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母亲》by 王垠

并非每个中国人的母亲都是“中国式母亲”,但大部分的都是。并非每个中国式母亲都跟我感觉到的一样,但也八九不离十。中国式的母亲造就出中国式的孩子,中国式的孩子又有一半成为中国式的母亲,这是一个循环…… 直到有一天,你接触到很不一样的文化。在很小的时候,中国式母亲教育你,要诚实,不要撒谎,对人要真诚。你听了她的话,决定做一个正直的人。等你上了中学,却发现她开始自相矛盾,她对你说:“看你们班上的小强,情商多高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将来一定是当官的料。你为什么不能向人家学习一下呢?智商不是一切。” 然后跟你讲三国演义,尔虞我诈,中庸之道,情商…… 你本来想告诉她,小强今天抢了你的作业去抄,还欺负了女同学。可是面对这么多对他的褒扬,你也不好说什么了。从小你就被老师教育,说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们养大,无私的奉献,长大后你们要孝敬母亲。是的,母亲一把屎一把尿的养你,可是逐渐的,你发现这种“无私奉献”其实是需要你付出代价的:你得听她的话,忍受各种抱怨和唠叨。一旦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你就会听到她说:“我累死累活为了你,到头来我还没有对!” 于是你终于明白了,一把屎一把尿的代价是很大的,因为你得承认她永远都是对的,即使你证明了她是错的,她还是对的。一把屎一把尿,还赋予了她无限制的唠叨的权力,一切以她的标准行事的权力。每次当你或者父亲好心要帮忙做一件小事,刚开始没多久,就会被大声喝住:“不是那样子的!你走开,走开!还不如我自己来!只要我不动手事情就做不好,里里外外都是我!没了我这个家可怎么办!” 你没有尝试新的做事方式的机会,你没有犯错误的机会。甚至当你本来是按她的方式做事的时候,也有可能被误认为“将要犯错”,而被大声喝住。你纳闷了很久为什么会是这样,好心帮忙总是被训斥。到后来你和父亲就什么事都不敢做了,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敢做,因为帮忙做事等于挨骂。久而久之你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中国式母亲就像大公司里的某些程序员,故意要写出复杂难懂的代码,让别人无法插手。她们需要自己的“位置”,需要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你去帮忙就等于在抢夺她的地位。她认为只有牢牢地把做事的方法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才会一直“需要”她,她才不会被人冷落。这就是为什么她不让你和父亲做事,为什么你们做什么都是错的!中国式母亲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其实不管她做不做事,你和父亲都是爱她的。爱不是一种交易,不需要你在物质上提供任何服务。同样的道理,中国式母亲对你的关怀会过度的“到位”,让你以为这就是“爱”。当听见你打第一个喷嚏或者第一声咳嗽时,她就会紧张地跳起来:“哎呀,今天什么天气啊!你穿那点衣服怎么行,快把外套穿上!” 其实呢,人偶尔打个喷嚏或者咳一下是很正常的,也许是因为灰尘或者花粉,而不是生病,打一两个喷嚏就不会再打了。实际上你因为感觉太热,刚刚把外套脱了,现在气温超过 24 度,却被下达了命令,要穿上外套!如果你不穿,就不要怪她反复唠叨了 :p 唠叨的内容从各种养生学家的传道,温差引发疾病,到说你是要风度不要温度想吸引异性之类,都来了。中国式母亲永远觉得她的感觉就是你的感觉,她觉得冷,所以你也必须觉得冷,她穿很厚的外套,你也必须穿。你说她那么爱你,为什么就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感觉和脂肪厚度,你也许根本就不冷呢?至少,她可以看看现在的气温嘛!为什么她要这样做呢?因为她要让你觉得,你永远需要她的保护。中国式母亲从来不“放养”你,她不喜欢你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即使你自己摸索出来了,她也要假设你不会照顾自己。她不给你犯错误或者吃苦头的机会,这样你就永远也学不会那些离开了她可以耐以生存的技能。在这一点上,中国式的母亲还不如母老虎,或者其它动物的母亲。任何一种野生动物,都会培养它们的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样它们离开母亲可以照样生活得好。中国式母亲这样做看似爱你,而其实是因为自私。如果你离不开她,她就可以永远控制你。说到这里,我想纠正一下很多人对于“爱”的理解。很多人都喜欢说,爱是一种责任。我觉得这是根本混淆的说法。爱就是爱,而责任就是责任。一个人可以为了爱而做一件事,他也可以为了责任而做一件事。