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幸福的路

通向幸福的路

    我的家鄉䩐勒橋,自古以來的盛衰發展,都與路密切相關。

    在107國道沒有修築之前,所謂的“官道”從小商橋向西南穿老潁河過䩐勒橋,䩐勒橋村子北頭,老潁河上面一座石橋,就是相傳當年精忠大帥岳飛抗金時打馬路過此處的䩐勒橋。當時正在修橋的䩐勒橋村民請岳飛元帥給此橋起名,嶽元帥勒馬駐足,略一沉吟,遂起名曰“䩐勒橋”。

    在107國道沒有修建通車之前,因爲“官道”必須要穿過潁河,由岳飛元帥親口命名的這座䩐勒橋是幾十裏內潁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樑,所以䩐勒橋地處“官道”必經之路,地理位置重要,號稱“九省通衢”,自古以來就有不少村民在村子裏開幹店、飯店、酒館或者雜貨鋪,搞商業經營。幹店可供南來北往的客商、小販和拉糧食的、拉煤的腳伕臨時歇腳住宿,飯店、酒館除了供客商小販和腳伕吃飯之外,還可以讓村裏的老少爺兒們忙天時候吃飯,閒來無事的時候喝酒。

    107國道的修建通車,使經過䩐勒橋的“官道”失去了過去的地位,幹店沒有了客源,只好關門,飯店、酒館的生意也冷清了許多。路曾經給䩐勒橋帶來過長達數百年的繁榮和幸福,路也讓䩐勒橋失去了往昔交通要道的地位,逐漸變得偏僻,被人們冷落,甚至遺忘。更由於䩐勒橋村附近的土質多爲黏土,平時還好說,一到下雨天,通往周邊各村的路,以及村裏的大街小巷,就會變得泥濘不堪,黏土泥在我們這兒俗稱“膠泥”,它會緊緊粘住你的腿腳,讓你每走一步,都十分艱難。所以我很小就聽說過“䩐勒橋人不親泥親”這樣一句流傳很廣的話。

    因爲這個路,從我記事起,每年䩐勒橋村的“四月八”廟會幾乎都要讓四鄉八村的親戚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民間有“四月八,大麥小麥串柿花”這樣的諺語,說的是四月八前後,柿花開放的季節,正是大麥小麥灌漿即將成熟的時候,這期間經常下雨。一下雨,前來趕廟會的親戚們便着了慌,趕緊收拾車輛慌忙走人,不怕雨淋頭,就怕稍微慢一點,那路就會變成“水泥路”,輪子上塞滿的紅膠泥讓你欲哭無淚,摳不動,甩不掉,只見輪子轉動,不見車子前進。

    最怕的還是收麥季節下雨。以前收麥必須要把麥子割下來拉到打麥場,套上牲口拉着碾子打場。一旦收麥季節下雨,這“水泥路”就變得根本無法通行。萬一誰家的麥車被困在了半路,任你牛拉人推,都無濟於事,只得卸下車,眼巴巴等天放晴,路變幹,方纔重新套車上路。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䩐勒橋的路也在改革開放之後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是從村子通往小商橋的路修成了柏油路,記得修路的消息一傳出,全村老少爺兒們都很興奮,每天都在翹首期待趕快開工。終於,那條著名的膠泥路上有了動靜,修路的機械車輛開始轟隆隆地響個不停,村民們只要有空,就會主動到工地上幫忙幹活。不久,一條平坦寬闊的柏油路建成了,䩐勒橋的老少爺們去商橋趕集賣菜或者去鎮上辦事,再也不怕下雨路黏人了。接着,村裏的大街小巷也修成了真正的水泥路。逢年過節和“四月八”廟會,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擦踵,人們或看戲,或購物,或玩耍,再也不怕下雨因爲路黏人狼狽走人。麥收季節,大型聯合收割機能一直開到地裏,幾個來回便可顆粒歸倉,不用擔心因爲下雨致使收割機陷在路上前進不能,後退不得。

    通向幸福的路一旦修通,被冷落了幾十年的䩐勒橋村重新成爲了一片熱土。各種廠子在交通便利的路邊修建起來,外邊的大戶也紛紛來到這裏承包大片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人們從幸福路走出去,又腰包鼓鼓地回到村裏。手裏有了錢,房子從以前的低矮瓦房變成了一幢幢小樓,村裏的小車也多了起來,放眼望去,路上小車冒着一溜煙疾馳而來,街道路邊,吉利、現代、福特、大衆甚至奧迪各種小車停放在各家各戶門口。

    通暢的大路不僅給䩐勒橋的村民帶來物質上的鉅變,它還承載着村民的夢想,寄託着人們明天的希望,這些暢通無阻的公路,將會伴着社會的的發展,越走越寬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