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之OSI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開放式系統互聯。

所謂Open,就是被各種網絡設備識別,能應用於各種網絡設備。

OSI由ISO組織提供(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ration 國際標準化組織)

定義內容:7層參考模型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提供用戶與應用程序間的接口,判斷設備是否有資源被調配。

第六層:表示層(Presentation)提供數據編碼解碼,數據壓縮與解壓縮,數據加密解密。

第五層:會話層(Session)隔離應用程序間的通信,會話的發起、終止,管理Session。

第四層:傳輸層(Transport)控制兩端會話質量保證,流量控制(端到端),糾錯控制(糾錯監測)。

第三層:網絡層(Network)爲數據轉發提供邏輯尋址(IP)。

第二層:數據鏈路(DataLink)提供硬件地址,差錯檢測、流量控制(本端)。

第一層:物理層,提供接口,媒體類型,數據傳輸信號(電信號,光信號),定義比特流(二進制),定義信號傳輸模式,網絡拓撲。

信號傳輸模式:

  1. 單工模式:單向傳遞。
  2. 半雙工模式:不能同時雙向傳遞。
  3. 全雙工模式:同時雙向傳遞。

網絡拓撲類型:

  1. 總線型(Bus)存在單點故障。
  2. 環形(Ring)容易引發環路。
  3. 星型(Star)存在單點故障。
  4. 網狀:耗材、設計昂貴。

PDU:Protocol Data Unit 協議數據單元

應用層最小單位:APDU.

表示層最小單位:PPDU

會話層最小單位:SPDU

傳輸層最小單位:Segment

網絡層最小單位:Packet

數據鏈路層最小單位:Frame(幀)

物理層最小單位:Bit(比特)

封裝:

6、數據鏈路層

5、網絡層

4、傳輸層

3、會話層

2、表示層

1、應用層

傳輸的數據

Fsc差錯控制

最後封裝成二進制碼

拆封裝:將二進制碼按如下順序拆開封裝

1、數據鏈路層

2、網絡層

3、傳輸層

4、會話層

5、表示層

6、應用層

傳輸的數據

1、Fsc差錯控制

 

OSI參考模型優點:

  1. 將網絡通信劃分成更小、更簡單的組建,這有助於自建的開發、設計、故障排除。
  2. 通過標準化網絡組建,讓多家廠商能夠協作開發。
  3. 定義了模型每層執行的功能,從而鼓勵了行業標準化。
  4. 讓不同類型的網絡硬件和軟件能彼此通信。
  5. 避免讓對一層的修改影響其它層,從而避免妨礙開發工作。

OSI參考模型缺點:

  1. 定義層次太多,執行復雜。
  2. 數據包傳遞過程封裝太多,執行效率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