同样是驱动力,但爱仍然是爱,责任仍然是责任。为了爱而做一件事,是跟因为责任而去做它很不一样的。为了爱而做一件事,心里想的是你爱的人。你为她做事的时候,心里是美滋滋的,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她为此而高兴的情境。你对此没有任何怨言,完全不计回报,实际上你想不起有“回报”这个词。当然,你也有可能是因为体会到被爱的人的痛苦,而去做一件可以减轻她痛苦的事。但无论如何,你想的是这个人,而不是某种其它的“因果逻辑”。这个时候,你想不起“责任”这种东西。不是责任或者传统告诉你“必须”做那件事,但如果你做了,你爱的人就会高兴,或者她就不那么痛苦…… 你爱了,她开心了,这就是你要的结果,你还需要什么呢?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回报,不需要对方听你的话,不需要有人听你抱怨。实际上你根本不会抱怨,因为爱已经化解了这一切的辛苦,它让你快乐,让你健康,让你的脸上浮现出笑容。但如果你是为了责任而做一件事,你只是因为某种“逻辑”或者“社会观念”告诉你,那是你的责任或者任务,所以你必须做这件事,不做的话就会有不好的结果,或者会使你遇到更多的麻烦,或者让你的“良心”受到谴责,或者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总之,是恐惧在驱动着你,是社会在给你压力。你心里想的不是那个人(他的快乐或者悲伤),而是社会观念,是某种不好的后果。归根结底,你想的是你自己,为了让自己可以逃脱困扰。你其实不是自愿做那件事的,但你要假装是自愿在做它,并且是以“爱”的名义做它。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告诉你,爱是一种责任。其实呢,爱就是爱,责任就是责任。也许你爱和责任两者都有,但爱仍然是爱,而责任仍然只是责任。也许起初有爱,后来就消磨殆尽,只剩下了责任。如果爱被消磨掉了,剩下来的责任仍然不是爱,它不能代替爱,也不能换回对方的爱。想想吧,要是对方感觉到你是因为觉得自己是一个麻烦或者包袱而做一件事,一边做一边抱怨,他会更爱你吗?明白了吗?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母亲不为孩子做很多事,但孩子却很爱她。因为她们心里有爱,所以她们也得到爱。爱可以驱动你做某件事,也可以驱动你说某些话,也可以驱动你去抱抱孩子却什么实在的帮助都不提供。这就是为什么当小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你抱抱他,用心说一句“我的小可怜~”,比你立即跳起三丈高,做出十件事,为他解决实际的问题还管用。你要相信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会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他需要的更多是爱和关心,而不是你帮他解决问题!很多人都告诉你,中国女人很为孩子奉献。一旦有了孩子,就把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了。她们可以为了孩子而忽略丈夫,为了孩子,她们可以对丈夫指手画脚。在她的心里面,两个人都应该是孩子的奴仆。如果孩子他爹要有自己的生活,偶尔忽视了孩子的需求,那就是大逆不道。有了孩子,生活中就只能有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纸巾都要反复利用,这叫做节约。任凭你们当年如何风花雪月,也很难逃脱这个转折点。你的父亲比你要惨,因为你发现做事要挨骂,那你可以不做。可是你的父亲却逃不掉。中国式母亲做饭的时候,是会吆喝你的父亲去帮忙的。来,给我递一下这个!去,把这个菜给我洗了!这是必须的,做不好还要挨骂,做慢了要挨骂,做得好但不是按她的作法做的,也要挨骂。最后饭菜做好了,中国式母亲会自豪的告诉你,这都是她的功劳!你爸做的怎么可能这么好吃!经历了这么多“公司里的那些事儿”之后,你忽然醒悟了:中国式母亲的一些行为特征,跟你遇到过的最奇葩的 manager,其实没有很大差别 :p从你很小的时候开始,中国式母亲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怕你“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血本送你去早教,各种培训班。你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就是在培训班度过的,都没有玩的时间。按照她的说法,这些“都是为了你好”。然后她会开始跟你讲“其他人的故事”。这些“其他人”,可能是邻居的孩子,亲戚的孩子,或者名人的孩子。总之她是要告诉你,这些人有多么的了不起,你要向人家看齐。看人家张叔叔的儿子,上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出国工作!