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型寶訪談:什麼是OpenStack雲平臺的正確打開方式 ?

寫在前面
雲計算顛覆了企業IT的基礎架構,爲企業創新提供了無窮動力。

在擁抱雲時代的過程中,五花八門的雲形態和雲產品也爲CIO/CTO等IT採購決策者帶來了巨大困惑:

到底哪種雲方案,纔是最適合我們的
“ 這一個 ” ?
同樣是開放雲,爲什麼OpenStack
能一枝獨秀?
部署OpenStack,CIO/CTO們將面臨
怎樣的挑戰?
……
主持人:
您如何理解企業IT基礎架構雲化的趨勢?雲化會爲企業帶來怎樣的價值?

嘉賓:

所有人都知道,雲計算是現在非常熱的話題,是IT基礎架構的發展趨勢。那爲什麼企業需要雲呢?我們知道,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在加速,最近200年的生產力基本上是人類過去歷史的整個生產力的總和;最近20年的發展,又超過了過去200年發展的總和;而在最近的20年裏,發展最快的又是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最近5年。

2016年,國外第三方機構Business Insider與PitchBook共同發佈了一份2012-2016年間估值增長最大的30家公司列表,這些公司的總估值是1800億美元,平均每家60億美元。在這30家增值最快的公司中,除了3家醫療技術公司、1家太空科技公司外,與互聯網相關的公司達到了26家,當然,裏面也包括那些以互聯網技術爲傳統產業提供服務的公司。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企業守着家裏的金礦,但是開採方式過於傳統,很難獲得快速增長,所以大家都希望通過互聯網去加速增長。但是,互聯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萬丈高樓平地起,移動互聯業務成功的背後是社交和大數據,而這一切都需要雲計算來支撐。2012年,國外著名的分析機構Gartner就提出了“衆力聚合”的概念,他說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社交這4項具有革新力的技術,互相連接並與傳統行業結合起來,就會形成巨大力量,創造出巨大商機。直到今天,基於“衆力聚合”的商業模式仍然是創新的主體。

所以回過來頭看,爲什麼那麼多企業在上雲?因爲要創新。業務創新的捷徑就是與雲計算、大數據、社交和移動互聯網結合,而這些技術的基礎就是雲計算。

創新和雲的關係是什麼呢?創新不是自頂向下的,而是自底向上的,只有在企業內部打造一個適合創新的環境,爲每個員工提供創新平臺,纔可以從底層實現創新。之前有太多創新的成功案例,據說微信的搖一搖功能就是2個大學生用2周的時間做出來的創新點,我不知道騰訊內部有多少個這樣的創新組合,但是我相信一定很多。每個企業如果都有能夠讓員工很容易實現創新的平臺,那企業一定就有巨大的創新力。可能有的用戶說了,我沒有微信那樣巨大的客戶存量,怎麼辦?實際上,手機作爲今天的普適社交平臺,通過社交網絡傳播,每個企業都有堪比微信的客戶存量,好比國外最近比較火的創業公司Snapchat,中文名叫閱後即焚,也是由兩個大學生做的小應用,通過社交網絡傳播之後,一夜之間火遍美國高校,今天,這家公司已經上市了,從0到做到百億美元市值,只用了3-4年的時間。所以,創新無處不在,它的成功不會受到企業品牌、企業規模、客戶存量等等因素的影響,而是需要有能夠支撐創新的環境和機制,而從IT架構的角度來看,這就需要雲計算來支撐。

您提的第二個問題,是雲會爲企業帶來什麼樣的價值?那創新價值就是最大的價值。除此之外,雲還可以幫助企業節約成本。在十幾年前,單服務器計算能力有限,大家都習慣性地採用物理服務器作爲最小資源單元。後來,隨着單服務器計算能力越來越強,再隨着VMWare虛擬化軟件的普及,大約有50%的企業採用了虛擬化技術。在今天,這兩種情況都比較常見。

採用純物理方式的主要問題是,今天的服務器的計算能力已經非常強,一臺2路的服務器可以做到幾十個CPU核心和幾個TB的內存,而今天的應用軟件的架構設計,越來越偏向分佈式,最終導致這些服務器的資源利用率長期不足,造成大量浪費;而另外30%採用虛擬機的客戶,一臺物理機虛擬出幾十臺虛擬機,上百臺物理服務器就會有幾千個虛擬機,面向幾十個業務部門,有哪些虛擬機有人用,哪些虛擬機不需要管,幾乎沒人能說清楚。服務器數量是減少了,但管理成本卻大大增加了。所以,不管你是去採用物理機方式,還是採用虛擬機方式,都會帶來鉅額的成本。物理機是資源浪費的成本,虛擬機則是採購和管理的成本,它會非常的高。而云計算平臺就是爲解決上面的問題應運而生的,它先通過虛擬化技術,解決好硬件資源利用率的問題,再通過多租戶管理和自服務平臺,讓資源使用部門自己參與到資源管理中,從而降低了管理成本。我想,這纔是最終的解決之道。

除了上面說的兩點,雲計算還能爲企業提高IT效率,把以前長達半年的IT上線週期縮短爲“即需即上”,並且,還有一些企業把空閒的資源包裝出去銷售,做科技輸出服務,進一步爲企業帶來營收。這些都是雲計算帶來的好處。

主持人:

企業IT基礎架構的雲化,有哪些技術路徑可以選擇?這些路徑分別有哪些優勢或劣勢,分別適合怎樣的企業?

