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的一年,讓我的技術思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8.5.31~2019.5.31,一段精彩的旅程,渡過了在阿里一年的時光,這段時光有快樂、有焦慮、有迷茫、更有思考,思考的是自己過去的種種不足、思考的是一些現在看來之前錯誤的想法、思考的是如何成爲一個更好的技術人,將這一些思考分享給看到這些文字的每個人,共勉。

一、應當如何面對線上的異常/故障

看起來毫無意義的一個問題,碰到線上異常/故障如何面對,排查解決了不就好了,但是這真的只是第一層。

最近在想“消防”這個詞語很有意思,它其實是兩層意思:

  • “消”是消除問題;

  • “防”是防止問題。

即“消防”這個詞語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先消除問題再防止相同的問題再次發生。其實線上的異常/故障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應當先及時止血,把問題處理掉,然後深挖問題,探究根因,舉幾個例子:

  • 假設是某段代碼的空指針異常導致的,那麼是否考慮加強Code Review,或者使用findbugs插件去自動掃描代碼中可能的異常?

  • 假設是線上某個配置修改導致的,那麼是否今後變更的修改必須有人雙重檢查一遍纔可以修改?

  • 假設是本地內存中某些值因爲系統重啓丟失導致的,那麼是否引入定時任務,定時把值寫入本地內存中?

  • 假設是某段代碼邏輯沒測試到導致的,那麼是否可以反思總結爲什麼這段邏輯沒有測試到,未來的測試應該如何改進?

根據我過往的經驗,太多公司、太多團隊處理線上的問題僅僅滿足於把問題處理完就完事,忽略了對問題的覆盤,這對團隊/對公司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二、什麼是真正的技術能力

之前加了幾個技術微信羣,看到很多技術朋友在興高采烈地討論各種源碼,spring源碼我徹底擼了一遍、最近深入學習了dubbo底層實現方式,當然曾經的我也是這樣的,記得學習volatile的時候一直挖到了volatile在硬件層面上的實現方式,但是這真的說明技術能力強嗎?從今天的思考去看這個問題,我認爲這更多反應的是一個人的學習能力、鑽研能力以及對技術的熱情,除此之外再體現不出太多其他東西了。

這個話題,可能是這一年思考的最多個的一個點,鑽研是好事,但是實際上大多時候的深入鑽研並不在實際工作中有用,且研究得越深,忘得越快,因爲研究得越深,那麼這個技術點關聯的技術點就越多,邊邊角角的忘了,核心的東西不容易串起來。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技術能力,我畫一張圖概括一下:

在阿里一年,我顛覆了曾經堅信不疑的技術思維

簡而言之,技術能力 = 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同樣都在解決問題,大家之間的技術高低又有什麼區分呢?我認爲有以下幾個層次:

  • 第一層級,解決當下問題;

  • 第二層級,以優雅且可複用的方式解決當下問題;

  • 第三層級,解決的問題不僅僅能滿足當下,還能滿足未來一段時間。

其實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不同的技術能力,在工作過程中區分度是很明顯的:

  • 寫的代碼是否存在異常風險,多線程運行下是否存在線程安全問題,某段代碼是否會導致內存泄露;

  • 寫的代碼是否優雅可複用,設計的框架是否足夠符合開閉原則,代碼結構層次是否清晰明瞭;

  • 針對特定的場景,技術選型、庫表結構設計是否足夠合理,今天你設計的框架是隻能用一年,還是未來三年五年都可以持續使用;

  • 來了一個大的需求,就比如做一個App的會員體系功能好了,是否可以在充分分析需求後,精確將需求劃分爲幾個特定的子模塊並梳理清楚模塊之間的關係。

越厲害的人,在代碼設計與開發過程中,越能看到想到一些別人看不到想不到的問題,這叫做高屋建瓴;當代碼運行出現問題的時候,有人1小時排查出問題,有人1分鐘發現問題,這叫做舉重若輕。

因此我認爲解決問題的能力纔是技術能力的真正體現,這一年對技術的探究我也從研究源碼更多的轉變去學習設計模式、去學習分佈式環境下各種NoSql的選型對比、去學習使用Lambda讓代碼更簡潔,往真正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方向去努力。

另外,拋開這個點,這兩天我在思考,還有一個體現技術能力的點,就是學習能力。現實中的全棧是很少的,互聯網這個行業的程序員的方向通常有幾類:

  • 服務端;

  • 前端;

  • 移動端;

  • AI;

  • 嵌入式;

  • 大數據。

在同一類中,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思維方向是一致的,更多可能差異在開發工具、語言上,我精通Java,但是如果明天有一個需求,使用nodejs、scala、go更好,那麼是否可以快速學習、快速上手?甚至明天有一個需求需要寫前端代碼,是否可以快速開發、無bug上線?

