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一趟老家

南方进入雨季,阴晴不定。近期接手一位即将离职的PM的工作,那是整个部门的主力产品线,加上自己手头的产品线,事情诸多,压力不少。

这变故有点打乱了我在本年度的规划,心境多少受了点影响,好在本周进行了调整,雨过天晴,正如今天的阳光。

手头的产品今天发布,还算顺利,于是匆匆赶路回家。高铁在飞速前行,一路阳光明媚,整个人身心舒畅。

这次回老家,是把家族里面的祖辈们迁移在一起,好让我们这些后辈以后拜祭,也算是了却了长辈们的心愿。

这是家族里的大事,比清明、春节都要重要,所以香港的姑姑、伯父们都回来。想着上一次家族大团聚,那是印象中久远的事情了。各家庭分居各地,后辈们上学、工作,各有各的事情,很难凑在一起。

想起了当年奶奶去世,我远在外地求学。那时年轻,没有意识到要赶回来送奶奶一程,如今这成了我非常后悔的事情。所以这次,我得回去。

现在社会,家族的观念渐渐淡化,年轻人在外面求学、工作、定居,城市化注定要改变这些古老的宗族观念,这正如当初宗族观念的形成。

为什么会这样?

从金融的观点解释,是因为古代物质匮乏,人们抗风险能力低,稳固的宗祠结构让有血缘关系的人们聚合一起,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大家可以守望相助。

现代社会不一样了,完善的社会机制提供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医保、社保、公积金、贷款等等,很好地对冲掉这些风险,所以,家族成员间联系的"现实"纽带不存在了。

于是来往少了,联系少了,问候也少了。想到这些,多少有点难过。

而所谓的互联网先驱们说的"互联网拉近了彼此,帮助人们建立紧密的关系",从家族的联系看,更像是个假命题。

现在人们活着,生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了,整个国家被高科技、城市化裹挟着往前冲,整体物质水平是提高了,但在这过程中社会阶层也开始分化。人们调侃的"高富帅"和"挫矮穷"活生生的反映这一事实。

有分化就有对比,有对比就有心理落差。走在前面的人,以金钱、房子、豪车衡量成功;落在后面的,则抱怨社会不公。

所以经常会看到,一次聚会,不管是家族的,同学会的,老乡会的,上位者大多侃侃而谈,而混得不怎么样的,通常在角落默默呆着,偶尔附和两句。

微信,一个突破11亿用户的超级APP,理论上能把全世界的人联系起来。我想,每个人的家族,都应该建了群吧?但是你看看,群里平时有多少有意义的互动?

你跟堂兄弟姐妹们,表兄弟姐妹们的联系,有没有因为微信群而变得频繁?平日里都各自各的生活,微信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对于维系中国古老的宗族关系,则鞭长莫及。

这次回去,后辈们也只是寒暄两句,过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老人们希望的"你们这一辈,要多点联系",年轻的心里清楚,只是应和着,不至于让他们失望。

我这次回去,对于老家的感知,小时候、年轻时的种种憧憬,也越来越淡寡。匆匆办完了事情,即又赶着高铁回工作的城市。

过去的就自然的过去好了,无需太多的缅怀;该办的事就去办好了,不要有太多的后悔。社会正处在剧烈变化的前夜,AI的到来,说不定连"家庭"这个基本的单位都不存在,只有个体和机器,人机新物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