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哪吒》,爲啥叫好又賣座?

大暑時節,揮汗成雨。

早就耳聞近日上映了一部好評如潮的國產動畫電影的神劇——《哪吒》。

下午終於和事先約好的友人在電影院來了個一睹爲快。

不得不說,幽默風趣,有笑有淚,全程無尿點,是近年來難得的國產好電影。而其中的男主角,哪吒,人物形象摒棄了以往高大全、偉光正的套路,刻畫的有血有肉有個性,亦正亦邪亦逗比,立體感十足,讓人是欲罷不能、不得不愛。

爲啥這部動畫電影叫好又賣座,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其中刻畫的哪吒本就是一個大IP 

哪吒寄託了好多中國千禧一代的兒時記憶。雖然哪吒的形象跟以往在《西遊記》和其他神話傳說截然不同,但正是這種熟悉的角色形成的強烈反差,反而給觀衆造成了極強的衝擊力。雖說舊瓶裝新酒誰都可以裝,但如果新酒不好喝,觀衆是不買賬的,而這是改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無疑是一瓶誠意十足又不上頭的好酒。

其二、哪吒其實就是中國式熊孩子和壞小子的一個典範

電影《哪吒》中,或者說,我們每個現代社會中的中國人,多多少少都能從從哪吒的經歷中看到了自身或自家孩子的身影。哪吒其實是複雜的中國式親子關係的一個縮影,因此會感同身受。

其三、電影刻畫的人物形象十分成功

以往的電影男女主角,不是偉光正,就是高大上,好人就好到極致,壞人就壞的掉渣。其實人性是十分複雜和具有多面向、多維度的。除了單純的黑和白、好和壞之外,還有灰色空間和不好不壞、又好又壞的存在,佛家有云:一念可以成佛,一念亦可以成魔。而電影《哪吒》卻反其道而用之,本就“壞”的人見人嫌的魔童哪吒,卻一念之間,成拯救天下蒼生的靈童。讓人大呼過癮。

其四、電影還讓我們看到了人性自身的弱點

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被社會化,社會化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各種偏見形成的過程,而知識,說句不好聽的話,其實更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而大多數人,其實不是活在真實的世界,而是活在由各種偏見建構的世界之中,而我們卻不自知。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其實大都是固有的偏見造成的。其實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和自身以及社會的各種偏見作鬥爭。要麼被偏見同化、要麼像哪吒一樣,默默的承受着世人諸般的不理解。

其五、電影中的親情最是動人

中國的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沒安生過,一直到離世那一刻還在爲孩子而操心。如果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倒還省點心,但如果是像哪吒這樣不省心的熊孩子和壞小子,做父母的更是操碎了心。許多中國的父母,其實是最愛孩子的,但由於管教孩子的方式,簡單粗暴,進而更加遭致孩子的不理解和反叛。其實像哪吒這樣破壞力極強和自由度極高的熊孩子,如果好好管教、合理引導,其將來的創新力是極強的。電影中哪吒無意中得知父親的良苦用心,進而一念成佛,但現實中,由於父母管教不當,導致孩子一念成魔的事卻是頻頻發生。可憐天下父母心。一不小心,孩子將來的命運就可能發生逆轉。

其六、哪吒身上的獨立精神和意志讓人心生敬仰

在電影中哪吒是一個被神仙垂青、又被家族眷顧的孩童。但由於各種機緣,卻處處受到各種掣肘和不公,但哪吒並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愈挫愈勇,別人的滴水之恩,他卻銘記於心,想要涌泉相報。最後在關鍵時刻,依靠強大的心智戰勝了自身魔性的一面,立地成佛。

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獸性或魔性的一面,只不過絕大部分時間我們用由各種法律、道德和社會規範編織的牢籠壓制住了而已。但魔性總會想要找各種藉口來釋放自己,而這時,成佛成魔便完全要靠自身意志力的一念之間啦。

我命由我不由天!當哪吒喊出這句話的那一刻,便打破宿命論的魔咒,重新將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那一刻起,那個刁蠻任性倔強的小男孩,終於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