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後,我們怎麼看電影?

簡評: 幾十年來,虛擬現實一直被認爲是電影業的未來所在,能夠爲觀衆提供比傳統影視更身臨其境的體驗。在 1955 年的一篇題爲《未來的電影》的文章中,電影攝影師海里戈就預言「未來的電影將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爲人們揭開新科學世界的帷幕」。

雖然要把《割草者》或《星際迷航》裏那些匪夷所思的技術應用到電影行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就像人們經過說得那樣 —— 未來已經到來。

許多電影製作者已經用 360 度全景攝影機替換了傳統攝影機。現在電影業嘗試新科技的勢頭堪比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勇於各種創新實驗的階段。

《割草者》

簡而言之: 我們現在正處於新的電影革命的初期階段。

一系列快速發展的技術使得電影行業擁有了激動人心的無限發展潛力,比如說 AR、AI 以及驅動數字世界的不斷增長的計算能力。

那麼,20 年後的電影會是什麼樣的呢?未來的電影故事和現在的將會有何不同?

▎個性化程度更高

虛擬現實藝術家 Chris Milk 認爲,未來的電影能爲觀衆提供量身定製的、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它能「爲你量身打造一個實時故事,完全滿足個人喜惡愛好」。

相比起「講故事」這樣標準的行業術語,Milk 更喜歡用「活在故事裏」這樣的說法。他認爲未來的觀影體驗會變得像日常生活一樣逼真自然,但同時也能像一些慣常的刺激故事那樣令我們感到興奮。

沉浸式藝術家 Milk 認爲未來會出現爲個人定製的一次性電影

2015 年,Milk 在 TED 上談到虛擬現實的藝術潛能。他認爲 —— 不斷髮展的人工智能技術能讓由電腦創造的角色實時迴應真人觀衆。想象一下,Siri 的進化版作爲一個角色出現在電影中。

Milk 知道這種能夠像人類一樣與觀衆對話的人工智能角色目前還沒被完全開發出來,但他認爲「不出 20 年人類就能達到這個目標」。

▎越來越立體

頗具影響力的紀錄片製作人、企業家拉佩尼亞(Nonny de la Peña)被華爾街日報稱爲「虛擬現實之母」。

她說:“說起未來的媒介,我第一個想起的詞是「立體」,這與今天的 2D 平面電影截然不同。”

被稱爲「虛擬現實之母」的拉佩尼亞在 2012 年聖丹斯電影節上

拉佩尼亞說:“在未來,平面媒體將仍與我們同在,就像今天還會有收音機一樣,但是電影行業絕不能在 2D 畫面上停滯不前。”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完全身臨其境,可置身場景中走動,場景大如房間的立體體驗」,因爲「習慣於具象體驗的年輕觀衆正成爲主力……他們希望自己的觀點、所受到的教育和其他一切都能以臨場感的形式呈現。」

▎世界的虛擬副本

尤金(Eugene Chung)執導的 VR 電影《艾露美》(Allumette)廣受好評,被稱爲「大師之作」。

人們認爲他可與美國電影先驅格里菲思(DW Griffith)等人相提並論。該劇以一座漂浮在雲端的未來城市爲背景,採用了名爲「6 自由度」 (或稱「6Dof」,指可以上下、左右、前後移動) 的技術,讓觀衆可以在電影的虛擬世界中穿行移動。

尤金認爲未來 VR 與 AR 雲技術的結合將越來越緊密,這對於構造世界的數碼副本是很重要的一環。

2016 年,尤金在翠貝卡電影節的舞臺上發言

他說:“想象一下進化版的谷歌地圖,裏面所呈現的不僅僅是街道而是整個世界。如今的 VR 技術已經很先進了,未來我們會把電影與真正高端的 VR 技術結合起來。未來,身邊一切皆是故事,比如說,某天醒來,你可以在牀邊的桌子上放一個你喜歡的角色。未來的電影都是像《她》這樣的電影一樣。”

▎意識的藝術

艾美獎得主、兩部虛擬實景電影 Collisions 和 Awavena 的導演麗勒特‧沃斯(Lynette Wallworth)說:“有了 VR 技術的加持,未來的電影敘事體驗能夠讓我們看到不同人眼中的世界。”

例如,我們利用 VR 技術體驗自閉症患者的世界。VR 帶來的感官體驗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不同人的感知差異,這是其他藝術形式做不到的。

展望未來,沃斯認爲 VR 和 AR 技術能擴大傳統電影的觀看界限,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通過佩戴頭戴式設備,讓觀衆既可以觀看電影又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

2016 年,沃斯和與會者頭戴 VR 設備觀看虛擬實景電影

她說:“拿《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舉例,你可以戴着 VR 設備觀看電影並切換模式。因此當電影女主駕駛戰車全速穿越沙漠時,你就彷彿坐在她的旁邊一樣。”

用一句已被人說爛了的話來說,隨着 VR 技術的飛速發展,這種可能性是無限的。

2016 年,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認爲虛擬現實是「危險的」,因爲與非互動性電影作品相比,電影製作人在虛擬實景電影中能夠控制和操作的功能將會小很多。他警告說,虛擬世界「使觀衆更加自由,可以不按敘述者的套路走,做出自己的選擇。」

但對未來電影的這一趨勢,即電影觀衆可以參與對電影敘事的塑造,很多人會認爲是好事而非壞事。

電影觀衆能夠對劇情做出自己的選擇,這與海里戈的預測是一致的。他認爲,「未來的電影將不再是一種視覺藝術,而是一種意識藝術。」這也許就是「講故事」和「活在故事裏」的區別。


原文鏈接:What will films be like in 20 years?
推薦閱讀:Google「Game Builder」:不懂編程,也能開發 3D 遊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