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前端技術演進:盤點Web前端20年的技術變遷史

本文原文由作者“司徒正美”發佈於公衆號“前端你別鬧”,即時通訊網收錄時有改動,感謝原作者的分享。

1、引言

1990 年,第一個Web瀏覽器的誕生;1991 年,WWW誕生,這標誌着前端技術的開始。

在這將近20年的前端發展史中,我們經歷了從最早的純靜態頁面,到JavaScript跨時代的誕生;從PC端到移動端;從依賴後端到前端可自由打包開發;從早期的網景Navigator瀏覽器到現在各家瀏覽器百花齊放……

我們經歷了前端的洪荒時代、Prototype時代、jQuery時代 、後jQuery時期、三大框架割據時代,這其中均是由國外開發者主導,直到如今的小程序時代,纔是中國開發者獨創的。

這是漫長的技術儲備下的成果,最終促成了良好的技術成長收穫。期間的前端發展之路,崎嶇艱難。

(本文同步發佈於:http://www.52im.net/thread-2719-1-1.html

2、相關文章

小程序技術始於微信?來看看移動端小程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盤點主流移動端跨平臺UI技術:實現原理、技術優劣、橫向對比等

最火移動端跨平臺方案盤點:React Native、weex、Flutter

快速瞭解Electron:新一代基於Web的跨平臺桌面技術

3、洪荒時代(1990~1994年)

在1990~1994年期間,前端界發生的大事有:WWW(World Wide Web)的誕生、瀏覽器的誕生、JavaScript的誕生,沒有專業的前端,頁面全是由後端開發的。

1990年,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NeXT電腦上發明了第一個Web瀏覽器。

▲ 互聯網之父——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

1991年8月6日,Tim在alt.hypertext新聞組貼出了一份關於World Wide Web的簡單摘要,這標誌了Web頁面在Internet上的首次登場。

1990年12月25日,羅伯特·卡里奧在CERN(即位於日內瓦的歐洲原子核研究會)和蒂姆·伯納斯·李一起成功通過Internet實現了HTTP代理與服務器的第一次通訊(有關HTTP的詳細介紹,請見《網絡編程懶人入門(六):深入淺出,全面理解HTTP協議》)。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作爲萬維網(World Wide Web,簡稱WWW或互聯網)的發明者,被尊稱爲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建立的第一個網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網站)是http://info. cern. ch/,它於1991年8月6日上網(即北京時間8月7日)。

最早的Web主要被一幫科學家們用來共享和傳遞信息,全世界的Web服務器也就幾十臺。由於僅是用來傳遞信息,從可視化方式或從傳遞數量上看,僅比電報強一點點。

當時還沒有JavaScript,用的是純靜態的頁面。

1993年,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出現了,人們可以在後端動態生成頁面。

Perl由於跨操作系統和易於修改的特性成爲CGI的主要編寫語言。當然,CGI也支持其他支持標準輸入輸出和環境變量的語言編寫,比如Shell腳本、C/C++語言,只要符合接口標準即可。

但顯然,頁面的內容更新完全由後端生成,這帶來一個明顯的缺憾:每次更新都要整頁刷新,加上早期的網速情況,這個操作是非常慢的。因此針對這情況,人們從多方面着手改進:編寫語言的升級、瀏覽器的升級、HTML的升級。

1994年,網景公司成立,發佈了第一款商業瀏覽器Navigator。自從這款瀏覽器面世後,微軟推出IE瀏覽器。雖說有競爭纔有發展,但這也埋下了JavaScript分裂的種子。

▲ 1994 年,網景瀏覽器的截圖

同年,PHP誕生。PHP能將動態的內容嵌入到HTML中,提升了編寫頁面的效率與可讀性,其性能也比一般的CGI高。PHP的界定符、循環語句等的發明,深刻影響了後來的ASP、JSP,乃致後來的JavaScript前端模板引擎。

1994年10月,W3C小組也成立了,他們負責HTML的發展路徑,其宗旨是通過促進通用協議的發展。

待這一切就緒後, JavaScript於1995年誕生了。

傳聞,網景工程師布蘭登·艾克(Brendan Eich)只花了10天時間設計出 JavaScript 語言,近乎上帝七日創造世界那麼高效。但也因爲工期太短的緣故,導致許多瑕疵,因此一直被正統程序員所嫌棄,直到Ajax的出世,才讓人們找到理由忍受它的畸形。早期的瀏覽器都配有一個選項,用來禁止JavaScript語言運行。