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清华北大”,被灌输进你的脑子里。仿佛除了清华北大,其它的学校都不算是大学一样。总之,中国式母亲从小就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攀比”的心理,所以很多中国人不跟人比心里就不舒服。甚至有些中国心理学家公开宣扬:快乐的来源在于比较。我挣 5000 块钱,要是不看到别人只挣 3000 块,我怎么会快乐呢? :p你听了她的话,奋发图强,立志要出人头地。最终你不但上了清华,还上了常春藤联盟,受到高人指点,世界级大公司信手拈来。但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出人头地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跟人比较是“不快乐”的来源,而不是快乐的来源。然而每次你回到家,仍然听中国式母亲在说同样的话,跟当年一点没变:“人家某某的儿子在本地的软件园工作,一个月能挣一万二呢!都生了两个小孩了!” “看电视上这个本地某某大学毕业的,人家现在搞大数据创业,都上了经济半小时了!” 你问,大数据是什么你知道吗?她说,不知道,但人家上电视了!你多希望母亲只关心你和父亲,关心“我们家的事”,关心如何享受眼下的幸福生活,但她总是喜欢跟你说“其他人的事”,而且这些人好些你甚至都不知道是谁。她的嘴里几乎永远是其他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的生活如何。她坐在你面前,她的心却不在那里。她的头脑里充满了各位亿万富翁养生专家人生导师的话,她的邻居,邻居的儿子和媳妇,他们的工资水平,媳妇的年龄身高颜值,她今天在超市遇到的素质低的人占超市小便宜的人,想占我们家便宜的亲戚,二十年前受的各种委屈…… 你想大吼一声:这些关我们什么事!但你知道吼出来也没用的,因为每次她都说:“我只不过说一下……” 然后你就想起了『大话西游』里孙悟空头痛欲裂的痛苦 :p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式母亲开始告诉你,要“走关系”。因为别人都走关系,要是你不走,可别怪办不成事。为了让你可以上大学,为了摆平一些事情,她会开始研究送礼要什么档次。如果事情没办成,她就会开始遗憾是礼金没有走到位。要是你上医院,她会研究如何给医生红包。因为她听说,要是你不送红包,小心你的小命!即使医生一看就不是那种人,婉言谢绝,她也会坚持认为人家是嫌礼金不够。每次你出门去另一个城市,中国式母亲都会跟你说,我听说你的高中同学某某在那个地方,你要不要他的电话号码?你说二十多年没联系的人了,都不知道变成什么人了,为什么忽然要找人家啊?她跟你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硬是要东拉西扯找到你的高中老师问别人的电话号码。她平时喜欢跟你抱怨某位亲戚“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你的时候就来找你了,但现在她的做法,跟那位亲戚不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总是想到要靠什么人,或者利用其它人呢?她似乎不明白物以类聚的道理。如果二十年都没有联系的人,恐怕根本就不是一类人。现在去找人家,话不投机碰一鼻子灰的概率恐怕更大一些。她没有明白,同学或者亲戚其实都不一定是朋友,而且很有可能不是朋友。真正的朋友不需要是同学或者亲戚,而只需要是心灵相通的。等你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中国式母亲开始广泛吸收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信息高速公路,让她大开眼界。她的信息来源,包括了各种名人政要,专家,教授,明星,留美博士…… 但不包括你!她对这些人传播的信息不加判断的接受,然后通过网络给你发小广告。内容一般是:某某富豪说了什么话,某美国大公司的前副总裁说你要怎么做人,某某留美博士说美国多么多么的好,著名博物馆馆长说不可以跟老板说想涨工资,健康专家说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都有害……等你去了美国读博,就经常收到关于美国的各种消息。听说某州遭了飓风,有没有影响到你啊?我看人家留美博士某某的博客上说,在美国公司里,大学里要怎么混,你学习一下吧。这个『美国公司 HR 如何选择候选人』,『特朗普的新政策』,你参考一下吧…… 于是乎,你就发现各种跟你有关没关的信息,你早就知道却不屑一顾的信息,陆续到来,目不暇接。中国式母亲从来没有出过省,但她认为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名人,专家,留美博士的博客,她比你还了解美国。在中国式母亲的眼里,你永远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