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如何閱讀一本書》,改變我接下來閱讀書籍的習慣。在沒有閱讀這本書之前,犯的一個錯誤是以爲讀得多就是讀的好,其實在閱讀活動中我們要區分出各種不同的閱讀形態。接下來所談的重點在四種閱讀層次上,只有瞭解閱讀層次的不同,才能增進閱讀技巧。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的。第一層次的閱讀並沒有在第二層次的閱讀中消失,第二層又包含在第三層中,第三層又包含在第四層中。事實上,第四層是最高的閱讀層次,包括了所有的閱讀層次,也超過了所有的層次。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

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

基礎閱讀又分四個階段,對區分小學教育中的課程很有幫助。

第一階段——閱讀準備階段——相當於學前教育或幼稚園的學習經驗。

第二階段——認字——相當於一年級學生典型的學習經驗。這個階段的成果是最初級的讀寫能力。

第三階段——字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這個階段的成果可以稱作是“功能性讀寫能力”。

第四階段——他的成熟度可以上高中課程。


只要是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閱讀的藝術就是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上,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關於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瞭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爲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爲什麼這位作者會認爲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啓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義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啓示。


閱讀一本書應該像是你與作者之間的對話。有關這個主題,他知道的應該比你還多。否則你根本用不着去跟這本書打交道了。但是瞭解是一種雙向溝通的過程,學生必須向自己提問題,也要向老師提問題。一旦他了解老師的說法後,還要能夠跟老師爭辯。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以下是幾個可以採用的方法:

(1) 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 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是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 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

(4) 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

(6) 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

(7)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書中最後一頁可以用來作爲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書前的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載你的思想,試着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後篇章秩序。這個大綱是在測量你是否瞭解了全書。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

大多數人,即使是許多優秀的閱讀者,都忽略了檢視閱讀的價值。他們打開一本書,從第一頁開始讀起,孜孜不倦,甚至連目錄都不看一眼。因此,他們在只需要粗淺翻閱一本書的時候,卻拿出了仔細閱讀、理解一本書的時間。這就加重了閱讀的困難。

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第三,作者是藉着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尤其如果你知道終有一天,或許是幾天或幾個月之後,你會重新拿起這本書做分析閱讀時,就更該將問題與答案先寫下來。要做這些筆記最好的地方是目錄頁,或是書名頁。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閱讀。當你瀏覽過後,你可能會發現這本書僅只是對你目前有用而已。這本書的價值不過如此而已。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或者他到底寫的是怎樣的一本書。因此,你花在略讀這本書上的時間絕沒有浪費。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議:

(1) 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完成這個步驟之前,如果你願意,暫停一下,在你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爲某個特定的類型。而在那個類型中,已經包含了哪些書。

(2) 研究目錄頁。

(3)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如果你發現列舉出來的哪一條詞彙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這個詞目的某幾頁內文。

(4) 如果那是本包着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完成這四個步驟,你對一本書已經有足夠的資訊,讓你判斷是想要更仔細地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現在你都可能會先將這本書放在一邊一陣子。如果不是的話,現在你就要準備好要真正地略讀一本書了。

(5) 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 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就算最後有後記,一本書最後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

最多不過一小時的時間裏,你對這本書已經瞭解很多了。尤其,你應該瞭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注意?你也應該比以前更清楚,在腦海中這本書該歸類爲哪一個種類,以便將來有需要時好作參考。

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只要找到對的方向,不論是多難讀的書,只要原來就是想寫給大衆讀者看的,那就不該有望之卻步的理由。什麼叫對的方向?答案是——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爲一些設法立即瞭解的東西而停頓。繼續讀下去,略過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會讀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這個部分。繼續這樣讀下去。將全書讀完,不要被一個看不懂的章節、註解、評論或參考資料阻撓或泄氣。就算了解的只有50%或者更少——能幫助你在後來重讀第一次略讀的部分時,增進理解。就算你不重讀,對一本難度很高的書瞭解了一半,也比什麼都不瞭解來得要好些——如果你讓自己在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停住,最後就可能對這本書真的一無所知了。

關於閱讀的速度。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速度是恰當的。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

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規則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是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

規則二,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同一本書,但對閱讀者來說都是不同的。如果這種不同透過讀者的詮釋來表達,毫不足爲奇。雖然讀者不同,書的本身還是一樣的,不論誰作摘要,還是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檢驗其正確與真實性。

規則三,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一本書的架構有個粗淺的瞭解已經很滿意了。你所做的大綱與規則相近的程度,是隨你想讀的書的特質而變化的。但是不管千變萬化,規則本身還是沒有變。不論你是完全照做,或是隻掌握一個形式,你都得了解要如何跟着規則走才行。

規則四,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是分析閱讀的前四個規則,如果在運用之前能先做好檢視閱讀,會更能幫助你運用這些規則。當你運用這四個規則來閱讀一本書,或任何又長又難讀的書時,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這四個規則在告訴你一本書的內容是什麼,要如何將架構列成綱要。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規則五,找出重要的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要注意到這個規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中輕重的單字。第二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

規則六,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規則七,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但是,如果這個論述並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架構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以及其組成的論述。

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爲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的目標是詮釋內容與訊息。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規則九,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瞭解了。”

規則十,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規則十一,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B. 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規則十二,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規則十三,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規則十四,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規則十五,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於最後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只能因爲最後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

一、觀察研究範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 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你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 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並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 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 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3) 建立一箇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爲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着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各種議題。

(5) 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疏離與客觀。要做到這一點,每當你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