蘭登·艾克(Brendan Eich):

艾奇不僅是Mozilla的聯合創始人,還是JavaScript技術的創始人。自1998年起,他開始深度參與Mozilla各方面的發展工作,包括Firefox瀏覽器和Thunderbird的研發。2005年,艾奇被任命爲Mozilla公司的首席技術官。

JavaScript主要語言特徵:

1)借鑑C語言的基本語法;

2)借鑑Java語言的數據類型和內存管理;

3)借鑑Scheme語言,將函數提升到"第一等公民"(first-class citizen)的地位;

4)借鑑Self語言,使用基於原型(Prototype)的繼承機制。

時下,靜態語言大行其道,類與接口被證明是構建大工程的最佳實踐,人們想不出沒有類的語言如何編寫業務。因此當時的微軟也打造了另一門運行於瀏覽器的語言——VBScript。

如果繼續細探JavaScript的能力,你會發現它早期真的非常空洞,一門沒有靈魂的語言,沒有包管理機制,也沒有像Java與C++那樣的打輔助用的SDK,內置的方法也屈指可數。比如說數組方法,早期只有push、pop、shift、unshift、splice、slice、sort、reverse、concat、join等操作。動態調用方面,Function的apply、call操作還沒有出現! 

早年的偷懶,導致後來不得不補課:到了2019年,數組上的原型方法,是原來3倍。

除了方法缺乏,還有性能問題,大家討論用eval還是Function,用哪種循環方式,用parseInit還是~~,就是爲了那一點點的性能提升。例如jsperf.com,就是一個專門研究JavaScript性能的網站。

因此JavaScript誕生後,其兩大任務就是完善語言特性與提高性能。這兩座大山分別由著名的prototype.js與jQuery來搬掉。

在搬掉之前,前端界還有一個曲折實踐——第一次瀏覽器戰爭,並由其發展而來UA嗅深技術。

4、瀏覽器戰爭(1994~2005年)

瀏覽器戰爭一共打了三場,IE瀏覽器vs網景瀏覽器、IE瀏覽vs火狐瀏覽器、IE瀏覽器vs谷歌瀏覽器。

第一場瀏覽器之戰打得尤其激烈。

微軟的IE瀏覽器發佈於1994年,但此時的網景已經佔領絕對優勢。微軟在落後的情況,反編譯Netscape的源碼,推出IE與JScript。但是由於Bug非常多,大家不願意爲IE開發網站,因此發掘出UA,專門過濾掉IE瀏覽器。

UA即Navigator.userAgent ,是用一個字符串來記錄用戶當前運行在什麼操作系統與瀏覽器中。

當時IE3的UA是這樣的:

Mozilla/2.0 (compatible; MSIE 3.02; Windows 95)

程序判斷UA信息,假如發現當前運行的環境是IE瀏覽器的話,就提示用戶用網景瀏覽器打開。因此微軟不得不讓自己的UA儘量僞裝成網景的UA,欺騙用於檢測UA的腳本,達到IE瀏覽器可以跑這些網站的目的。

最終,第一次瀏覽器之戰以微軟勝利,Netscape被美國在線收購,而落下帷幕。

第一次瀏覽器戰爭年代非常久遠了,但其結局告訴我們,其實技術強弱並不重要。那時技術保護並沒有這麼重視,否則微軟的行爲可能會被告(谷歌的openSDK僅抄襲幾十行代碼,被Oracle公司訴訟賠88億)。

第一次瀏覽器戰爭帶來了一個問題:儘管當時有ECMA-262(JavaScript規範文檔)與W3C(HTML與CSS的規範文檔),微軟卻沒有照規範來實現JavaScript、HTML與CSS,導致前端兼容問題的誕生。所以CSS Hack、瀏覽器判定、特性偵測,這些技術就應運而生。