所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 學習能力,是我認爲真正的技術能力,不過說到底,學習能力某種程度上也只是爲了解決問題而已。

三、不要造輪子

曾幾何時,當我們看着github上這麼多優秀的源代碼的時候,默默立誓,這輩子我一定要寫出一個牛逼的框架,開源在網上。

對於一些複雜條件的報警,比如我們上邊提到的失敗率和流量波動,應該如何實現呢?

很多對技術有追求的朋友,進入一家公司可能時時刻刻在尋找機會去做一些自己造輪子的事情,但是就如同前面所說的,衡量真正好技術的標準就是能否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自己造輪子風險高、週期長,且需要長時間的驗證、排坑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隨便舉幾個例子,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

  • 數據庫連接池有dbcp、c3p0、druid;

  • 本地緩存有ehcache、要用中心緩存有redis、tail;

  • 服務化有dubbo、跨語言可以用thrift;

  • 分佈式任務調度可以考慮schedulex;

  • 搜索可以選es、solr;



     

只要你有的技術方面的需求,絕大多數業界已經有了成熟的解決方案了,根本不需要去專門自己搞一套。因此我認爲輕易一定不要造輪子,如果一定要造輪子,那麼請想清楚下面幾個問題:

  • 你要做的事情是否當前已經有了類似解決方案?

  • 如果有,那麼你自己做的這一套東西和類似解決方案的差異點在哪裏?假設不用你這套,基於已有的解決方案稍加改造是否就能達到目的?

  • 如果沒有,那麼爲什麼之前沒有?是你們公司這種場景是獨一無二的?還是這種場景對應的解決方案根本就是不可行的所以之前沒人去搞?

如果想清楚了這些問題,那麼就去幹吧。

四、去提升看問題的高度

過去有太多人在我的公衆號或者博客下反饋了一個問題:在這個公司,整天做着增刪改查的工作,對自己一點都沒有提高。

對於這種看法,說難聽點就是四個字——目光短淺。我們看:

在阿里一年,我顛覆了曾經堅信不疑的技術思維

如果以普通的視角去看,那麼一顆樹那也就只是一棵樹而已,但是如果跳脫出目前的視角,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它其實是森林的一部分。你的主管並不是因爲他是你的主管所以他就應該你比更高瞻遠矚,而是因爲他看問題的高度比你更高、想得更遠、做得更深,所以才成爲了你的主管。

把這個問題說得實際點:

  • 假設今天你負責的是一個系統,那麼你僅僅是把這個系統的基本原理搞懂了?還是可以把上下游有幾個系統、每個系統之間如何調用、依賴方式都理順?

  • 假設今天你負責的是一塊業務,那麼你僅僅把自己負責的功能點弄清楚了?還是你可以從最上游開始,到你負責的系統,再到最下游,都思考得非常透徹?

今天與其在抱怨沒有機會、抱怨公司對自己能力沒有提升,爲什麼不去思考機會爲什麼降臨在別人頭上不降臨在你頭上?爲什麼別人可以從小公司寫着一樣的增刪改查走向BAT而你年復一年還在小公司寫着增刪改查?當你真正能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跳脫出現在的圈子往更高一個層次去看問題、去提升自己,我相信總會有發光發熱的一天的。

同樣在阿里巴巴,馬老師思考自然、思考環保、思考人類的發展,你的主管思考團隊未來的方向和打法,我們在思考如何把某個客戶需求完整落地,這就是高度,你未必能想到馬老師想的,但是你對標層級高一點的人,一步一步嘗試往他們的高度去靠。

總而言之:眼界決定高度,多看、多想、多保持好奇心、多問幾個爲什麼,久而久之自然就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五、學會總結

需求、項目的覆盤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然而我之前見過的太多團隊、太多Leader,只顧着一個迭代接着一個迭代,一個版本接着一個版本,只滿足於把需求做好,而忽略了總結的重要性。

我認爲大到項目、小到需求,如果在完成之後缺乏總結那麼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失敗的,可以總結的點非常多:

  • 通過這個項目/需求,是否吃透了某一塊業務,搞懂了來龍去脈;

  • 通過這個項目/需求,是否充分理解了公司某個技術框架/基礎組件的用法;

  • 在整個項目的設計上,有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

  • 在整個項目的開發(針對程序員而言),是否踩了坑,犯了低級的錯誤;

  • 在整個項目的進度把控上、人員安排上、上下游協調上,是否存在不足之處;

  • 經歷了某次大促的值班,是否對可以熟練使用公司的監控工具,遇到突發事件,是否快速有效地進行了解決。

任何工作一定對個人都是有提升的,但是不會總結的人,在每個項目/需求中成長的東西都是散的,久而久之就忘了。通過充分的總結之後,犯過的錯誤我們不會二次再犯,理清楚的業務的來龍去脈銘記在心,對自己是一種提升,分享給別人對別人也是很大的幫助。

失敗者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成功者的做事方式總是相似的,從宏觀角度去看,我認爲總結就是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很重要一個原因。

作者:五月的倉頡

來源:五月的倉頡(ID:gh_6b7a3f664e7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