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方面解析虛擬化技術在雲計算數據中心中的應用

  通過對雲計算數據中心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用戶QOS的需求進行分析,圍繞其中的關鍵技術虛擬化技術,從服務器虛擬化、網絡虛擬化、存儲虛擬化三個方面進行總結,針對雲計算平臺建立其可用性模型,分析了IAAS,PAAS,SAAS 三種雲服務模式的可用性計算方法,最後通過實驗驗證了雲計算可用性參考模型適用於常見的雲服務模式。

  1.概述

  目前數據中心的規模迅速發展,根據Netcraft服務器數量報告,Akamai Technology達到10.5萬臺,OVH達到10萬臺,Google根據能耗估計約90萬臺。快速發展的數據中心正面臨着用戶需求多、能耗高、運維成本高、安全性差等的突出問題。因此,數據中心需要採用新的技術,來實現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系統可靠性的目的。

  雲計算概念從提出之初,其目標非常明確,即利用虛擬化技術整合現有零散資源爲可擴展的動態資源,以網絡爲載體提供硬件基礎設施、運行平臺、業務功能軟件等形式的自動化服務,而用戶利用網絡便可以以低廉的價格、良好的服務質量保證(QOS)、按需地獲得資源和服務。其具有按需服務、廣泛的網絡接入、資源共享、彈性計算、服務可度量的特徵,目前雲計算研究中關注的熱點主要包括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能源、降低運行成本、雲計算安全等。

  雲計算數據中心,要求資源能夠被統一調度、網絡可擴展、系統高可靠、運維自動化。虛擬化技術對底層硬件資源進行抽象,對上層應用程序透明,其通過整合零散的資源爲虛擬可管理的動態資源,從而實現資源的按需管理,提高動態資源的利用率。因此虛擬化技術是推動數據中心發展的核心技術。

  2.虛擬化技術

  數據中心硬件主要包括服務器,存儲和網絡。因此虛擬化技術也分爲三個部分,分別爲服務器虛擬化技術、存儲虛擬化技術、網絡虛擬化技術。

  2.1 服務器虛擬化

  服務器虛擬化的目標是提高服務器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數據中心的綠色節能。從技術實現方案來說,可以大致分爲操作系統級虛擬化(OS-Level)、主機虛擬化(Hosted)、裸金屬虛擬化(Bare-Metal)。

  操作系統級虛擬化是在操作系統中模擬出一個運行應用程序的容器VE(Virtual Environment),所有虛擬機共享內核空間,性能最好,耗費資源最少,缺點是操作系統強關聯性,如基礎操作系統爲Windows,虛擬機系統只能是Windows。代表產品有Parallels公司的Virtuozzo(商用產品)和OpenVZ(開源項目)。

  主機虛擬化技術引入虛擬機管理層Virtual Machine Monitor(VMM),構建出基本的虛擬硬件平臺,達到虛擬化系統的獨立性。

  Hosted虛擬化中VMM需要管理所有資源的調度,因此虛擬化性能較差,主要適用於個人用戶和測試環節。代表產品有VMware Workstation、Microsoft Virtual PC、Virtual Server、Oracle Virtual Box等。

  裸金屬虛擬化技術採用VMM代替操作系統直接管理硬件資源的方式,這種管理硬件資源方式的性能處於主機虛擬化與操作系統虛擬化之間,裸金屬虛擬化技術的代表產品有VMware公司的Vsphere Esxi系列產品、微軟公司的Microsoft Hyper-V系列產品和思傑公司的Citrix XenServer系列產品,以上虛擬化技術比較成熟,在金融、證券、互聯網等行業的生成環境中大量被使用。

  2.2 網絡虛擬化

  網絡虛擬化的是利用物理網絡資源在邏輯上劃分出各自獨立的虛擬網絡,達到以滿足多租戶權限分離、自由管控邏輯網絡、網絡流量隔離的網絡技術發展方向。虛擬局域網(VLAN)由於4096個邏輯網絡的限制,很難滿足由大量虛擬機構成的大二層網絡的網絡需求。

  在虛擬化產品中,VMware等虛擬化廠商就提出了Vswitch的概念通過軟件交換機解決同一臺物理服務器內部的VM二層網絡互訪,跨物理服務器的VM二層互訪轉發給傳統的接入層交換機去處理。

  但Vswitch部署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對於VSwitch的管理問題,Vswitch是在服務器中進行部署,模糊了網絡管理和服務器管理的界限;二是Vswitch的性能問題,由於同一臺物理機的VM二層流量還是由服務器的CPU來處理,不符合虛擬化提高資源性能的利用率的要求。

  爲解決虛擬交換機的管理問題,Cisco首先提出了Nexus1000V技術架構。通過部署Nexcus1000V軟件,配置管理層面的虛擬化,像管理物理交換機一樣管理Vswtich,實現對傳統VSwitch的功能擴展,但該產品也只解決了網絡和服務器管理的邊界問題,同時還對服務器性能有一定的影響。