這個時代最著名的人物是Dean Edwrad,他是最早的近乎完美解決事件綁定的兼容性大神,其addEvent()內置於jQuery最早的版本中。jQuery的作者John Resig看到其超強的技藝,最後放棄推出大而全的框架,專攻選擇器引擎。

John Resig:

John Resig是jQuery的創始人和技術領袖,目前在Mozilla擔任JavaScript工具開發工程師。著有《Pro JavaScript Techniques》(即《精通JavaScript》)等經典JavaScript書籍。

Dean Edwrad的IE7.js、IE8.js是早期處理瀏覽器兼容的良藥,可以說是一切Polyfill的起源。他寫了大量的Hack, 比如在IE如何測量元素的寬高,許多操作DOM的兼容。

這時期太早,中國基本沒有參與這次瀏覽器戰爭。

5、Prototype時期(2005~2009年)

Prototype是Sam Stephenson寫的一個非常優雅的JavaScript基礎類庫。他是Ruby的大牛,因此Prototype的許多方法名都是來自Ruby界。

Sam Stephenson最大的貢獻是發掘了Prototype與創造了Function.prototype.bind,在數組上也寫了一大堆方法,其中許多被標準化了。

同期的MooTools也是Prototype掛方法,當時,大家還在前端論壇爲這個爭吵。還有前端工程師喜歡在當時很出名的前端聚集地——藍色理想(現淪爲設計師網站)上,討論如何扒腳本、分享彈層、日曆等小組件的技術,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Prototype當時還解決兩大問題:動畫特效與Ajax請求。動畫特效是由Scriptaculous提供,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各種緩動函數,各種特效的命名與大致的運行形態,都是由Scriptaculous確定下來的。

在早期,谷歌就開始使用iframe實現頁面刷新。

2005 年2月,傑西·詹姆士·賈瑞特(Jesse James Garrett)發表了一篇名爲《Ajax:一種Web應用程序開發的新方法》的文章後,Ajax被挖掘出,大家纔開始重視起這技術的應用。

傑西·詹姆士·賈瑞特(Jesse James Garrett):

傑西·詹姆士·賈瑞特是一名用戶體驗設計領域的設計師、網頁體驗設計公司Adaptive Path的創辦人,是AJAX技術術語的命名者。

例如IE下的ActiveXObject("Microsoft.XMLHTTP"),這是IE創建Ajax引擎的。假如當時有工程師開發出一個核心庫,如果不包含Ajax的封裝,便不好意思發佈出來。

▲ 一些Ajax書藉

當時前端開發模式是選擇一個核心庫,找一些組件,或者扒別人的腳本進行開發。

Prototype的源碼挺好理解的,代碼量也少,只有5000多行,裏面的每個方法也很易扒出來,因此一些大公司總有高手能創造自己的Prototype。

但前端開發還是離不開後端,因爲前端沒有模塊機制,當時我們需要用PHP進行打包。

打包是雅虎34條軍規之一,可以減少請求數。打包的同時也可以進行混淆,防止代碼小偷來窺探。

N年前,前端面試必問的題目:

▲ 模塊化的雛型, 在註釋中標註它的依賴

這個時期,還沒有前後端分離,可國內一些帶着深厚後端背景的高手已經入場。

6、jQuery 時期(2009~2012年)

2006年,jQuery發佈,它當時的競爭對手很多:Dojo、Prototype、ExtJS、MooTools。

所以那時jQuery的宣傳口號僅能說是它的性能上升了100%、200%、300%。直到2009年,Sizzle選擇器引擎研發成功,jQuery才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當時前端界首要面對的是瀏覽器兼容性問題,jQuery在處理DOM兼容上真是知微見著, 發掘出大量的DOM/BOM兼容方案(例如Dean Edwrad的addEvent(), IE的px轉換方案,domReady的doScroll方案,globalEval的兼容方案等)

jQuery也打破了前端開發者的編程思維,之前是按照後端的開發思路來的:做一個業務就先封裝一個類,有了這個類後,再想辦法傳入一個DOM,然後再通過類方法操作DOM。而jQuery是DOM爲中心,開發者可以選一個或多個DOM,變成jQuery對象,然後進行鏈式操作。當時爲了改變用戶的思維,國內的高手寫了不少文章來引導大家。

