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饒恕》:不僅僅是西部片

牛仔,左輪手槍,落日黃昏,快意恩仇,還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1992年《不可饒恕》包攬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四項大獎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榮膺最佳導演獎。對於創作出這樣一部經典且與衆不同的西部片,導演兼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功不可沒。首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是演西部片起家,1964,1965,1966三年中,一口氣出演了三部經典西部片,被浪漫地統稱爲鏢客三部曲,如今已成絕響。直到《不可饒恕》的誕生,這兩座高峯遙相呼應。作爲西部片的一張名片,似乎註定了這一西部片進程中革命式的轉變要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來完成,畢竟誰又能比他對西部片的理解更深呢。

此前的西部片類似於中國的武俠片,故事橋段往往搭建在正義與邪惡的衝突上,或報恩,或復仇,或懲惡,或揚善,其間不乏英雄式人物,當然也少不了兒女情長。這種橋段被慢慢程式化之後,我們依然對它有一種需求,但這時的需求更像是對某種激情缺失的需求,而不是出自於審美和對更深層次的探討。在這種程式中,正義與邪惡的分野必須一目瞭然,要讓觀衆能清晰的分辨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例如《黃金三鏢客》,在影片末尾將劇中人拉出來,貼上好和壞的標籤。每次看完這樣一部電影,就好像上了一節課,就像老師講完狼來了的故事,總結說:做人要誠實----價值觀簡明扼要,總而言之,總體像是在說教。

即使沒有一羣雞來襯托一隻鶴,那麼至少雞也有三六九等之分,經典西部片不一定是雞,但《不可饒恕》一定是鶴。它包羅了幾乎所有西部片該有的元素,同時擁有一般西部片所沒有的深度。爲何?如果一般的西部片是價值觀的硬性灌輸的話,那麼《不可饒恕》在這方面就更懂得尊重觀衆,因爲他並沒有強迫觀衆接受一個價值觀,而是給觀衆更多思辨的餘地,這樣也就使影片的深度非同尋常,一箭雙鵰之餘,也完成了西部片的革命。借用有些人的話說,如果此前的西部片是樹立英雄主義形象的話,《不可饒恕》卻恰恰相反。但無可置疑的是,這部影片並不僅僅是立場上的反轉。

影片開頭,這樣一幅畫面映入眼簾:空曠的草原上,落日還未沒過地平線,一顆大樹越過野草在黃昏中孤獨地伸展着,樹下有個人,他將鐵鍬一下下地揮向地面,那是他亡妻的墳墓。

這個人叫威廉莫尼,以前是個無惡不作的殺手,槍法神準,且酗酒成性,令人聞風喪膽,許聲名遠播自不必說。對於這樣一個人,影片開始的字幕中寫道"當她下嫁給威廉莫尼時,她的母親爲之心碎"。

可能受到妻子的感化,威廉莫尼決定痛改前非,帶着一兒一女獨居於荒無人煙的西部草原,那時他的妻子已經過世,過起了幾乎隱居的生活,但他的日子並不好過,這也是促使他後來變成賞金獵人的客觀因素——需要金錢來改變目前窘迫的生活。這時,在某個小鎮中,兩個牛仔在玩"撞球"時,其中一個牛仔因被妓女嘲笑,抄起刀子將妓女的臉劃了個稀巴爛。一羣妓女,爲了奪回應有的尊嚴,東拼西湊了一千美金,懸賞給殺死揮刀子牛仔的人。聽到消息的賞金獵人們,爲了那一千美金,紛紛趕來。其中一個叫庫費小子的年輕殺手,想要找個同伴,便找到了威廉莫尼。改邪歸正的威廉拒絕入夥。但後來考慮到窮困潦倒的生活,爲了能讓孩子過上好日子,威廉回心轉意並約了老友奈德一起踏上旅程。

小鎮的長官小比爾也不是善類,在殺手界也算有點名氣。他在小鎮入口處裏了一塊牌子,禁止外人攜帶槍支入內。一個滿口天皇女王至上的英國"僞紳士"鮑曼來到小鎮,他也是個有名氣的殺手。但後來被小比爾控制,被痛揍了一頓不說,揭開其僞君子的面紗。小比爾,當中警示衆人,妓女們沒有所謂的賞金,即使有也別想拿到,讓動這個心思的人老實點。

威廉和奈會同庫費小子來到小鎮,但這早已引起了小比爾的注意。結果是奈德和庫費小子逃走,威廉則在經過小比爾的羞辱後,死裏逃生。後來,他們發現了牛仔的蹤跡,奈德因臨場不敢開槍而放棄計劃原路返回,威廉將牛仔殺死後領到賞金。

但在聽說奈德半路被小比爾抓到並殘忍殺害後,威廉莫尼重回小鎮,大開殺戒。臨走時,芒尼發出詛咒:“誰要是開槍射我,我不但要殺死他,還要殺死他妻子,殺死他所有的朋友,把他的屋子化爲灰燼。你們最好不要將妓女毀容,不要傷害她們!否則我會回來把你們逐個殺死!”。

威廉莫尼,一個年輕時期無惡不作,曾經酒後因爲一點瑣事而一槍將一個牛仔打的腦漿迸裂的人,從良多年後,又變成了一個冷血殺手。

如果是一般的西部片,劇情則不需要這樣複雜:威廉收到懸賞消息,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拿到賞金,又贏得其中某位美女青睞。這貌似是一般西部片的通用套路。但這並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想要的,他要對人性做更深層次的探討。

我們的觀念是怎樣隨着劇情的發展而重構的?

