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 發展歷史

第一階段

1961-1972: 早期分組交換原理的提出與應用

  • 1961: Kleinrock – 排隊論證實分組交換的有效性
  • 1964: Baran – 分組交換應用於軍事網絡
  • 1967: 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提出ARPAnet構想
  • 1969: 第一個ARPAnet 結點運行
  • 1972:
    ARPAnet公開演示
    第一個主機-主機協議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第一個e-mail程序
    ARPAnet擁有15個結點


第二階段

1972-1980: 網絡互連,大量新型、私有網絡的涌現

  • 1970:在夏威夷構建了ALOHAnet衛星網絡
  • 1974: Cerf 與 Kahn – 提出網絡互連體系結構
  • 1976: Xerox設計了以太網
  • 70’s後期:
    私有網絡體系結構: DECnet,SNA, XNA
    固定長度分組交換 (ATM 先驅)
  • 1975:ARPAnet移交給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管理
  • 1979: ARPAnet擁有200結點

Cerf與Kahn網絡互連基本原則:

  • 極簡(minimalism)、自治(autonomy)- 無需改變內部網絡實現網絡互連
  • 盡力服務(best effort service)模型
  • 無狀態路由器
  • 分散控制
    —當今Internet體系結構

第三階段

1980-1990: 新型網絡協議與網絡的激增

  • 1983: 部署TCP/IP
  • 1982: 定義了smtp電子郵件協議
  • 1983: 定義了DNS
  • 1985: 定義了FTP協議
  • 1988: TCP擁塞控制
  • 新型國家級網絡:CSnet, BITnet, NSFnet,Minitel(法國)
  • 1986:NSFnet初步形成了一個由骨幹網、區域網和校園網組成的三級網絡
  • 100,000臺主機連接公共網絡

第四階段

1990, 2000’s: 商業化 , Web, 新應用

  • 1990’s早期: ARPAnet退役
  • 1991: NSF解除NSFnet的商業應用限制(1995年退役),由私營企業經營
  • 1992:因特網協會ISOC成立
  • 1990s後期: Web應用
    超文本(hypertext) [Bush1945, Nelson 1960’s]
    HTML, HTTP: Berners-Lee
    1994: Mosaic、Netscape瀏覽器
    1990’s後期:Web開始商業應用

1990’s後期 – 2000’s:

  • 更多極受歡迎的網絡應用:即時消息系統(如QQ),P2P文件共享
  • 網絡安全引起重視
  • 網絡主機約達50000,網絡用戶達1億以上
  • 網絡主幹鏈路帶寬達到Gbps

第五階段

2005- 今

  • ~7.5億主機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 寬帶接入的快速部署
  • 無處不在的高速無線接入快速增長
  • 出現在線社交網絡:
    Facebook: 很快擁有10億用戶
  • 服務提供商 (如Google, Microsoft)創建其自己的專用網絡
    繞開Internet,提供“即時”接入搜索、email等服務
  • 電子商務、大學、企業等開始在“雲”中運行自己的服務(如, Amazon EC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