其次,開發者們已開始注重前後端分離,並要求不能污染Object原型對象,不能污染window全局變量。這樣,jQuery只佔用兩個全局變量。

再次,jQuery非常輕量級,採用Dean Edwards編寫的Packer壓縮後, 大小不到30KB。並且裏面實現得非常精妙,以令人瞠目的手段解決各種兼容痼疾。

爲了學習這些技巧,高手們翻了一遍遍jQuery的源碼,所以網上有大量關於其源碼詳解的書藉。甚至前端工程師在面試時也會被考到jQuery的源碼實現,這樣,jQuery在國內更加流行。

jQuery的流行間接帶來以下的發展:

1)促使人們對CSS1~CSS3選擇器的學習;

2)促進了瀏覽器原生選擇器引擎document.querySelectorAll、Element.matches的誕生;

3)提高人們對domReady(DOMContentLoaded事件)的認識;

4)促進了Promise與requestAnimateFrame 的誕生;

5)最重要的是降低前端門檻,讓更多人進入這行業,前端工程師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這樣的話,不斷涌現出優秀的工程師,他們創造了大量jQuery插件與UI庫。爲後jQuery時代,人們研發前端模塊加載、統一異步機制、 打造大型MVC框架, 甚至伸向後端,接管打包腳本而發明Node.js,來騰出大量時間。

這個時期涌現了大量jQuery-like的庫,其中最著名的是Zepto.js。Zepto的出現也標誌着我們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那時配套出的著名庫還有iScroll、fastclick、Lazy Load、Modernizr、fullPage。

jQuery的鏈式操作風靡一時,也帶來許多問題,當Ajax出現依賴時,就不可避免就出現回調地獄。因此針對這方面的討論,誕生Deffered與Promise。有關回調地獄的討論,在後來講Node.js異步處理時,將會再一次熱烈地討論。因此太陽下沒有新事,我們總是遇到相似的問題。

jQuery如此多的選擇器也法維護,隨着越來越多人涌現這行業,頁面的交互也越來越複雜,從Web Page向Web App進化,新的趨勢帶來新的開發方式。

7、後jQuery時期(2012~2016年)

這時期以RequireJS的誕生爲起點,以RN的出現結束。同時解決了前端的模塊定義問題,模塊打包問題(通過Node.js),JavaScript不依靠其他語言創造了一套自己的工具鏈。

jQuery的出現讓前端工程師開發更加輕鬆,假如工程師想實現一個功能,現搜索出一個jQuery插件來實現。那時候大家在前端網站就整天介紹jQuery插件,很少討論一些底層的實現。

前端工程師通常編寫一個頁面,會引入十多個乃至幾十個jQuery插件,頁面上塞滿了Script標籤。衆所周知,瀏覽器是單線程,Script的加載,會影響到頁面的解析與呈現,導致著名的白屏問題(當時前端用力過猛,body中的所有東西都是動態生成的)。

jQuery另一個問題是全局污染,由於插件的質量問題,或者開發的素質問題,這已經是IIEF模塊或命名空間等傳統手段無法解決了。

於是一些優秀的前端工程師們決定向後端取經,引入模塊機制。早期,這種模塊機制在Dojo、EXT這些框架中都是內置的,但是顯然說服不了另一個框架的用戶用對方的模塊機制,於是有人立志要統一這種模塊定義方式,成立了CommonJS。

但不料,CommonJS內部也有派系,誰也說不服對方。終於有一個人忍不住自己獨立開發出RequireJS,其模塊規範即爲AMD。AMD最大的優勢是它支持各種插件,且簡單明瞭,並且提供shim機制加載以非AMD規範編寫的JavaScript代碼。

但在CommonJS誕生很久一段時間後,在後端的Node.js出現時纔有用武之地。而國內,則流行另一種規範風格,背靠阿里的大旗,有人推出了SeaJS,號稱其規範爲CMD。其實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產生許多模塊加載器,但最後還是被淘汰了,規範一個就夠了,不宜過多。

但是前端工程師的創造力就是這麼驚人,從無到有,再到氾濫成災,一年足矣。這可能與前端代碼是開源的原因。最後有人統一了前兩種規範(AMD、Node.js模塊),同時還支持老式的“全局”變量規範。

