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市場爭紅奪利,但產品雞肋依舊

5G與AI是這兩年科技圈都繞不過的話題,每個科技公司都使出渾身解數想在這個市場站穩腳跟,在智能語音這塊,就以大家最爲熟知Iphone裏面的語音助手Siri爲例子。使用擬人化的自然語言交互系統,來實現人與機器的溝通,達到服務於個人用戶的專屬語音助手。

這套方法被其他手機廠商也借鑑而去,推出了各家大同小異的語音助手,不僅僅是手機,家用電器,智能門鎖,智能家居,都加上智能,彷彿一夜之間所有的東西都智能化,然後就是不同的廠商開始造IP,造人設,幾乎成爲了成精之勢。

在我們慣有思維裏面,認爲自然語言交互工具擬人化可以降低用戶的「恐怖谷效應」,讓用戶更喜歡與其交流。但最新的研究結果卻表明,事實或許並非如此。

一個工具的出現最應該的是更好的服務於人類,而不是服務於噱頭,這一點只有智能電話機器人保持着初衷,始終以效率說話,反觀大多數廠商們,在出產智能交互系統的時候都會給系統取上擬人或者擬動物化的名字,多數都會以小字輩開頭,這樣會顯得弱小無害,但是又足夠方向正確。

廠商爲了讓智能語音助手看起來更好使用,他們開始炫技,在智能語音系統裏面加入一些笑話或者是段子,爲的是讓智能語音系統看起來更具備幽默感覺,即便那些段子在網絡上面已近流傳了許久,只要放進語音系統就會有人買單,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原因呢?

賓州州立大學媒體效果研究實驗室就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讓志願者們在電商平臺去選購一些數碼產品,其中爲志願者服務的客服分爲機器人與人工,在選購完產品後這些志願者爲剛纔的服務人員(或機器)打分。

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人工客服的好評只有60%左右,而機器人客服的好評高達90%,但是單從回答的數據上面看,人工的數據要由於機器人,那麼是爲什麼造成這樣差異化的現象的呢?這就要從人的心理上面出發,原因是當機器客服表現出較高的人性化特徵時,用戶對他們的期望程度也會隨着上升,盼望着他們能和人類一樣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則會放大失望感。

所以更多的廠商們在得知這一實驗結果時候,就儘可能的讓機器人顯得更加的俏皮,因爲這樣更容易討人喜愛,但是這樣也帶來了很嚴重的後果。

這些語音助手拼命的模擬人,但是卻忘記工具存在是爲了提高效率,例如我使用某一款智能音箱的時候,我讓他播放林俊杰的歌曲,他卻自作聰明的說:“我也很喜歡凌俊傑的歌呢?”(我只是想聽歌,什麼時候問你喜歡不喜歡)它繼續自顧自的說“他的歌曲旋律XXXXX動人旋律,曲調優美”(我自己能判斷啊!我只想聽歌)“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等他介紹完後都過去半分鐘之久。

如果是聽歌的話那還好,但是地圖導航這種實時的軟件那就真的很雞肋了,之前使用一款智能語音包,也是沿襲了國內廠商那種賣萌造人設的風格,面對急轉彎是他會莫名其妙的加上,“小心嘍,前面可是有急轉彎的喲”報完這段語音我都在下個路口,“小心哦”幾個字降低了多少信息獲取效率?等用戶反應過來,車都直行過了路口。

這些非常突兀的話語在某些時候是會給人一點新意,但是絕大多數時候,人們只想要知道直接了當的結果,而不是強行添加的那些無關痛癢的話語。在廠商看來這些可能會具備趣味性,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是雞肋。智能不能一味模仿人,而是要服務於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