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自然博物館瞭解恐龍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1]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爲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爲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以其自身的大、特、奇,引起人們的關注,並帶來了許多的思考,特別是這些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古爬行動物,在六千五百萬年以前突然滅絕的現象,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和反思。有些人根本不相信它們會絕跡,認爲它們肯定生活在地球的某個角落,只是還沒有被我們發現。於是便有了許多怪獸的傳說。更多的人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提出了許多的假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