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這盛世長安,吾雖九死無悔!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今年暑期檔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心鉅製,宛如電影級的製作水準讓我等吃瓜劇迷體驗了一場長安城24小時反恐行動,而觀劇之時除了感到情節跌宕起伏之外還能引發我們的深思。

更難得的是,劇中不僅是服化道、唐代花燈、長安輿圖、坊門、鳳凰燈架等,許多細微之處都十分考究。尤其是對於長安一百零八坊的場景搭建,以及太上玄元大仙燈,甚至是大燈樓內部水力宮系統等逼真場景特效的製作,都可看出劇組的匠心精神。正因導演組的高度還原與竭力求真方纔使得我們如同身臨其境一般領略到了盛世長安的唐風古韻與風土民情。

再說劇中所述故事發生在唐朝天保(寶)三載上元節,聖人御花萼相輝樓與百姓一同賞燈,只見那仙燈高聳入雲,恢弘壯美。原著所述太上玄元燈樓高逾一百五十丈,廣二十四間,外敷彩縵,內置燈俑,一經點燃,便輪轉不休,光耀數裏。就連締造了這個曠世奇蹟的毛順國師也忍不住感嘆:“我向你保證,再也看不到這麼了不起的大燈樓了!”

除了那子正時將要點燃的大仙燈另長安百姓期待不已之外,那車馬駢闐與人頭攢動的市坊間由魚燈、走馬燈、夾紗燈、車輦燈、龍舟燈、畫舫燈所組成的燈會亦是令人神往已久。

以及那位有着“聲傳九陌”美譽的大唐頂級歌者許鶴子的驚鴻一現,更是讓看客們沉醉其中而流連忘返!

在這歌舞昇平的上元佳節裏,長安城乃至全國各地的官民以及遠道而來的藩國都在慶祝着這大唐盛世的繁榮昌盛。

然而,那普天同慶、萬夷來朝的表象真的就能體現出聖人的大唐盛世嗎?

如果真的是大唐盛世,爲何會有戍邊將領不惜犧牲一個精銳團兩百多名士兵的性命來保住自己的功名?

那是在開元二十三年,突厥來犯,烽燧堡二百二十名駐軍硬生生頂住了突厥大軍九天。等到北庭都護蓋嘉運趕到時,第三十三折衝府第八團那220名士兵只剩下九人。

而蓋嘉運遲遲不肯發兵救援竟是爲了掩蓋曾上報朝廷邊境安寧的謊言,若派兵就會露餡,因此會給自己戴上欺君罔上的殺頭帽。

於是,第八團僅剩的幾個兵分道揚鑣後,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攻苦食淡地活着。

如果真的是大唐盛世,爲何這個誓死也要守住邊疆要塞、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誓言“不退”的第八團所僅存的幾位守疆英雄不僅沒能得到應有的眷顧反而沒有好的下場?

這其中三人回了老家後受到當地壓迫竟被活活打死;丁老三的家鄉遇到災荒,一家人全被餓死,而他自己也死於非命;原爲香藥鋪老闆的聞無忌重操舊業,最後因爲安業坊鋪子拆遷的事情死在封大倫、譚同壽及熊火邦等人的手上;趙小敬爲給兄弟聞無忌報仇,殺了熊火幫三十四人及自己的上司譚同壽,結果被打入死牢;而蕭規和多位戰友一樣沒能擁有長安戶口而回到了原籍,同樣是受盡折辱...

於是,朝野的種種不堪開始一步一步瓦解着蕭規護國安民的赤誠之心。

如果真的是大唐盛世,爲何這個在第八團軍糧耗盡、最苦最難的時候,仍然搖旗吶喊振奮軍心的軍旗手蕭規回到長安時要來謀害聖人的性命?

起因得從烽燧堡一役說起,在蕭規得知第八團兩百多位兄弟的犧牲是因爲蓋嘉運伏兵不出後,他已然對朝廷失去了希望,但那時也只是選擇從商不再爲大唐效力。在經商期間,蕭規遇見落難的軍人都會出手相助,救助的人多了,漸漸地就成立了他的蚍蜉軍團。直至有一天,蕭歸聽到曾在烽燧堡爲自己擋了一刀的聞無忌被熊火幫打死後,以及想起自己曾經歷過自己的家人被縣令欺辱時求救無門的絕望,再加上一位神祕人的添油加醋,他終於忍無可忍,精心謀劃了一場刺殺聖人的計劃。

於是,狼衛、霍勒闕多、伏火雷接二連三地成爲了所有長安人的夢魘。

如果真的是大唐盛世,在長安城面臨危險時,爲何在那成百上千的達官顯赫裏卻只能找到一介死囚前來破案?

這位死囚正是第八團倖存九人之一的張小敬,他也是做過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號稱五尊閻羅的張小敬。在靜安司司丞李必的託付下,他重新肩負起不良帥的職責,在一天之內查出兇手,守護長安百姓安寧。儘管辦完案要重回死牢,但他仍是盡心盡責。隻身潛入狼衛巢穴哪怕拼死一搏也要抓到狼衛首領;深入地下城不惜出賣暗樁也要查清線索;縱然面臨粉身碎骨的險境,也要阻止狼衛三大馬車的伏火雷......

