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归宿——大昭寺|刘浪川藏

大昭寺始建于吐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主要供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尺尊公主、释迦牟尼以及其他重要佛像。

和其他地方的古建筑不同,我国被列为文化遗址的地方,几乎不会有人居住,但藏区的古建筑生活气息浓郁,进来参观的游客都会被提醒:不要打扰喇嘛们修行。在这里,即使被纳入保护性建筑,寺庙宫殿依然发挥着它原有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参观用的景点。所以在寺庙里,并不是所有区域都可以开放参观,游览的景点被严格规划好,避开了喇嘛生活和修行区。

进了大门,是一个小小的院子,两侧是十分典型,亦是常见的藏式庙宇建筑,金顶红檐,白墙黑窗。藏居的窗十分具有辨识性。由于藏区的屋顶都是沿着墙体,所以一般会在窗上建飞檐,起遮蔽风雨之用。屋檐下会悬挂白色百褶织物,其实这和我们屋内悬挂的窗帘类似,起遮光和装饰作用。

藏民们居住的高原虽日光充足,但昼夜温差极大,所以藏居的门窗都十分狭小,减少屋内温度的流失。为了让狭窄的门窗看起来更庄主更符合美观,窗框或门框通常都会涂上黑色的漆,而且是梯形,使之与白墙形成强烈对比。

这也是有寓意的。白色在藏传佛教里是天上神灵的代表色,与洁白的哈达意义类似;黑色则是地下神的代表色。藏区的地下神类似我们汉族传统神话中的阎王爷,可辟邪捉鬼。将门框涂成黑色,是阻挡魔和噩运进屋,保护屋内人们不受侵害之意。而将这梯形,是牛角的变形,有吉祥的寓意。

黑色窗沿门檐庄重,窗饰和门饰色彩斑斓,白色墙体圣洁,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藏式建筑。藏民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其独特用意。

虽说是古建筑,却不妨碍它的生活气息。二楼窗台上摆放了一排盆栽,拉近了这座屹立千年的古楼和现代人之间的距离。

我对佛教文化和藏居建筑并不了解,只能草草略过,跟随大流前行。导游向我们介绍了在藏区朝拜的正确姿势:双手不需要完全合十,而是拇指微曲,掌心相对,留有一丝空隙,盛放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双手举过头顶,表示领受佛的旨意;再至双唇,胸前停顿,表示心口与佛意合一;分开双手摊至身体两侧,表示放下自己的妄念;然后屈膝,双手抚地随身体下伏而前滑,同时心发所愿,口诉祈求;身体完全覆地后,双手从体侧划弧伸至头前合十。一路所见的藏民皆是口子念念有词,然后按照这一套动作一遍遍地重复。

在我们沿着既定路线参拜众佛时,遇到前来添油灯的藏民。他们人人手里提着一个保温壶,里面装着的是带有温度的酥油。在每个殿中佛前的油灯里,添上一点,嘴里默默念着什么,也许是佛经,也许是他们为家人的祝祷。

及至二楼,离开了主殿,眼前豁然开朗。大昭寺的中心是可直望一楼,主殿屋顶居然是汉式的重檐歇山顶,飞檐鸱吻一应俱全,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我们这才知道,大昭寺原来是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有千羊驼沙石,填湖造大昭的故事。

据说大昭寺这里以前是一片湖,并且几次泛滥成灾。文成公主见整个青藏高原竟似一个仰卧的魔女人形,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就位于魔女的心脏位置。为了镇住魔女,减少灾害,文成公主便在此处建造了佛寺。那个时候,青藏高原并没有高效的运输工具,所以的物料资源都是通过牛羊驼来的。这里的湖面颇广,湖水也深,于是就有了千只牛羊驼沙石的宏大宫城。

大昭寺开发的游览的区间并不大,仅主殿的一二层。在随流绕了一圈后,我们来到了拉萨另一个景点——罗布林卡。两者相距不远,坐车也就十来分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