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道』:願你對熱愛的事情不遺餘力

一、書籍介紹

『學習之道』 是一本比較特別的書。它的作者是 喬希·維茨金,他 13 歲就獲得了國際象棋大師稱號,後來又在太極拳推手贏得了世界冠軍。

在一個領域裏榮獲殊榮,已經是鳳毛麟角的人物了。更別說在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裏達到世界的巔峯,但是維茨金卻做到了。我以爲他是一個不世的天才,靠的是天賦。但這本書卻是在告訴我們,在成績與天分的背後,隱藏着許多學習的理論和方法,隱藏着可以在多個領域有所成就的關鍵。如果,我們可以通過採用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在某一領域獲得成就也並不是遙不可及。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方法論的書,書中在說明學習的理論和方法時,並沒有用深奧的長篇大論和過於空洞和理論化語言來闡述,而是通過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感悟,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文筆向我們娓娓道來。

二、漸進 / 整體理論

每一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男孩女孩參加一些比賽,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會是最棒的。但不可避免的是,總會有夢想遭遇重創,總會有心靈破碎不堪,站在巔峯的只能是少數幾個人,這就註定了絕大多數人都將難以如願。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

  1. 爲什麼有的人高高在上,猶如皇冠上的明珠,而大多數人只能淪爲配角,望而興嘆?

  2. 如果失敗會帶來失望和痛苦,那我們爲什麼還要一如既往去追求卓越呢?

而這兩大問題的答案源於不同人對『學習方法』的認識不同,因此造成的『學習成果』也大爲不同 。發展心理學家針對『學習方法對學習成果的影響』進行了廣泛研究。卡羅·德維克博士對智力的『整體理論』和『漸進理論』進行了區分。

  1. 整體理論
    『整體理論』的人把自己的綜合智力或智能水平看成是一個固定的、無法繼續演變的"整體"。他們傾向於這樣描述自己:"我在這方面很聰明",並將成敗歸結於一種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能力水平。
  2. 漸進理論
    『漸進理論』的人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新手也能成爲大師。他們更傾向於這樣描述自己:"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爲我非常刻苦",或者"我應該更努力一點纔是"。

看出區別了嗎?

『整體理論』的人認爲天賦決定成敗,而『漸進理論』的人把成功與刻苦努力聯繫在一起,認爲通過努力,就可以收穫成功。對成敗原因不同的理解也造成了在遭遇挑戰時,兩者有着不同的應對方法。

德維克的研究表明:當遭遇挑戰時,『漸進理論』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戰,而『整體理論』者則更易急躁不安,甚至放棄。 有些最具天分的比賽選手在壓力下卻最爲糟糕,因爲他們需要一直追求、維持一個完美的形象,很容易易採取"無助反應",也最難從失敗中走出來。

想想我們平常在學習一件新事物時,會不會這樣說:"不行,我沒有那個天賦,學也學不會"。或者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會不會這樣認爲:"有些事情,努力也沒有用。我確實不是這塊料"。如果這樣想,就會把成敗與先天的能力聯繫起來,然後就陷入了『整體理論』的陷阱中。

而如果我們可以轉變想法,把成功與努力聯繫起來,就會變得不一樣了。比如,某次我們寫了一篇不錯的文章,可以這樣鼓勵自己:"加油,你會寫的越來越好, 你會成爲一名很棒的作家的"。而如果在某次考試中失利了,還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下次更努力點,我一定會考得很好的!"

必須要意識到這樣一點:我們的學習方法是可以一直改進的。

追求卓越的關鍵在於,要堅持充滿活力、長期的學習過程,不再滿足於原地踏步、平平庸庸。如果我們可以再每場戰鬥中勇敢的承擔風險,能夠從每次經歷(不論好與壞)中有所心得,才能一路開心的走下去。

三、學習方法的核心

3.1 軟區域 —— 對抗分心,學會專注

『軟區域』這個關鍵詞來源於體育心理學家,將這個區域想象成你的表現狀態。如果你在做需要專注的工作,但外界的乾燥聲不斷,你可以有兩種反應。

  1. 第一種是用手捂着耳朵,整個身體緊繃起來,想阻止自己分心,這樣你就進入了一個『硬區域』,即,要求有一個合作的空間讓你工作。
  2. 第二種就是你平靜地接受眼前的事物,將這些事情爲你所用,學着做到完全自給自足,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空間,將生命中的每一圈漣漪都融入自己創新思維過程中去,這就是『軟區域』。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心流,和這本書中提到的『軟區域』有些類似。

心流(Mental flow)是一種某者在專注進行某行爲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如藝術家在創作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某者在此狀態時,通常不願被打擾,即抗拒中斷。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認爲,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多樣性。
源自:心流 —— 百度百科

那麼,處於『軟區域』,或者『心流』狀態下的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因突發狀況而分心呢?

