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摘(2)


1.關於藝術

康德說,人有三種快樂:第一種快樂,是因爲它給你直接的好處,這是物質上生理上的快樂;第二種快樂,是你做了正確的事情感到快樂,這是道德上的快樂;第三種快樂,是它既沒有給你好處,也不涉及道德,比如你半夜聽到風吹着落葉掉下來,感到舒服,感到說不出來的一種心靈上的快樂。只有第三種,才叫美,才叫藝術,它是源於遊戲。

2.郁達夫、魯迅、周作人這些人在日本是非常出名的,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學的日本人知道他們,連普通受教育愛文學的日本人,都會讀魯迅和郁達夫,就好像中國人讀雨果、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一樣,很普遍。她看了郁達夫的照片,又看看自己的兒子 -只有三郎的耳朵和郁達夫是一樣的,她就送他去東京讀書。後來大江健三郎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大江健三郎到北京來,到中國現代文學館,指着郁達夫的照片說,我就是因爲耳朵像他,纔有機會受教育。(許子東)

3.關於夢裏不知身是客——蔣勳

我們每一個人都“夢裏不知身是客”,可能是被流放的形式,或者被宅居的形式。

我的意思是說,在不少的宗教哲學中,我們有一個最後的歸宿,可是我們不知道那個歸宿在哪裏,所以我們是在夢中。在夢醒之前,我們是一個客居的身體,這個身體有一天要到哪裏去,我們其實不太知道。因此,“夢裏不知身是客”其實是在講自己目前在一個“大夢”中的狀態,“一晌貪歡”也是在夢中貪歡而已。

4.關於美醜

爲什麼要翡翠纔好呢?是因爲人貪錢。一棵綠色的樹,一株綠色的草,也很美好的,講翡翠,是因爲滲透了人的價值觀在裏面。美醜是相對的。——許子東

什麼是“美”?朱光潛在《西方美學史》結論部分有精彩的總結:

朱光潛認爲“美”的本質大致有五種:1.古典主義:美在物體形式;2.新柏拉圖主義和理性主義:美在完善;3.英國經驗主義: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4.德國古典美學:美在理性內容表現於感性形式;5.俄國現實主義:美是生活。

第一種看法,認爲美是客觀的,人對於“美”有一個共同標準。比如希臘的雕像,全世界的人都覺得美,不同時代的人都覺得美。這個標準,就是完整、對稱、有光澤。把希臘、埃及、中國、印度的古畫拿來比較,會發現美有一定的相似性。

第二種看法,美是主觀的,有利益考慮的,含有人類主觀目的性。這種理論,在法國古典主義時期特別流行。比如說人們覺得成熟的蘋果是美的,爛蘋果卻不美。因爲蘋果本來是給人吃的。田野裏麥浪滾滾,我們覺得它美,但如果是打霜了以後,或被坦克壓過,莊稼全部殘破,你就覺得它不美。還有一個最典型的,美學家最喜歡舉的例子,比方說成熟女性的身材,要有一定的曲線,這是爲了審美嗎?不是,因爲某些器官代表了她很健康,可以哺育小孩。美的集體觀念之後,有一個人類羣體的目的性。這種目的性不是個人的,是人類的。

第三種,美是個人的,沒有客觀的標準,也不考慮人類羣體利益。這是英國經驗主義的美學觀,人的生理因素、感官經驗不僅不應被審美排斥,反而是個人審美的關鍵要素。求生、恐懼、繁殖等,這些審美標準會影響到每個人。

5.關於真話——許子東

在這個世界上,說真話常常要付出代價。但一個懲罰說真話的社會,則需要付更大的代價。

6.講真理的下場——魯迅《立論》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閤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 hehehehe! '”

7.關於小說主題——許子東

曹禺的一生,有兩個經驗非常值得總結。第一,很多人說活到老學到老,思想好了作品就會好,並不是那麼回事。作家的成就和思想、學問不成正比,二十幾歲寫的東西完全可以好過五六十歲的。

第二,曹禺是典型的“主題後行”。《日出》是“主題先行”,前面有一句話:“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說人間社會很不公平。《雷雨》根本連主題都沒有。據說直到周恩來看了,說這個戲就是揭露封建傳統大家庭的黑暗,曹禺才追認說,這就是我的主題,我正是想表達這個。這叫作“主題後行”,一點不妨礙這個戲的價值。

如果同學們寫小說,卻不清楚你在表達什麼,千萬不要把它丟掉。主題思想太明確不一定是好文章。就像做人,一輩子的目標太明確,未見得是燦爛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