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併發場景下緩存處理思路總結

在實際的開發當中,我們經常需要進行磁盤數據的讀取和搜索,因此經常會有出現從數據庫讀取數據的場景出現。但是當數據訪問量次數增大的時候,過多的磁盤讀取可能會最終成爲整個系統的性能瓶頸,甚至是壓垮整個數據庫,導致系統卡死等嚴重問題。

常規的應用系統中,我們通常會在需要的時候對數據庫進行查找,因此係統的大致結構如下所示: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當數據量較高的時候,需要減少對於數據庫裏面的磁盤讀寫操作,因此通常都會選擇在業務系統和MySQL數據庫之間加入一層緩存從而減少對數據庫方面的訪問壓力。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但是很多時候,緩存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並非這麼簡單。下邊我們來通過幾個比較經典的幾個緩存應用場景來列舉一些問題:
1.緩存和數據庫之間數據一致性問題

常用於緩存處理的機制我總結爲了以下幾種:
Cache Aside, Read Through, Write Through, Write Behind Caching
首先來簡單說說Cache aside的這種方式:
Cache Aside模式
這種模式處理緩存通常都是先從數據庫緩存查詢,如果緩存沒有命中則從數據庫中進行查找。
這裏面會發生的三種情況如下:
緩存命中:
當查詢的時候發現緩存存在,那麼直接從緩存中提取。
緩存失效:
當緩存沒有數據的時候,則從database裏面讀取源數據,再加入到cache裏面去。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緩存更新:
當有新的寫操作去修改database裏面的數據時,需要在寫操作完成之後,讓cache裏面對應的數據失效。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這種Cache aside模式通常是我們在實際應用開發中最爲常用到的模式。但是並非說這種模式的緩存處理就一定能做到完美,
關於這種模式下依然會存在缺陷。比如,一個是讀操作,但是沒有命中緩存,然後就到數據庫中取數據,此時來了一個寫操作,寫完數據庫後,讓緩存失效,然後,之前的那個讀操作再把老的數據放進去,所以,會造成髒數據。
Facebook的大牛們也曾經就緩存處理這個問題發表過相關的論文,鏈接如下:
https://www.usenix.org/system/files/conference/nsdi13/nsdi13-final170_update.pdf
分佈式環境中要想完全的保證數據一致性是一件極爲困難的事情,我們只能夠儘可能的減低這種數據不一致性問題產生的情況。

Read Through模式
Read Through模式是指應用程序始終從緩存中請求數據。 如果緩存沒有數據,則它負責使用底層提供程序插件從數據庫中檢索數據。 檢索數據後,緩存會自行更新並將數據返回給調用應用程序。使用Read Through 有一個好處。 我們總是使用key從緩存中檢索數據, 調用的應用程序不知道數據庫, 由存儲方來負責自己的緩存處理,這使代碼更具可讀性, 代碼更清晰。但是這也有相應的缺陷,開發人員需要給編寫相關的程序插件,增加了開發的難度性。

Write Through模式
Write Through模式和Read Through模式類似,當數據發生更新的時候,先去Cache裏面進行更新,如果命中了,則先更新緩存再由Cache方來更新database。如果沒有命中的話,就直接更新Database裏面的數據。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Write Behind Caching模式
Write Behind Caching 這種模式通常是先將數據寫入到緩存裏面,然後再異步的寫入到database中進行數據同步,這樣的設計既可以直接的減少我們對於數據的database裏面的直接訪問,降低壓力,同時對於database的多次修改可以進行合併操作,極大的提升了系統的承載能力。
但是這種模式處理緩存數據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例如說當cache機器出現宕機的時候,數據會有丟失的可能。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2.緩存穿透問題
在高併發的場景中,緩存穿透是一個經常都會遇到的問題。
什麼是緩存穿透?
大量的請求在緩存中沒有查詢到指定的數據,因此需要從數據庫中進行查詢,造成緩存穿透。
會造成什麼後果?
大量的請求短時間內涌入到database中進行查詢會增加database的壓力,最終導致database無法承載客戶單請求的壓力,出現宕機卡死等現象。

常用的解決方案通常有以下幾類:
1.空值緩存
在某些特定的業務場景中,對於數據的查詢可能會是空的,沒有實際的存在,並且這類數據信息在短時間進行多次的反覆查詢也不會有變化,那麼整個過程中,多次的請求數據庫操作會顯得有些多餘。不妨可以將這些空值(沒有查詢結果的數據)對應的key存儲在緩存中,那麼第二次查找的時候就不需要再次請求到database那麼麻煩,只需要通過內存查詢即可。這樣的做法能夠大大減少對於database的訪問壓力。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2.布隆過濾器
通常對於database裏面的數據的key值可以預先存儲在布隆過濾器裏面去,然後先在布隆過濾器裏面進行過濾,如果發現布隆過濾器中沒有的話,就再去redis裏面進行查詢,如果redis中也沒有數據的話,再去database查詢。這樣可以避免不存在的數據信息也去往存儲庫中進行查詢情況。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關於布隆過濾器的學習可以參考下我的這篇筆記:
https://blog.csdn.net/Danny_idea/article/details/88946673

3.緩存雪崩場景

什麼是緩存雪崩?
當緩存服務器重啓或者大量緩存集中在某一個時間段失效,這樣在失效的時候,也會給後端系統(比如DB)帶來很大壓力。

如何避免緩存雪崩問題?

1.使用加鎖隊列來應付這種問題。當有多個請求涌入的時候,當緩存失效的時候加入一把分佈式鎖,只允許搶鎖成功的請求去庫裏面讀取數據然後將其存入緩存中,再釋放鎖,讓後續的讀請求從緩存中取數據。但是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弊端,過多的讀請求線程堵塞,將機器內存佔滿,依然沒有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在併發場景發生前,先手動觸發請求,將緩存都存儲起來,以減少後期請求對database的第一次查詢的壓力。數據過期時間設置儘量分散開來,不要讓數據出現同一時間段出現緩存過期的情況。

3.從緩存可用性的角度來思考,避免緩存出現單點故障的問題,可以結合使用 主從+哨兵的模式來搭建緩存架構,但是這種模式搭建的緩存架構有個弊端,就是無法進行緩存分片,存儲緩存的數據量有限制,因此可以升級爲Redis Cluster架構來進行優化處理。(需要結合企業實際的經濟實力,畢竟Redis Cluster的搭建需要更多的機器)

4.Ehcache本地緩存 + Hystrix限流&降級,避免MySQL被打死。
使用 Ehcache本地緩存的目的也是考慮在 Redis Cluster 完全不可用的時候,Ehcache本地緩存還能夠支撐一陣。
使用 Hystrix進行限流 & 降級 ,比如一秒來了5000個請求,我們可以設置假設只能有一秒 2000個請求能通過這個組件,那麼其他剩餘的 3000 請求就會走限流邏輯。
然後去調用我們自己開發的降級組件(降級),比如設置的一些默認值呀之類的。以此來保護最後的 MySQL 不會被大量的請求給打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