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讀紅樓之黛玉—《秋窗風雨夕》(隨筆)

秋讀紅樓之黛玉—《秋窗風雨夕》

文/小昭君(武漢)


      不知黛玉,先讀其詩,不解其詩,難識其人。《紅樓夢》第一女主林黛玉在她短暫一生中創作了很多詩歌,是位真正的詩人,這些詩既是她對日常生活所思所感又暗示了她的命運走向。其中三篇長詩,《葬花吟》、《秋窗風雨夕》、《桃花行》,皆爲詩讖。正值立秋,我們就從《秋窗風雨夕》入手,聊一聊黛玉的故事吧,但賞析《秋窗風雨夕》前需淺析一下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全唐詩中,初唐詩人張若虛的作品僅存兩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倒全唐”。《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相傳爲南朝陳後主所作。張若虛此首爲擬題作詩,通過對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的細膩描繪,將詩情、畫意、哲理有機融合,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幽美邈遠的奇妙意境。

      《春江花月夜》誕生於盛唐,但它成爲《全唐詩》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卻是在1200年後的晚清。當年曹雪芹祖父曹寅也是著名詩人,精通詩詞,曾奉康熙帝旨意在揚州主持校刊《全唐詩》,這在中國文藝典籍史上是件大事。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諸多詩詞時,可見其深厚的文化教養。其借黛玉之手,以《秋窗風雨夕》篇向初唐詩人張若虛致敬。原文如下:

秋窗風雨夕

秋花慘淡秋草黃 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 那堪風雨助淒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 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 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 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耐秋風力 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 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 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 已教淚灑窗紗溼

      此詩出現在《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制風雨詞”章節,白天釵黛剛冰釋前嫌,晚上寶釵卻未如約而至,黛玉病臥瀟湘館,聽窗前秋雨淅瀝,“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於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代別離·秋窗風雨夕”,前者是樂府題。代,同“擬”,意思是仿作。

      《秋窗風雨夕》在格調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春江花月夜》。春全詩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的五種景緻,又以月爲主體,抒發一種淡淡的離情別緒及一些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秋詩則以秋、窗、風、雨、夕對仗,並用了十五個"秋"字,突出“秋”爲主體。整個描寫渲染秋天蕭索悽苦的氣氛,同時表達黛玉悲涼的情緒和無助的痛苦,並預示寶黛後來被迫分離,最終淚盡而亡的人生結局。兩詩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織、層層疊錯,意境幽遠。讓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

      那麼,根據曹雪芹“草蛇灰線”的創作特點,《秋窗風雨夕》除了表現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或另有深意。回到《秋閨怨》、《別離怨》或者《代別離》等題,都是寫男女別離的愁怨之作,而《春江花月夜》中也含男女別離之思,離別之苦。可見,此詩仿作重點仍在離別的主題,預一場即將到來的生離死別。還記得黛玉的《葬花吟》嗎?“儂今葬花人笑癡, 他年葬儂知是誰……爾今死去儂收葬, 未卜儂身何日喪……一朝春盡紅顏老, 花落人亡兩不知”,從中也能看到《春江花月夜》的影子:“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葬花吟》出現在紅樓夢第二十七章,黛玉葬花是紅樓夢中至情至美至悲之篇,而起於二十三回偷讀西廂,兩情相悅卻因寶釵生了誤會,黛玉作的《葬花吟》描繪的是暮春景緻,“落花”“遊絲”“落絮”,以物喻人,那個時候,讀者大概已知道黛玉非死不可了,可爲何又要再作《秋窗風雨夕》強調黛玉這個人物的悲劇基調,不是有點多餘?不然,二十七回脂批:“埋香冢葬花乃諸豔歸源,《葬花吟》又系諸豔一偈也”。對於黛玉來說,《葬花吟》更像是一種悲傷怨憤的訴說:寄人籬下的生活,風刀霜劍的日子,護花人在哪裏?死後還有誰記得我……那個時候,黛玉的人生還在掙扎,還懷有一絲期盼,還在寄希望於護花人,黛玉作的這首抒情詩,是示未死之心。只是“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不自知”,《葬花吟》也成了隱示其命運的讖語。而作《秋窗風雨夕》時,黛玉處境每況愈下,身體疾不可爲,精神上越發苦悶、頹喪,她的人生已到不堪應付,無力撐持的地步。思及寶黛姻緣,更覺前途渺茫,似訣別在即的大悲無聲。“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應的是脂硯齋所讀到的瀟湘館後來的景象:“落葉蕭蕭,寒煙漠漠”(脂硯齋引佚稿中文字)。

    前篇我所寫的《春讀紅樓之賈府四春—好花不常開》中曾提惜春的判詞《虛花悟》“誰見把秋捱過”,《虛花悟》之前有條脂批“甲夾:題只十二釵,卻無人不有,無事不備”,可見惜春的判詞是說的不僅僅是惜春個人,乃萬豔同悲。《秋窗風雨夕》亦喻多事之秋,“助秋風雨來何速 ,驚破秋窗秋夢綠”似暗示黛玉和寶玉痛苦離別(佚稿)。《秋窗風雨夕》描述了黛玉在風雨飄搖中脆弱無助,層層重壓令她心灰意冷的心情,《秋窗風雨夕》的不堪重負正是爲《桃花行》的淚盡人亡作重要鋪墊。

桃花行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黃花瘦。

花解憐人花亦愁,隔簾消息風吹透。

風透簾櫳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閒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

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

樹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

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飲蘸胭脂冷。

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雲偶填柳絮詞”,桃花和柳絮,此時大觀園女兒們心裏都有種深深的無力感,人人都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此刻的林黛玉,人比花瘦,病體憔悴,氣息弱似遊絲,“憑欄人向東風泣”,最後之淚就要流盡,還淚之旅即將完結。“天機燒破鴛鴦錦”,一切結局已定,這個初春只剩絕望,“花飛人倦易黃昏”。“夙願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和《葬花吟》“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樑空巢也傾”相呼應。《桃花行》“寶玉看了並不稱讚,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淚來” ,情深不壽,惠極必傷,這樣的哀音,寶玉豈會不知,瞬間,寶玉痛徹心扉,木石前緣無力再續,終是鏡花水月一場空。

      我讀黛玉,一個鮮活的少女,從曹雪芹筆下走來,不染俗塵,氣質縹緲,品性高潔,才華橫溢。她愛憎分明,忠於愛情,追求自由而美好的人生,然命運的悲歌,如影隨形,《葬花吟》、《秋窗風雨夕》、《桃花行》,曲終人散,香消玉損。那些小性,那些不甘,那些無助,那些絕望……就此隨風散去,“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