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統重裝時保留重要分區

對於熟悉Windows操作系統的人,一般都知道在重安裝系統時只格式化C分區,而不動其它分區,以便儘可能保留已有的數據,極大地減少數據恢復工作。對於Linux操作系統,完全可實現類似的操作。與使用Windows一樣,在初次安裝Linux系統前,必須要對硬盤分區有一個較好的規劃,以爲以後的系統重裝而不格式化整個硬盤做好準備。

我一般是這樣做的:將硬盤分成/, /home, /opt, swap(交換分區)四個分區(爲了便於理解,我不用hda1, hda2, …或sda1, sda2, …等表示分區)。 TD.c4 -I~0

可將根分區/看成Windows的C分區,在重裝系統時只格式化根分區/。/home分區要存放用戶目錄及用戶日積月累的數據,要儘量大些,而/opt用於我自己安裝的軟件,如java JDK,Eclipse。交換分區swap一般是內存大小的2倍。爲了以後擴大內存的需要,我一般是設成內存大小的4倍。當然,對於不想將/opt分區獨立出來的用戶,完全可能將它與根分區/放到一個分區裏,而將未來可完全自行控制安裝的軟件,如“綠色軟件”Eclipse, Ant, Tomcat等,都安裝在自己的用戶目錄下。

按以上思想,我的電腦硬盤容量爲40G,分區大致如下:/home,22G;SWAP,2048M;/opt, 5G;其餘都給根分區/。這個信息要記好。在需要重新安裝系統時,選擇手動分區,一般情況下安裝系統會自動探測到已有的分區,根據已有分區大小,你就可以很快地判斷每個分區應掛載的文件系統位置,比如,最大的已有分區掛到/home目錄上等。這樣,在每次有需要重裝操作系統(指Linux)時,只要安裝系統能夠識別以前的分區,就可以有選擇地只格式化根分區/了,而將其它分區都原封不動,這些分區的重要歷史數據自然就不用恢復了。

這樣的經驗,會隨着重裝Linux系統次數增多而逐漸熟悉起來的。

注意事項:

1、分區不要多,大小要有所區別:

建議一般用戶只要/, /home, swap即可,分區大小要給自己定個規矩,以方便再次安裝系統時容易識別,如按上面的這3個分區分硬盤,可以規定/home是最大的,/其次,swap最小。每次重新安裝系統時只將根分區/格式化。

2、做必要的備份:

重裝系統前一定要做必要的備份,以防誤操作或使用不熟練而丟了積累了多年的數據。這也是使用任何操作系統工作所應養成的習慣,將雞蛋總是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做法是很危險的。

3、不同Linux發佈版之間的硬盤分區識別問題:

如果你是在安裝一個與以前使用的完全不同的發佈版,那更要注意備份數據,因爲不能保證不同發佈版間安裝系統會正確識別以前的硬盤分區。 gqN=&Y7][F

4、舊用戶目錄的處理問題:

最好還創建與以前同名的一般用戶,用戶目錄下的軟件配置文件(以隱藏文件或目錄“.XXX”存在)可能仍會起作用,沒用的或不行的就刪除,必要的再重新配置;

5、以前自定義安裝的軟件問題(如在/opt分區中的):

不行的就刪除,重新安裝。比如以前安裝在這個分區(目錄)下的JDK,只要重新在/etc/profile文件或~/.bashrc (~是指您的用戶目錄)配置一下path環境變量就行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