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花惱·幸福減法


【被花惱·幸福減法】
士兒

千門脆色入青山,不似萬燈花媚。

萬舸爭鞭①百人會②。

乘流遇坎,迎風逆浪③,衆客沉沉醉。

冰碳恨,築胸中,萬酌千盞添憔悴④。

身“瘦”減榮光⑤。當剪一汪碧秋水。

山連角豎,錦斷根移⑥,枉灌三秋桂。

欲攀荷露盪漾難圓⑦,玉環解⑧、珊瑚玉空碎⑨。

喚郢匠⑩,片片銀花出大衛。



N年前,學習過哈佛大學泰勒博士的《幸福課》,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大衛雕像的解讀。其實大衛雕像一開始並不是米開朗基羅的最初傑作。一開始是另一名叫安東尼奧·羅瑟裏諾的藝術家被教堂僱來後開始雕刻了一部分的腿、腳和軀幹後就拋棄了。過了二十五年後,當時年僅25歲的米開朗基羅才大膽地拿起鑿子,開始不離不棄地雕鑿六噸重的大理石雕像。

據說,在大衛雕像現身時,米開朗基羅說:“我在這塊大理石裏看見天使,於是我一直雕刻到他自由爲止。”

當問到如何雕刻大衛時,他回答:“很簡單,只要把看起來不像是大衛的石頭削掉就好了。”

把不像大衛的石頭削掉,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正如《哈佛大學幸福課》所總結的:

當一個人憑着想去做這一信念去做某件事情,而不在乎有沒有人會關注自己的時候,他所呈現出來的狀態是最好的。而當他做出了成績,受到了無數人的關注時,卻開始哭鬧起來,因爲他怎麼也無法找到當初那種快樂的感覺了,宛如當初的那個他已經不復存在了一般。”

最近因爲寫古典詩詞,看了一些傳統文化的書,然後就驚訝地會發現我們不以爲然的傳統文化會和自以爲的世界先進理念居然會有不謀而合之處。

其實沒有看過西方積極心理學的人,只要對禪宗有所研究,也便知道,佛教的一個本質是緣起性空。

餘秋雨先生將《心經》中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中的“不”統統翻譯成“無所謂”。也就是說無所謂誕生與滅亡,無所謂污垢和潔淨,無所謂增加和減少。無所謂並不是指沒有,而是說:“生是滅的開始,因此生中已經隱含着滅。消滅的滅。滅中又包含着生,啓動另一番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要做的減法實際上是外在因素的減法,把不像自己的部分鑿掉,最終露出真正的那個光芒四射的自己。

就像明代的王陽明所言:“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孔子在論述君子的概念時會運用對比的手法。不說君子如何如何表現,而說小人如何如何表現。同樣地,我們可以看看執着於“加法”的人們有哪些表現。

辛棄疾有一次“獨坐停雲”時,看到“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故而在《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深情寫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可是,現代的我們又幾個能享受自然的奧妙呢?

即便看到"千門脆色入青山",我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可能只會不屑一顧,再美的風景也“不似萬燈花媚”。現代人更多地執着於外在類似“萬舸爭鞭百人會”的競爭,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更不能輸給隔壁老王家,即便自己卻是競爭力水平超低的人。

本來人生之路“乘流遇坎,迎風逆浪”有風有雨正是人生的必經之路,然而“衆客沉沉醉”,又有幾個獨醒之人?即便“冰碳恨,築胸中”,心中不斷堆積負面情緒,也只知道求助外物,最終可能換來的可能只是“萬酌千盞添憔悴”。

雖然整個世界的審美來看,人們更多地是追求身體的苗條。但是,在物質方面卻相反,需要更大的房子、更大的車子、更多的鈔票……一旦物質生活不如隔壁老王,便渾身不自在,會莫名生出“‘身’瘦減榮光”的自卑。

即便是適應潮流,適應節氣的三秋桂,開花後一樣如鄭板橋所寫的一副對聯的上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這時候即便你有幷州快剪,能夠“當剪一汪碧秋水”,卻很難救活這桂樹。外在的環境再好,可是內在的原因卻“錦斷根移”,因爲不適應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導致枯萎。

《哈佛大學幸福課》便提到:“當一個人因爲別人的過分關注而備受壓力,便難以最大限度地釋放真實的自我,總是習慣性地將自己的行動向別人認知的尺度上偏移。儘管這種妥協式的偏移順應了大衆的需要,卻讓自己備受煎熬。”

這種即便獲得了成功了卻感覺失去了最寶貴東西 的人,因爲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並不是心中的大衛所需要的。實際上就應了“欲攀荷露盪漾難圓”,連孩子都知道只要一碰觸到荷花,再多的露珠也散落一地。

既然依靠增加外物無法提升內心的幸福,爲何不求助於人呢?這得看求助的是誰?辛棄疾在《漢宮春·立春日》詞中便着急地尋找過“解連環人”:“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解連環說的是,戰國時,秦昭王送給齊國王后一串玉連環,並且非常囂張地說,齊國人很聰明,能夠把這串連環解開嗎?王后給大臣們看,大家都想不出用什麼辦法。最後王后用鐵錘把連環打破,告訴秦國送連環的人說:連環解開了,而爭回了國家的面子。

其實,解連環的粗暴做法和珊瑚玉碎一樣,連整個雕像都敲碎了,如何能雕刻出心中的大衛呢?


