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記憶——讀後感

前言

閱讀的是《如何高效記憶》(原書第2版) 肯尼斯·希格比著,餘彬晶譯

我的期許

通過本書,我希望是能提高記憶力。包括加快記憶的過程,延長記憶的時效。已最終提高我的學習效率。

感覺

整本書,邏輯性並不是很強。用於佐證的示例or理由,說服性欠佳。需要讀者自行甄別、吸收。


全書,我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01-03章):大腦是如何記憶的。
第二部分(04-06章):記憶的原則、策略
第三部分(07-08章):記憶術介紹
第四部分(09-14章):具體的記憶方法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閱讀,對我的認知頗有幫助,不少地方可以產生共鳴。如第2章“知而不能言”的現象,第4章“我沒有注意到它”。
但後面的部分(07章開始),讀下去的動力不強。感覺邏輯性不太強(當然,前面幾章感覺只能說中規中矩),具體記憶方法,只是簡單介紹,實用價值(個人覺得)不大。現在閱讀到第10章,打算停止往下閱讀。


以第10章“大腦檔案系統:定位記憶法”來說明,第二部分介紹的是“定位系統的效果有多好”,感覺這部分的主題和內容不太一致。裏面介紹“位置記憶”、“利用位置幫助記憶”,這些應屬於如何使用位置系統或者如何強化位置系統的效果。放第三部分“如何使用定位系統”感覺更佳。
另外第二部分介紹效果有多好的案例,如“俄羅斯的報紙記者報道了S的一些驚人的記憶壯舉,…”。哪家報社的哪位記者,S是誰等,這些信息很泛,說服力不夠。
類似上述情景,不少章節都有。

閱讀建議

第一部分(01-03章)、第二部分(04-06章)。這兩部分,可以讓我們對記憶有所認知,學習一些記憶技巧。於我個人而言,頗有價值。

部分精彩內容摘錄

“知而不能言”的現象

摘錄於第二章最後一個模塊。

現象:能想起到部分,但不能全部記憶起來。
如回想一個初中同學的姓名時,可能想到他的樣貌、姓、...,但就是無法完整的回憶起姓名
關於這個現象的一些解釋:
1. 記憶是一個程度的問題,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並不是絕對的非此即彼。
    不是一個“不是全記住就是全記不住”的過程。
2. 大部分的記憶是生成的,不是複製的。記憶不是一個自動拍攝的過程。
    大部分的記憶不是一下子完完全全地重現爲當初的樣子,當通過重建過程可以逐漸恢復。
3. 單詞可以通過不止一種方式存儲在記憶中。
    它們可能被存儲在聽覺方面(有多少音節,以及它們如何發音)、在視覺方面(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
    以及意義方面(交叉引用和其他類似的含義的字母)。
4. 信息的有效性(可用)和可訪問性(可得到)之間是有區別的。
    信息的有效性是由兩個事實決定:當你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者你在試圖回憶答案時,可以答出這個詞的一部分。
    但即使你知道信息是可用的,它在沒有幫助的回憶過程下也是不可訪問的(不可得到)。

學習使用整體法還是局部法

摘錄於第6章第三部分“分散”中,關於學習使用整體法還是局部法這塊的介紹。

整體法,所有的部分放在一起學習。能形成整體的畫面感,便於整理理解。但得到反饋需要的週期較長。至少要整體瞭解一次後。
局部法,對局部進行深入學習,掌握後進行下一部分的學習。能較快的得到反饋。但最終整個信息組合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
如果邏輯連貫性比較強的,適合整體法。內容關聯性不強的,適合局部法。
整體-部分-整體法:對整體進行一遍到兩遍的概覽,然後把它們分割成各個邏輯單元進行學習,最後成整體上對內容進行復習。
這種方法對處理又長又複雜的內容很有效果。
漸進式部分法:先學習第一部分,然後再學習第二部分,然後一起學習這兩部分。
在掌握前兩個部分後,開始學習第三部分,然後又一起學習前三部分,如此類推。
優點是學習的時候各個部分是連接在一起的,可以有效防止學習過程中的遺忘。缺點是投入時間需要變多。

選擇整體法還是局部法的一些判斷依據:
* 整體法的主要優點在於它給出了每個部分的上下文,並且對下一部分的回憶有所提示,會有一個整體的畫面;
* 部分法的一個主要優點在於能更快的得到反饋,從而保持學習的興趣;
* 對持續性學習,使用整體法會提高它的效率;
* 有越多的內容需要學習,部分法將越有效;
* 學習的部分越獨特,部分法將越有效;
* 與分段式學習對集中式學習的優勢相比,整體法的優勢更大;
* 學習者越成熟、越聰明,對於他來說整體法就越有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