  爲了解決性能問題,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標準組織提出了802.1Qbg EVB(Edge Virtual Bridging)和802.1Qbh BPE(Bridge Port Extension)兩個標準,目前Cisco 採用FEX+VN-Link(包括vNIC,vETH,Port Profile)技術實現了802.1Qbh標準體系。

  2.3 存儲虛擬化

  存儲虛擬化的定義爲利用存儲系統的內部系統對計算、網絡和應用資源進行進一步抽象和隔離,目的是實現獨立於數據管理、應用程序和網絡的邏輯上統一的存儲資源。

  在虛擬運行環境下,爲虛擬平臺提供虛擬存儲設備主要包括下面4種方式:1)基於網絡存儲協議(Network Storage Protocol),包括並行文件系統、NFS、OCFS2等方式。這種方式需要高可靠的網絡支持,缺點是穩定性和性能不高。2)物理硬盤(含分區),包括SAN磁盤,iSCSI 磁盤等。這種方式缺點是存儲空間容量大小不易調整。3)基於虛擬磁盤鏡像文件的方式,目前常見的鏡像文件格式有vmdk、vhd、img等格式。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通過配置文件靈活配置鏡像文件屬性。4)基於邏輯卷的方式,可以動態地增減容量的大小,支持Snapshot、條帶化、提高IO並行性能等屬性,目前邏輯卷管理工具主要有基於Linux內核自帶的LVM、HPLVM、EVMS、VxVM等邏輯卷管理工具。

  3.雲計算可用性參考模型

  根據Berkeley對雲計算模型的定義,可以分爲基礎架構平臺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臺服務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業務軟件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三層結構[6],其中IAAS主要關注網絡架構和虛擬化技術,提供基礎架構服務,PAAS主要面向應用開發,提供開發平臺服務,SAAS面向終端用戶,提供軟件產品服務。據Gartner2013年公有云市場份額將會增長18%,達到1310億美金,在IAAS方面,增長速度爲47.3%,市場份額爲90億美元,隨着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基礎架構、應用和業務數據遷移到雲計算平臺,對雲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質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提出了越來越高要求。

  3.1 雲計算可用性模型

  雲計算可用性模型(Cloud Computing Model,CCM)如圖1所示,模型中共分爲三個部分,分別爲基礎架構層(Infrastructure Layer,IL),雲計算服務層(Service Layer,SL),用戶層(User Layer,UL),可表示爲CCM={IL,SL,UL}。

  IL ={Computing, Storage, Network}

  服務層(SL)由IAAS資源集(Resource Set,RS),PAAS資源集,SAAS資源集組成,可表示爲如下形式,SL={IAAS RS,PAAS RS,SAAS RS}

  定義1:AU(Availability Unit):相連兩層之間,爲上層提供服務裏的最小服務單元,是雲計算服務的最小單位。同一層中多個AU之間互相獨立,互不影響。

  定義2:AS(Availability Set):同一層中,多個AU聯合,對外提供同一個服務,如負載均衡服務(Load Balance Service,LBS),高可用服務HA(High Availability)。

  定義3:DA(Deploy Availability):業務部署後的可靠性,與提供服務的多層次的AU和AS相關,如一個SAAS服務利用第三方的PAAS和IAAS提供服務。

  定義4:AU的雲計算服務的最小單位,假設其獨立可靠性是個常數λ。

  由定義2,當所有AU都失效的情況下,AS才失效,因此AS的部署可靠性可表示爲:

  SAAS業務由兩個PAAS共同提供服務,爲了提高PAAS的可靠性每個PAAS由兩個IAAS共同提供服務。根據公式(4)不難得出如下結論:

  通過對雲計算可用性模型的分析,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雲計算用戶的QOS,採用虛擬化技術提高AU的可靠性和利用率,實現資源的按需使用。

  4.實驗分析和總結

  爲了驗證雲計算可用性參考模型,採用Cisco Ucs B200刀片服務器3臺,Cicso6248 交換矩陣2臺,EMC NAS48 存儲1臺,安裝Vmware Vsphere 5.1服務器虛擬化軟件,VMware Vcenter管理軟件,Vmware Vcloud Director 數據中心管理軟件,搭建完成2套IAAS平臺的功能,並模擬提供申請服務,結合Vmware Vsphere 5.1中的HA、DRS(Distributed Resource Scheduler)、Vmotion特×××,依據可用性參考模型得出如下結論,在保障雲計算數據中心電力、製冷等外在因素的條件下,全年整個系統的業務恢復時間不大於10小時,可以滿足用戶系統的可用性達到99.9%。

  本文通過對雲計算數據中心提高資源利用率需求進行分析,圍繞數據中心的虛擬化技術,從服務器虛擬化、網絡虛擬化、存儲虛擬化三個方面進行總結,針對雲計算業務可用性建立可用性模型,分析IAAS,PAAS,SAAS三種服務模式的可用性計算方法,最後通過實驗驗證了雲計算可用性參考模型適用於常見的雲服務模式。

大連鋼結構廠家http://dljunxiang.com/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