南北朝庾信在《枯樹賦》中便寫過一棵桂樹枯死後在石匠的手中重生的故事。這本是一株彎彎曲曲,且疤痕累累的,上下纏繞的枯樹。可是,經過層層雕琢,甚至用刻刀加工而呈現出一如大衛一般燦爛的傑作——祥龍瑞獸和花草雲霞。

再迷茫不堪的心靈,只要自己能成爲能工巧匠,或是藉助外界的能工巧匠如心理專家等,不斷地將真正的自我挖掘出來,將多餘的部分勇敢地削除掉,就能創造出“片片銀花出大衛”的奇蹟!

箋    注

①爭鞭:源自祖生鞭。出自《世說新語》中卷下《賞譽》。劉琨從小就懷大志,有縱橫天下之才,善於結交才能比自己強的人,但喜歡說誇張的大話。他和范陽祖逖是朋友,聽說祖逖被朝廷任用,在給親友的書信上寫道:“我每日枕戈待旦,立志剿滅逆賊,常常擔心祖逖趕到了我前面。”後來成位勉人努力進取的典故。 此處代指從小到大的同輩競爭。

②百人會:源指衆多重臣被召的盛會。語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寵禮》說的是伏滔原爲桓溫參軍,後專掌國史,領本州大中正。晉孝武帝在西堂會見羣臣,伏滔也在座。他回到家,一下車就叫他兒子來,告訴兒子說:“舉行上百人的盛會,天子一落座,還來不及說別的話,就先問:‘伏滔在哪裏?在這裏嗎?’這種榮譽本來是不容易得到的。做父親的能達到這樣,你看怎麼樣?” 唐 王維 《不遇詠》:“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此處借指現代社會有形無形的物慾競爭。

③乘流遇坎,迎風逆浪:源自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乘流則逝,得坎則止;縱軀委命,不私與已。”順流而行,遇險即止。比喻順利時出仕,遇挫時退隱。此處代指生命的起伏。

④冰碳恨,築胸中,萬酌千盞添憔悴:源自宋代蔡鬆年的《念奴嬌·還都後諸公見追和赤壁詞用韻者凡六人亦復重賦》“塊壘(lěi)胸中冰與炭,一酌(zhuó)春風都滅”意指胸中的種種不平之氣,都隨着一杯酒,無蹤無跡。此處反用,列舉減法的反面做法。

⑤“身”瘦減榮光:源自唐 朝元稹 《鶯鶯傳》:“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牀。”此處代指對物質的無限追求導致身心憔悴。

⑥山連角豎,錦斷根移:南北朝庾信的《枯樹賦》:“節豎山連,文橫水蹙。匠石驚視,公輸眩目。雕鐫始就,剞劂仍加。平鱗鏟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錦,片片真花。紛披草樹,散亂煙霞”。

⑦欲攀荷露盪漾難圓:源自唐朝李白的《折荷有贈》:“攀荷弄其珠,盪漾(yàng)不成圓”,指撥弄那荷葉上爲水珠,滾動着卻總不成圓。

⑧玉環解:源自《戰國策·齊策六》後以“解連環”指解決難題。戰國時,秦昭王送給齊國王后一串玉連環,並且說,齊國人很聰明,能夠把這串連環解開嗎?王后給大臣們看,大家都想不出用什麼辦法。王后用鐵錘把連環打破,告訴秦國送連環的人說:連環解開了。

⑨珊瑚玉空碎:源自石崇與王愷爭富的故事。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他曾經把一棵二尺來高的珊瑚樹送給王愷,這棵珊瑚樹枝條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當的。王愷把珊瑚樹拿來給石崇看,石崇看後,拿鐵如意敲它,馬上就打碎了。然後讓就叫手下的人把家裏的珊瑚樹全都拿出來,三尺、四尺高的,樹幹、枝條舉世無雙,光彩奪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愷那樣的就更多了。王愷看了,自感失落。

⑩郢匠:據說,莊子送葬時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堊泥塗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裏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此處借指技藝高超的心靈工匠。

備    注

1、此詩詞押中華新韻,畢竟新時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詞彙。按楊纘《被花惱·疏疏宿雨釀寒輕》格式填詞,並已通過“詩詞吾愛網”的在線檢測。


2、圖來自網絡。

3、以上的解讀是在寫詩時的所思所想。一是爲了讓更多的人能看懂並喜歡上中華古典詩詞;二是爲了哪一天自己再失憶時能夠看懂自己所寫的詩詞。因而,若只願沉浸於詩詞世界的讀者可忽略不看。

4、不過,事後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啓示,而且每個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從多個出發點進行解讀,或許這正是寫中華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

5、自聽了餘秋雨先生關於《秋雨書院:中國文化必修課》的講座後,不再糾結詩詞後面的白話文是該起名爲”創作背景“還是”詩詞自評“。中華古典詩詞是思想的禮花,後面的白話文則是思想的禮花引發的歡宴。也就是說中華詩詞+現代散文就是士兒的個人標籤。

6、以詩爲史,記錄生活的痕跡,見證蛻變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爲約翰遜博士的《倫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兩首詩的合訂本作序時寫道:“不管人們願意與否,他們的感受性是隨時代而變化的,但是隻有天才人物才能改變表現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詩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爲他們缺少那種敏感和意識來發現他們與前一代人感覺不同,必須使用不同的詞彙。”——告誡自己既要有傳承也要有創新,更要有代表我們時代的語言。

7、詩人華茲華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詩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開心的人的更加快樂,好讓白天的陽光更明媚;教導年幼者及各年齡層有仁愛之心的人學會真正地觀察、思考和感受,讓他們在行動和心靈上更有德性。這就是它們的職責,我相信在我們作古多年後,它們仍會忠實地完成這個使命。”——以此共勉。

8、生活還有中華詩詞這個心理醫生!

士兒

關心傳統和現代纔有未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