自此,JavaScript開發模式煥然一身了,大家只要在代碼外面包一層就可以全世界通用,不用擔心全局污染的問題。

其次,jQuery開發者需要解決大段HTML的生成問題,之前jQuery有$.html, $.append, $before等方法,可以將一大段符合HTML結構的字符串轉換成DOM再插入到頁面上。

但現在我們想分離出來,讓HTML獨立到不同的文件中,然後插數據,這就是前端模板。前端模板的情況與模板規範一樣,從沒有到多如芝麻的境地。這時篩選一個好用且性能高的模板是一件讓前端工程師頭疼的問題,那時網上有許多評測文章來介紹它們。

前端模板技術可以用一個公式來描述:

HTML = template(vars)

有了前端模板後,又誕生了前端路由,基於它們,人們發明一個新詞彙SPA。作爲這個時代的尾聲,來自Ruby界的高手Ryan Dahl發明了Node.js。前端工程師們歡呼:可以不用傳統的後端就能自己寫一個網站了!

▲ Node 之父 Ryan Dahl

Node.js的發展就不詳述上,很快它就冒出海量模塊、路由、狀態管理、數據庫、MVC框架都有了。這時,前端就缺自己的MVC框架了。Node.js轉眼就十歲生日了。

著名的MEAN架構,是JavaScript全棧開發的先鋒。當時涌現了大量的MVC與MVVM框架。最先火起來的是Backbone.js,使用純正的MVC模型, Backbone.js是jQuery最後的支持者,它強依賴於jQuery。

Backbone.js的作者還搞了另一套編譯語言CoffeeScript, 裏面的箭頭函數、類機制、 解構賦值等語法糖都深深影響了後來的ES6。

接着下來是谷歌的Angular,微軟的Knockout.js,蘋果的Ember.js這三個MVVM框架,MVVM就是比MVC多一個數據綁定功能,但這數據綁定功能是非常難實現。Knockout是使用函數代替屬性的技巧實現,它的設計影響到後來的Mobx;Ember.js是基於Object.defineProperty;Angular是將函數體轉譯成setter()、getter()函數。

大公司的介入,對個人開發者影響是很大,畢竟大家都愛迷信大公司,因此局面一下子就穩定下來。大公司還帶來了全新的開發模式,早期都是找一個核心庫,再搜刮一大堆插件,然後自己寫業務代碼,最後後端打包。

大公司將後端開發經驗挪用過來,用Node.js開發了一套CLI,裏面包含了腳手架生成, 打包腳本、語法風格檢測、環境變量插入,代碼複雜度檢測,代碼提交時自動跑單元測試, 圖片與JS壓縮等功能。ESLint、JSLint、JSHint、CSS Lint、 htmllint等就是那時期出現的。

但CLI的出現導致了前端的分裂,以前大家都使用jQuery,但自CLI幫你建好項目的那一刻起,就將你劃歸某一子陣營,你是Angular?Ember.js?還是jQuery?對了,jQuery沒有大公司支撐的陣營被快速邊緣化。

對於個人開發者,他們是沒有能力開發這麼功能完備的CLI,於是出現了Code Climate、Travis CI、CircleCI這樣的平臺。它們的出現標誌着jQuery小作坊時代的終結了。

▲ CircleCI官網

前端開發者也出現分化:有些人轉向後端,出現了CNode的門戶網站。另外一些人開始搞工程化。一時間出現上百種構建工具,出名的有Grunt、Gulp、FIS3、webpack、 Rollup、npm-script。 

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構建工具均會經歷時代的考驗,如大浪淘沙般,最後存活得僅爲寥寥。

因此在這場工程化的盛宴中,註定把許多低層次的jQueryer淘汰掉。jQueryer在空閒之餘培育出的前端模板、前端路由、MVC框架、模塊加載器、Node.js構建工具,卻不料最終成爲它自己的挖墓人。

jQuery的時代一去不返了,再沒有人關心拖了N年的Bootstrap 4終於發佈了,沒有人知道jQuery3.5的瘦身計劃,也沒有人問jQuery的源碼,漸漸地,大家不關注jQuery的工具鏈了。

8、三大框架割據時代(2016~至今)