這重重的艱難險阻,從來都沒讓他退縮半分。因他只要能看到長安的市坊街上,那擺攤的小販、耍雜技的藝人、有說有笑的行人以及長安城裏的所有百姓都能夠太平安寧地活着,就算自己死一萬次那也值得了。所以,他總是一往直前,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

就這樣一個把長安百姓看得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的一個人,卻也動了棄城而去的心思,那是因爲在易名爲龍波的蕭規大鬧靜安司後,李必下落不明,新上任的司丞吉溫誣陷趙小敬讓望樓發出捉拿他的訊號,爲了長安城的安寧險些喪命卻還要當替罪羊的趙小敬不想再連累更多的弟兄被殺,決定一走了之,因他已經徹底寒心。就在絕望的處境籠罩在趙小敬以及同他一起辦案的檀棋、伊斯身上時,東宮衛率姚汝能擊鼓傳信的“不退”令張小敬等人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眼看着龍波就要在點燃大仙燈時藉助麒麟臂中的伏火雷炸死聖人,趙小敬方纔甩脫追兵,通過地下通道進入仙燈內部阻止兇患的發生。沒成想遇到了建造燈樓的毛順大師,通過一番對話,趙小敬才知道龍波此行的真正目的。原來聖人爲了滿足自己那對於大唐浮華的追求而不顧城外災民死活的虛榮心,竟花了四百萬錢來建這座大燈樓,要知道那時的一個錢可以買兩個胡餅。所以燈樓造得越高,毛順國師的罪惡感就愈強。

於是,積怨已深的龍波纔想着要用聖人的性命換得大唐將來的繁盛,而我們也才猛然醒悟,原來這個“罪大惡極”的龍波仍舊是那個一心爲國的蕭規。他不願意看到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景,毛順國師也不願意看到,大唐千千萬萬的百姓更不願意看到。所以,戶部小吏祝慈對落難時的聖人說的那句“長安今日之繁華,已是在吸萬民骨髓”就顯得尤爲錐心了!

如果真的是大唐盛世,爲何一個可以花四百萬錢去建一座樓的國家,卻還逼得男子賣妻求存、逼得民女賣身救母?

本是花樣年華的丁瞳兒,十七歲的時候被自幼定親的男人騙來了長安城,然後被賣到了平康坊。其後遇到了一個說是要和她同生共死的男人,結果在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再次被拋棄。自此,那個“選擇看美的東西”的丁瞳兒死了,開始變得冷酷無情、不再相信愛情。

其實,所謂的大唐盛世不在於那“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鼎盛之象 也不是“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裏臣民山呼萬歲的壯觀之景;而是小商小販們的安居樂業,是尋常百姓碗裏的水盆羊肉,是阿枝這種升斗小民的“我有一個夢想”。

阿枝說:“阿枝從前,特別喜歡看長安的早辰。天上先是紅色的,漸漸轉了金色,賣朝食的阿婆,頭髮梳得整整齊齊的,腰桿挺得直直的,手下那麼幾團幾弄,一個夾着甜豆餡的團餅就做好了,貼到碳爐裏,一忽兒就得了。那個餅,又甜又香,吃了叫人心裏都是暖的。我想,等我老了,也要像那樣乾淨麻利地活着,也要像那樣做個小生意,好賺錢養活我阿兄,到時候他也老了,在這條街上做打手,總有打不動的時候,到時候也總得有人管他。”

正因要守住長安的這些煙火氣,守住長安小老百姓樂呵呵的太平日子,所以李必、檀棋、趙小敬才願意豁出性命也要查案到底。然而聖人乾綱獨斷、朝廷奸佞專權、官吏制度崩壞已然漸漸地促使着大唐走向衰退。

於是,身爲大唐最年輕的朝臣且被譽爲神童的李必縱然身邊有着兩位文武雙全的絕頂高手,他卻還是在破案的路上碰得頭破血流。

如果真的是大唐盛世,那麼就不會出現丞相獨攬三司大印的情況;長安城裏也不會有一半的官職都是買的了!而那些有真才實能的人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爲國效力而不被埋沒!

其實一開始,聖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朝堂出了這麼多問題,始終活在“大唐繁榮,盛世長安”的美夢中。直到受龍波劫持,被迫看到了生活在底層人的民生百態,才明白自己的朝綱已經千瘡百孔,江山已經岌岌可危。他深刻地反思了自己,並且用實際行動表示出了自己愛民如子的胸襟,而龍波最終也原諒了他,希望他能夠讓大唐百姓活在真正的太平盛世裏。

如果真的是大唐盛世就好了!那麼瞳兒和阿枝應該都可以過得很幸福;而那位叫做聞染的姑娘或許就可以每天陪着她那心愛的男人看長安城的日出了!

聞染是聞無忌的女兒,也是第八團的“眼睛”,在邊疆禦敵的他們希望藉助聞染的眼睛看着長安變好。她等到了阿爺重回長安,又親眼目睹了阿爺的死去,遺憾的是長安城始終都沒有變好,而她自己也死在了歹人的手裏。

結尾處,望着趙小敬離去的背影,檀棋的那句“長安城的日出真美”讓人讀來感慨萬千。

曾經趙小敬答應過聞染,若她傷心的時候就陪她去長安城的城樓上看日出,可如今她走了,趙小敬的依託沒了,第八團的那雙“眼睛”再也看不到了。如果一切從頭來過,我相信拼死守護烽燧堡的那個第八團始終會堅守當初那個“不退”的初心,如果自己在邊疆殺敵可以免除家人在門口殺敵,如果自己獻出性命能夠換來大唐的盛世長存,縱然重選八百回,他們還是會堅持最初的選擇。

未來已無心展望,只因曾經太過感傷,第八團的長安夢、徐賓心心念唸的造紙術、趙小敬答應聞染的諾言最終是再也不能實現了,他們都告別了長安城,或生離、或死別。往後的往後,長安城上那美麗而又淒涼的日出怕是再也無人有心去賞了,只有那句“九死無悔”會永遠在人間傳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