嘉賓:

從形態來看,雲計算可以分爲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和行業雲。公有云基本上目前都是自研技術,包括阿里雲、亞馬遜等。

公有云的特點是價格比較低,服務質量差一些,比較適合小微初創企業。

行業雲主要由一些行業龍頭企業自建,一方面自用,一方面服務於行業內的其他企業。比如像興業數金雲,一方面承載興業銀行自己的業務,一方面服務於中小銀行,他的服務質量比公有云高,比較適合中小型金融企業,相當於傳統的資源託管。私有云也是一種形態,從技術上可以分爲開源開放架構和自研封閉架構。私有云比較適合於有一定IT規模的企業和對安全要求較高的企業,他的服務質量最高,數據的安全性也最高,非常適合一些期望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實體經濟轉型提升的企業,也就是有魄力有想法的CEO和CIO。

混合雲就是對公有云和私有云進行混合構建,核心業務放在私有云上,一些臨時的壓力,放在公有云上分擔。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子形態,比如全開放形態的私有云、一體機形態的私有云等等。這幾種形態的雲,各有各的優勢,世界上不存在銀彈,用戶應該根據自己企業的特點和IT習慣去採購不同形態的雲。

主持人:

幾種開放雲平臺,目前來看OpenStack有一枝獨秀的趨勢,您認爲主要原因是什麼?

嘉賓:

雲計算誕生於2006年,2008年左右到了中國,發展到今天,OpenStack已經成爲私有云的事實標準。就在今年4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了《2017年中國私有云發展調查報告》,裏面講到,2015年,有73.5%的受訪用戶準備用OpenStack構建私有云,而2016年,這個百分比已經上升到了83.2%。顯然,OpenStack已經成了80%以上用戶的首選。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有幾點:

第一,易於創新。兼容性和開放性好,是真正的開放平臺,各種第三方軟硬件易於對接,快速打造支持各種創新業務的平臺,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業務等。

第二,管理相對簡單。其實,管理是否簡單要看技術人員是否能掌握。Linux簡單嗎?不簡單,但是大家都懂了就簡單。2014年、2015年,可能大家還覺得OpenStack運維難,但到今天,隨便發一個招聘信息就有大量懂OpensStack的工程師來應聘。在京東上,有200多本關於OpensStack的書。另外,還有簡單的安裝部署工具,這些都打破了原來大家對OpenStack的誤解。

第三,性價比高。從功能上看,半年一個版本,每個版本幾千人開發,從IaaS到PaaS,已經超越了很多雲。由於全球衆籌,成本均攤,其採購成本遠低於一些自研封閉的雲平臺。

主持人:

您認爲,今天在什麼樣的需求和場景下,CIO必須考慮部署OpenStack了?

嘉賓:

首先,只要企業的業務大量依託於IT系統,那就需要雲。如果還是延用傳統的豎井式架構,那企業就很難發展。在選擇的時候,小微企業可以用公有云,只要企業到了一定規模,業務需要穩定的支持,很多東西需要做到可預測、可估量、可管理,並且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將來不會被別人綁架,這時就需要私有云了。私有云只有一個事實標準,就是OpenStack。

從業務場景來看,有兩類場景特別適合切入雲。第一類是跟互聯網相結合的,這類業務需要一個很好的架構,你有一百個終端用戶時,它能夠跑,當你有100萬個用戶的時候,同樣的架構還能夠支撐。比如手機銀行、小微貸款、企業電商等所有面向C端的業務都適合OpenStack部署。另外一個適合雲架構的,是開發測試環境。開發測試是一個隨時變動的環境,會隨時出現各種思路和想法,因此需要一個很靈活的環境。

當然,今年來隨着OpenStack的成熟很多用戶也把傳統核心業務部署到雲上來,比如我們與合作伙伴合作爲城商行提供以互聯網架構爲基礎的新核心銀行系統。

我們先把它搬上來,再慢慢做改變,你不踏出第一步,永遠不知道這一步該怎麼踏,會永遠在那裏糾結。IT基礎架構的雲化,至少會給企業的未來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

今天而言,部署OpenStack已經非常容易,企業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如何在OpenStack平臺上線之後持續業務創新。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企業選擇的合作伙伴有足夠多的行業經驗和麪向未來的創新意識,要能夠真正幫到客戶。所以,我曾經說過,今天的用戶選擇雲平臺,一定不是選擇產品,而是在選擇合作伙伴。我們不是甲方乙方的關係,而是親密戰友,最終的目的是一起幫助業務成長,這也是EasyStack最感興趣和最願意做的事情之一。

主持人:

同樣是OpenStack陣營,各個企業發展思路各有不同:有的國外品牌推社區發行版;有的國內品牌只推產品,沒有對社區做貢獻。我們知道,EasyStack採取了“社區+產品化”的融合策略,這樣做會爲用戶帶來什麼好處呢?經過幾年的積累,是否給你們帶來了優勢?未來會爲你們帶來什麼不一樣地方?

