”。

作品這個概念,可以說,是專屬於創作者的,因爲任何作品都必須有自己的創作者,它是創作者通過創作活動而產生的,具有一定獨創性的有形智力成果,這種成果可以是小說、論文、劇本等文字作品,也可以是攝影、繪畫、音樂、戲劇、雕塑等等。

對於創作者來說,作品就是他們一種對外的自我呈現,是他們自我的一部分。爲了讓自我得到最佳的呈現,創作者一般都會在作品上傾注大量心血,精益求精,而這種專注與投入,反過來又會推動他們不斷髮掘自身潛能,不斷尋求新的靈感與自我突破。

那麼,什麼叫做“作品思維”呢?簡單來說就是,即便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創作者,你也依然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個創作者,然後從作品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怎麼樣把自己所做的事情“作品化”,變成可以對外展示和分享的作品。

就拿我剛剛講的故事作來舉例子,我當時想做的不過是重新開始學畫畫而已,然而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創作者,並且決定要辦一場屬於自己的畫展之後,這件事情就變得意義非凡了——它不再是繪畫技能的訓練那麼簡單,而是成了一種自我探索和自我表達,而我要做的也不再是簡單地把畫畫好,而是要思考,我想表達什麼,以及如何通過畫的形式來呈現。

再舉個例子。2013年年末,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印度跨年旅行。我一直對印度文化很感興趣,旅行正好可以促進我深入學習和了解。爲了充分利用這次旅行機會,我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做功課,讀完了一本特別厚的有關印度歷史的書。在旅行途中,我也一直保持着同步閱讀和學習。

這趟旅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印度的歷史和文化已經有了相當不錯的瞭解,而且我對這次的行程的設計和安排也特別滿意。於是我就想,如果能夠把自己所積累的這些知識和經驗,分享給那些對印度文化和旅行同樣感興趣的人該多好呀!這個時候,我靈機一動:不然就做一期關於印度的旅行雜誌吧?

事實上,那個時候,我還從來沒有做過雜誌,但這並不能阻礙我行動,因爲不會可以學。結果不到兩週的時間,我就完成了一期圖文並茂的旅行雜誌《世界教室系列之北印》,當中不僅對印度的地理、歷史、宗教和文化進行了簡單的介紹,還介紹了北印度的一些主要歷史文化名城,最後還給出了特別實用的旅行建議。完成之後,我特別自豪地分享給了身邊感興趣的朋友們,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在作品中持續自我進化

有了幾次“作品”創作的美好體驗之後,我開始不自覺地尋找新的創作機會。

那時,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公衆號,也寫了不少文章。這些文章推出之後,雖然有不少人轉發,但是過不了幾天,就會像石沉大海一般,淹沒在衆多其他信息中。

我不想自己辛苦寫出來的文章變成一次性的“快消品”,於是我問自己: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方式,把自己寫的文章都沉澱下來,讓大家可以隨時閱讀呢?這時,我又想到了雜誌,因爲我發現,雜誌不僅能夠將這些文章整合在一起,還能通過排版讓它們得到更好的視覺呈現,就算最後沒有人讀,我自己留着做紀念也是不錯的。

趁着這股熱情,我很快就完成了這期個人雜誌。爲了保守起見,我只印了100本,可沒想到的是,雜誌很快就被一搶而空了,這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和信心。半年之後,我又開始策劃自己的第二期雜誌。這一次,我在封面設計、校對和排版上做得更用心了,並把印刷數量增加到300本,結果又很快被搶空。爲了滿足更多讀者的需求,我最後決定把紙質雜誌改爲電子雜誌。

之後,個人雜誌便成了我的個人系列作品,內容形式也從最初的公衆號文章集,變成了一次全新的創作(每年我都會用兩三個月的時間來進行雜誌創作)。到現在爲止,我已經完成了6期個人雜誌。

關於作品,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必須等到自己的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再去考慮,但我的想法和建議恰恰相反:不管你此時處於怎樣的水平,你都可以擁有自己的作品,因爲作品不是用來證明自己的,而是用來促進學習和自我進化的。

說實話,讓我現在回看過去的作品,不管是在思想內容、行文邏輯,還是表達方式上,我都能找出很多瑕疵,但如果沒有過去這些不完美的作品,沒有它們所帶來的強大動力,我又怎麼可能在短短几年內,就獲得如此大的成長和進步呢?

正是因爲我在各方面能力都還不夠的時候,就把每一篇文章、每一期雜誌當成自己的作品來看待,我纔會在寫作這件事情上如此用心和投入(每篇文章我都會大量花時間去思考和做研究,在寫作和修改過程中也會反覆推敲,以確保結構和邏輯的嚴謹性),而我的思考能力、認知能力和寫作能力,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用心創作中慢慢磨練出來的。

說到這裏,我想你應該能夠體會到“作品思維”的好處了:當我們給一件事情設定了某種具體的作品形式之後,這件事情就會變得更加有意義,我們的動力也會更強,更爲重要的是,有了作品的意識之後,我們會更加認真和投入,也能從中收穫更多的成長與樂趣。

假如生活是一幅作品

事實上,這種“作品思維”不僅可以用在知識或技能的學習與提升上,還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甚至可以把生活本身就看成是自己的作品。

5年前,在進行第2期個人雜誌創作的時候,我在雜誌封面寫下了這麼一句話:如果生活是一幅作品,你會如何創作?這句話我特別喜歡,因爲它就是我生活態度的完美體現——在我看來,生活本身是沒有規則的、也沒有固定模式,它存在着很大的想象空間,也存在着很多可能性,而我們的生活會以一個怎樣的方式呈現,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想法和行動。


當然,這種生活態度並不是我一直就有的,而是我在成長過程中慢慢領悟到的。當我意識到美好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去創造之後,我便開始把大量的熱情投入到生活當中:

我開始做斷舍離,捨棄一切不必要的人事物,並花時間設計和打造自己的居住空間,讓它符合我的個性與審美;我開始注重健康,努力培養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我也開始有意識地探索和培養可以長時期投入的業餘愛好,讓自己的生活擁有更多高級樂趣。

經歷了這些年在生活上的探索和實踐,我越來越清楚,什麼樣的生活纔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慢慢地把生活打造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樣子。

曾經有段時間,我爲自己放棄了藝術這條路而感到遺憾和心痛,但是現在想想,我發現自己並沒有真的放棄,因爲我真正熱愛的其實並不是畫畫,而是創作——我最享受的是那個把頭腦中的想法變成現實的過程——畫畫只不過是我當時選擇的創作形式罷了,而如今我的創作形式,從畫畫變成了寫作。

如此說來,我似乎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迴歸到了自己最喜歡、也是最具天賦的那條道路,並如夢以償地成爲了一名創作者。我相信,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未來我可能會探索更多的創作形式,然後用各種有趣的“作品”來不斷豐富我的人生。

寫在最後

每一次讀Susan 的文章,都會結合自己過去的經歷,感受諸多,此篇文章對我來說最重要的點在於,如何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感。

我是一個價值感極強的人,其實在這篇文章也提出了,增強價值感一方面來源於讓自己成長中收穫,另一方面來源於自己的成長的結果,還能被他人看見,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可,最好能給別人帶來價值,那麼我們就能從中所獲得的自我良好感覺就會加倍。

我是新海
計算機專業
獵豹產品經理
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對互聯網世界充滿興趣
對自己內心世界一直探索
愛閱讀,愛實踐,愛分享
希望遇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