  1. 第一,接受干擾。
    • 比如比如你正在做微積分,突然傳來搖滾樂,你要學會適應它,平心靜氣應對嘈雜聲,隨着分散注意力的搖滾樂流動,不要抵抗。
  2. 第二,利用干擾。
    • 比如說你心裏開始跟着音樂的拍子,迎接干擾。這樣的節奏會給你帶來全新的體驗,利用搖滾樂的節奏來激勵自己。之後就會發現無論外界如何,內心是可以保持一份專注的。
  3. 第三,創造干擾。
    • 平常學習的時候,自己主動播放搖滾的音樂。在我們的意識中製造一些起伏和小的波動來激勵我們前進,由此促使自己進入自我激發狀態。

3.2 劃小圈 —— 鑽研細節,刻意練習

『劃小圈』指的是挖掘技能的實質所在,然後有效地壓縮技能的外在表現,同時又緊緊圍繞技能的內在實質。通過對核心原理和動作的重複練習,將其內化到思維框架,好像變成了一項原始本能。那麼以後在進階的道路上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最精深的技巧往往建立在最簡單原始的原理之上。我們在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每天應該學的更深一點,而不是更廣一點,因爲學得更深可以讓我們把我們潛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極具創造力的部分挖掘出來。

比如說你要學習練字。練字無非是學習三個內容:筆畫質量、字形結構,整體章法。
要想寫出一篇文章,我們需要把一篇文章拆解成一個個字,再把一個個字拆解成一筆一劃。在練習的時候,先從一筆一劃開始,練好筆畫質量。然後練習部首和間架結構,練好字形結構。然後練習整篇文章,把整體章法練好。

學習的方法就是通過不斷的臨帖,讓我們寫的字不斷接近字帖上的字。需要經過反覆觀察、對比、找出問題,然後修正,再觀察、再對比、再找問題,再修正,如此循環往復。

不斷的在細節上鑽研,通過不斷刻意練習,久而久之,字自然就練好了。


3.3 激發最佳狀態

我們每天都需要工作、學習。能夠馬上平靜下來,迅速進入最佳狀態,集中注意力,無疑是一種很棒的能力。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最佳狀態呢?

答案是進行一套適合自己的固定修煉。

想象一下,在生活中有什麼事情能讓你最接近內心的平靜,達到注意力集中的狀態?

這些事情或許是慢跑、游泳,聽輕音樂,或者是高歌一曲,又或者是飽餐一頓,伸展運動,一段時間的冥想,等等。

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並考慮現實環境因素,制定一套固定修煉。比如這樣:

  1. 吃某種固定的低脂零食,比如堅果。
  2. 聽一首令自己情緒平靜的音樂。
  3. 進行 15 分鐘的冥想。
  4. 進行 10 分鐘的伸展運動。

這樣,每天進行一套固定修煉,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每一個步驟都變得十分自然,在固定訓練之後,做事情也會變得愉悅。

然後把固定訓練和『工作 / 學習』結合起來,在『工作 / 學習』之前進行固定修煉。這樣,在『工作 / 學習』之時,也自然而然就進入了最佳狀態。這樣做的原理是在固定修煉與在它之後發生的活動之間建立一種心理聯繫,使固定修煉與那種精神狀態聯繫在一起。一旦這套固定修煉被內化,它就可以被用於任何活動之前,一種相似的心理狀態也將出現。

四、我對這本書的看法

這本書算是個人傳記性質的方法論。作者作爲國際象棋和太極推手的雙料冠軍,不僅需要高效的『學習方法』,更是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社交圈子,運氣和努力等等。成功是不可複製的。

但並不是說這本書就沒有可取之處。瞭解 整體 / 漸進理論,讓我們知道學習方法是可以一直改進的。 通過『劃小圈』,我們知道學習一項技能,可以把整體拆分成細小的部分。不斷鑽研細節,堅持努力,終會有收穫。通過『固定修煉』,可以讓我們更快的進入到最佳狀態。

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對待生活的態度。他可以平靜的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並不斷從中學習經驗和吸取教訓,從而不斷的完善自我。他可以通過對象棋和太極的研究學習來探索自我和了解世界,並從中找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他把生活和學習合二爲一,生命自然而然也就擺脫了瑣碎和無聊。

我從作者身上看到了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和赤誠。這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學習和借鑑的。

歲月綿長,願你我對熱愛的事情依然不遺餘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