嘉賓:

做開源產品最大的優勢,是有一個社區可以利用,最大的問題就是社區更新得太快,產品化很難。我們看到國外品牌,往往就是將社區版賣給用戶,用戶覺得非常難用,因爲開源社區很多功能就是程序員的思維,完全不考慮用戶的水平和體驗,因此需要購買服務。

也有一些公司,將社區的某一個版本,封裝成企業版給用戶,然後用戶就很難再升級了。兩種方式都有弊端,那基於開源社區,到底應該怎樣做產品呢?

2014年, EasyStack剛成立時,我們的CEO陳喜倫就定下了“產品+社區”的戰略,這個戰略的核心是12個字:“背靠社區,緊跟社區,引領社區”。

什麼叫“背靠社區“?EasyStack是一個以開源爲核心的基礎軟件,社區是我們的核心,我們不會違背社區的宗旨去做一些東西。第二個“緊跟社區”,就是我們會跟着社區快速地去往前滾動和升級。這個時候最大的困難,就在於用戶有各種需求,你怎麼樣去滿足?你怎麼樣去做一個適應用戶需求的版本出來,這就是講到第三個詞,叫做“引領社區“,你必須讓你的想法和意見能夠參與進去,引領着這個社區往前走。

所以大家才能看到,我們從2014年就開始貢獻社區,並培養出中國創業公司的第一個Core(核心工程師),第一個PTL(項目負責人),也培養了OpenStack基金會中的第一個中國專業開源企業的獨立董事。這意味着,我們能夠理解、預測甚至深度參與OpenStack的發展方向,意味着我們的產品可以真正與全球的大方向保持一致而不是閉門造車。爲什麼EasyStack會支持他從一個普通工程師一步步走到基金會獨立董事這樣一個位置,其實就是爲了“引領社區”。所以現在來講,首先我們會做自己的商業版本,會按照社區版本系統地升級。同時,我們也會面對用戶的各種需求,並對這些需求進行評估,看它是不是符合社區的發展路線。

如果這些需求是合理的,那我們會滿足用戶的需求,放到我們產品主版裏面,並且引導社區往這個方向去走;如果它不合理,有更先進的方法或更好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會跟用戶去解釋,這樣的話,我們一方面滿足了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會讓用戶的雲平臺變成一個“孤版”。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今年3月底,我們在德國KuberCon大會上發佈了幾乎k8s的容器產品,它能夠與我們的OpenStack雲產品深度融合,成爲全球三大同時擁有OpenStack+K8S的專業開源企業(紅帽、Mirantis、EasyStack)。其實,我們在去年就已經完成研發,並且有了客戶,這就是我們能夠引領社區,能夠看到未來的優勢。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背靠社區,緊跟社區,做得最好就是引領社區。你在社區裏面要有一定的話語權,當你在有了話語權和影響力,你就知道社區發生的最新的故事,你就知道未來發展的方向,就不會帶着自己的用戶走偏,這就足夠了。

主持人:

從計算、存儲、網絡、管理這些方面,ESCloud解決方案包括哪些部分?對於用戶來說,該如何從這些組件中做出選擇?

嘉賓:

對一般用戶來說,選擇雲計算的時候首先想的是IaaS組件,IaaS組件其實在我們一個非常簡化的版本里面都有,包括計算、存儲、網絡、儀表盤、身份認證、鏡像管理等,這些組件都是基本組件,我們叫做純IaaS組件。

也有一些用戶,到了一定程度上之後,覺得純IaaS組件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他需要一些PaaS組件,包括像大數據級服務、容器級服務、數據庫級服務等,這些PaaS組件也可以選擇。

但是,如果大家一定要選擇12個商業組件以外的其他組件,就有一定的風險了,你必須要由這個公司來幫你進行商業化,因爲它們沒有進基金會認可的這12個組件的名單,就說明他的產品本身在技術上還不穩定,在產品化程度上他也還達不到要求,所以它只能叫做潛力組件,是未來有潛力的組件。在選擇這些組件的時候,大家就要更慎重一些。應重點去選擇我們講過的12個核心組件,這些是非常成熟和靠譜的。

主持人:

非常感謝周總的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