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潤畦再創宋畫《聽琴圖》,還原了宋人對簡潔美的定義。

《聽琴圖》

作者:趙佶(1082-1135年),北宋皇帝、徽宗,書畫家。

創作年代:北宋

材質:絹本

規格:橫147.2釐米,縱51.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創作背景: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靖康之難”中被金國俘虜,受盡折磨屈辱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裏處)。

宋徽宗是亡國之君,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藝術才華非常高的天才,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爲“瘦金體”;一生創作447篇詩文,雖然佳句不多,但也有些名句流傳千古。作爲文人,最值得稱道的是宋徽宗的畫,他曾說過“朕萬幾餘暇,別無他好,唯好畫耳”。宋徽宗尊信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他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宋徽宗還親自作《御注道德經》、《御注沖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遊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此《聽琴圖》,就是創作於這個時期。


在畫中,趙佶本人端坐撫琴,其他三人俯耳恭聽。畫家把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的形態,聽者如醉如癡的神情,表現得淋漓自盡。就畫作而言,此畫不愧爲千古名作。


依據原作,潤畦再創《聽琴圖》,還原了宋人對簡潔美的定義。此畫的整體純淨古樸的氣質躍然紙上。線條的纖細與造型的疏瘦,以及人物衣着色彩的純淨度和畫中庭院整體的簡遠背景,人物均實的細線勾勒、色彩渲染,使人物的神態更有3D立體感。在豐富鬆、竹、器具、石頭等色相勾染點上也下足了功夫,除了筆墨技法外,更多的是對實物的描繪,通過細緻觀察,意在筆先,神與物遊。高超的藝術表達,使得再創此畫有了玄祕簡淡的意境表達。

以下爲畫家潤畦再創的《聽琴圖》

通過創作背景的精準分析,在情景中透過每個人物的細膩面部表情,去感受畫面中所傳達出來的多彩的、豐富的樂感。混合着似隨風起舞的松枝,伴着几上薰爐裏的一縷青煙,空亦不空,似餘音嫋嫋,又似將三人在琴聲中對一生閱盡榮華卻落得悲慼收場的共鳴體現,彷彿仍在叩響當今每一個觀者的心絃。意在畫中,音在畫外。這種意境,真正妙不可言。




原作《聽琴圖》,主人公着一身“道士”裝扮微微低頭,在返璞與自然間輕撫琴絃。聽者三人,拱手端坐和雙手抱胸的童子,三人着不同重彩的服飾,各個年代的文人墨客皆有通過對幾人的人物衣着和麪部刻畫細膩的神情,進行過身份的角度深度分析。君臣之間的表演之嫌、藝術知己的撫琴論道等各種創作爭議。是瑕疵還是高明,通過再創作。

在潤畦的《聽琴圖》中,藝術得到了詮釋。宋畫之美簡單、含蓄、謙卑,同時也是深沉的,這就是爲什麼此畫稱爲《聽琴圖》而不是《撫琴圖》,潤畦一直在書畫中深度探索其本質,剖析繪畫的哲學觀念,以道德修養及思想境界去賦予每幅作品的意境,使“聽”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達。

雅聚鬆陰下,揮手弄素琴。

平沙落孤雁,碣石幽蘭吟。

子期久已去,成連無處尋。

能否悅人耳,留於白雲岑。

                       

                          一潤畦

因此再創的《聽琴圖》細節表達中所體現出缺憾的讚美,使得我們在欣賞潤畦的《聽琴圖》時,對文化藝術生命能有更深層次的領悟和感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