React是突然爆發的,雖然它是與Angular是同時期發佈,但因爲JSX怪異的語法讓人們遠離它。此時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的中期,大公司都有自己的App,或者基於原生,或者基於Hybird(詳見:《盤點主流移動端跨平臺UI技術:實現原理、技術優劣、橫向對比等》、《最火移動端跨平臺方案盤點:React Native、weex、Flutter》)。

Hybird是用WebView加載一個網站或一個SPA。

由於原生成本太貴,需要招兩套班子,一套安卓的,一套iOS的;而Hybird則一直存在性能問題。於是在2017年,Facebook推出了React Native(RN)。

RN的性能不比原生差多少,比Hybird能好些, 其次使用JSX開發界面比原生的快;RN 只需要低成本的前端開發人員就能上手了。中國國內經過瀑布流(圖片導購)、團購、P2P、區塊鏈等全新商業模式的開發浪潮後,前端人員數量大增。現在,他們只要稍微培訓就可以轉型爲App開發。

在開發RN的過程中,人們開始瞭解React一系列的優勝之處。比如JSX背後的虛擬DOM技術,雖然事實證明虛擬DOM不會帶來性能的巨大優勢,但保證了你怎麼寫其性能不會太差。

React爲了引入JSX,必須需要引入編譯,這又間接促成Babel與webpack的壯大。尤其是Babel, 讓我們在很舊的瀏覽器中使用非常新的語法,甚至一些還沒有定案的語法。React從14升級到React 15,強制使用class語法,讓這個推了好久的語法糖終於大規模落地。

之前如果JavaScript想使用類,只能自己模擬類,由於沒有官方的實現,只能任由各優秀工程師發揮。而普通人想用好類,需要了解很複雜的Prototype機制。 

現在只用幾個新關鍵字就可以得到這一切。

如果對比Python 2與Python 3間的升級,JavaScript實在太辛運了!針對CSS邏輯功能過弱的問題,我們也有了新的解決方案:Less、Sass、PostCSS與CSS Modules!

谷歌在發佈Angular的同時,也發佈了一個叫Polymer的框架,那時它想推廣一種叫Web Components的瀏覽器自定義組件技術。這其實是微軟在IE5就玩剩的HTC技術的升級版。雖然它沒有火起來,但它將Script、Style、Template三種內容混在一個文件的設計,啓發一個留美華人,再結合當時的Backbone.js、Angular等設計,Vue.js橫空出世。目前,這是國人最成功的前端框架了。

尤雨溪:

尤雨溪是Vue.js框架的作者,HTML5版Clear的打造人。尤雨溪畢業於上海復旦附中,在美國完成大學學業,本科畢業於Colgate University,後在Parsons設計學院獲得Design & Technology藝術碩士學位,現任職於紐約Google Creative Lab。

除此之外,國人也弄了好幾套迷你React框架與迷你Vue框架。這有點像jQuery時代,大家瘋狂做迷你jQuery框架一樣。

總的來說,最有創造力的是React團隊,做出狀態管理器、CSS-in-JS、Flow靜態類型檢查、devTool、Fetch、前後端同構、Fiber、suspend、併發渲染等名詞層出不窮。其中,狀態管理器擁有上百套, CSS-in-JS也擁有上百套,Flow則讓前端嚐鮮到接口編程的好處,間接推動TypeScript發展。這三大框架無法比拼個一二出來:Vue.js有國人的擁躉,React與Angular有大公司光環。

三大框架的纏鬥從PC領域擴展到移動端:React有RN, Vue.js有Weex,Angular有ionic。想當年我們爲了兼容瀏覽器,攢了一大堆瀏覽器偵探的Hack,全部貶值爲垃圾了。

在這時期,一種全新的後端渲染崛起,稱之爲前後同構,既擁有早期SEO的功效,又能複用大量的業務邏輯。隨着國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獲客成本提高,各種有效的商業模式都進入紅海,但只有頭部用戶能賺到錢,馬太效應越來越嚴重,純粹的技術解決方案已經無法滿足商業訴求了。

9、小程序時代(2017~至今)