影片在開始的一分鐘讓我們大概瞭解了威廉莫尼年輕時的作爲,此時我們對威廉的印象是無惡不作,對於這樣的人簡直十惡不赦。難怪她妻子的母親會因爲這樁婚姻而悔恨。同時,我們也被帶入了一種觀念的認同:壞人如此之壞,我們要離他遠一點。

隨後,威廉被妻子感化,漸漸痛改前非,走入正途,帶着一兒一女獨居於西部草原,不再參與殺戮等事。此時的威廉已浪子回頭,變成一個普通甚至有些對生活力不從心的中年鰥夫。作者爲了加強觀衆對威廉已痛改前非的確信,頗廢了不少筆墨,此是後話。對於威廉的感情狀態,我們可以確信的事,他愛自己的亡妻,他的妻子是促使他該惡向善的引導者。至此,我們對威廉的觀念似乎發生了改變,他似乎也並不像人們說的那麼十惡不赦。因此,我們的觀念還需要重構:壞人也可以變好,壞人內心也有愛。

威廉最終殺死了那個對妓女犯下罪行的牛仔,在領取賞金的同時,也傳來了老友奈德被小比爾殘忍殺害德消息。威廉憂鬱的眼神漸漸變得堅定,他內心做着劇烈的鬥爭,他早已在妻子的規勸下戒掉了酗酒的陋習,但此刻他將酒瓶從庫費小子的手裏拿了過來,壓了幾口,便決然返回了小鎮。一場的血雨腥風,我們終於親眼見到了那個無惡不作的威廉。

這一段是全部影片的點睛之筆,影片的張力此刻全部呈現在觀衆面前。我們已經原諒並理解了威廉的所作所爲,但那個邪惡的威廉,又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難道我們要重新回到一開始的觀念預設麼?可威廉重新大開殺戒,似乎是爲了老友復仇。那難道我們要認同威廉的所作所爲麼?血雨腥風總無存在的理由。

人們要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威廉到底是不是不可饒恕的?

影片結束時又出現了開頭的那個畫面:空曠的草原上,落日還未沒過地平線,一顆大樹越過野草在黃昏中孤獨地伸展着,威廉來到妻子的墓前。

對關鍵部分的刻畫

沒人能否認影片中對威廉棄惡從善這一部分的刻畫的重要性。在時間上承上啓下,在表達邏輯上亦是一個分水嶺。沒有這一部分的細緻刻畫,就很難讓觀衆相信威廉改過自新的真實性。如果不能相信威廉改過自新的真實性,那麼就不會影片結束時達到這樣一種衝突的效果:當我們剛剛對一個人,做出定論時,他又再次將其推翻。

爲了讓表現威廉當時的生活狀態,導演花了不少功夫。例如當庫費小子來找威廉時,威廉正在豬圈嘗試將生病的豬和健康的豬分開,一個曾經的嗜血殺手和幾頭豬展開了搏鬥,結果被豬拖着走,臉上沾着豬糞。再如,威廉臨行前試槍法,連續幾發沒有打中,這與傳說中的神槍手大相徑庭。又如,威廉臨行前騎馬上鞍,不僅沒有上去,還重重地從馬上摔了下來。側面反映了威廉早已金盆洗手,不再幹殺人的勾當。而對妻子的愛,則通過人物對白的方式表現出來,在威廉同孩子,奈德及受害妓女的對白中都有表現。

細節很多,不加詳述。

西部片的風情

英國人鮑伯的出現,一方面是劇情需要,通過描寫鮑伯爭取賞金過程受挫,引出小比爾對賞金事件的態度,爲後文雙方發生衝突做鋪墊。另一方面,西部片總要有西部片的樣子,一個厲害的人總會別另一個比他更厲害的人收拾。一個衣冠楚楚的紳士,帶着一個專門爲其作傳記的寫手。他一口一個女王,並嘲諷總統該殺。這樣一個高調,且虛僞的紳士,來到粗狂,牛仔遍地的西部,這就像一個名人來到了小山村,畢竟要有一段故事。最後,這位英國紳士被小比爾的皮靴害的不淺。小比爾翻起了那本《The Duke Of Death》,並將起了一段發生在鮑伯身上的往事,小比爾講的繪聲繪色,揭穿了鮑勃的虛僞,也讓口訴的往事披上了一絲神祕與傳奇。

現在看電影已經很少在關注演員陣容了,不過威廉的老夥伴奈德是摩根弗里曼飾演,順便提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