小程序時代與三大框架的時代幾乎重合,但是出自不同一批人,決戰的平臺也不一樣。

一直以來前端技術都是由國外開發者主導的,即便是Vue.js也是由美國的華人創造的。但是國內外的技術更新是存在代差,國內通常延期兩三年,這個時間差可以讓一些模仿者得以生存(如SeaJS、FIS、avalon)。但隨着封閉的時間越來越長,國內肯定也會誕生自己的專有物種。小程序就是其中之一。

小程序的出現有着明顯的商業訴求,因爲馬太效應,一些超大流量的App誕生了。這些大流量App集成了許多功能,但顯然公司再多員工,也無法所有功能全是自己弄,於是產生小程序這種“外包”的手段。

小程序是國內前端技術的一次厚積薄發:底層運行的迷你React的虛擬DOM, 內置組件是使用Web Component,API來源於Hybird的橋方法,打包使用webpack,調試臺是Chrome console的簡化版, WXML、WXSS的語法高亮也應該是webpack或VS Code的插件, 模塊機制是Node.js的CommonJS……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微信開發者工具,以後開發者工具成了各種小程序/快應用的標配。

但微信小程序一開始的複用能力非常弱,沒有類繼承,不能使用npm, 不支持Less、Sass, 因此基於它的轉譯框架就應運而生。第一代轉譯框架是wept、WePY、mpvue,它們無一例外是Vue風格的。因爲WXML的模板指令與Vue非常相似,只是改一下就能兼容。當時也出現了一個MINA的框架,聽說是微信團隊開發的,可以單獨架起Node.js後端,讓小程序運於瀏覽器中,方便做單元測試。

第一代轉譯框架主要是基於Template標籤實現組件機制,自定義組件機制是以後的事了。這就造成了利用第一代轉譯框架編寫的小程序項目很難升級。那時候是個人開發者的天堂,這些框架都是某一大牛獨力開發的。

第二代轉譯框架是大公司主導的,因爲需要兼容的小程序越來越多,百度、支付寶、字節跳動、小米、華爲等公司都推出自己的小程序和快應用。個人開發者很難憑個人力量去開發轉譯框架,這時候各大團隊紛紛推出自己的輪子:如京東的Taro、滴滴的Chameleon、網易的Megalo、去哪兒網的nanachi、百度的Okam等。

在這個時期,Angular顯然落伍了,一是Angular升級太快,國內的高手還沒有消化好,新一版的Angular又發佈了。二是國內缺乏迷你Angular的輪子,導致龐大的Angular無法塞進小程序中。

國外谷歌發佈了Flutter跨平臺轉譯框架,但是它的編寫語言是Dart,它也無法跨界到小程序中。

未來不僅國內一線巨頭爭奪小程序,二三線的巨頭也可能會加入小程序的混戰中,例如有人稱360也在打造自己的小程序平臺。小程序這種新的流量變現模式深刻地影響了國內的互聯網布局。

10、結束語

當初JavaScript被誤解爲最糟糕的語言,時至今日它是最流行的語言:GitHub 60%的開源項目都是與JavaScript有關。

以前,從事這行業的人被稱爲頁面仔,現在他們的起薪有的比PHP、JAVA、C++等後端還高。甚至有人說,“任何可以使用JavaScript來編寫的應用,最終會由JavaScript編寫。”

我們前端開發者觸及的領域不僅僅是瀏覽器,還可以做後端,做桌面端,做手機端,做小程序端,前端開發者的性價比越來越高,越來越重要。可謂是時代造英雄。

筆者有幸成爲前端開發者大隊伍中的一員,也堅信我們前端開發者以後的路會越來越寬,越來越好走。

附錄:有關Web即時通訊技術的文章

Web即時通訊新手入門貼:

新手入門貼:詳解Web端即時通訊技術的原理

Web端即時通訊技術盤點請參見:

Web端即時通訊技術盤點:短輪詢、Comet、Websocket、SSE

關於Ajax短輪詢:

找這方面的資料沒什麼意義,除非忽悠客戶,否則請考慮其它3種方案即可。

有關Comet技術的詳細介紹請參見:

Comet技術詳解:基於HTTP長連接的Web端實時通信技術

WEB端即時通訊:HTTP長連接、長輪詢(long polling)詳解

WEB端即時通訊:不用WebSocket也一樣能搞定消息的即時性

開源Comet服務器iComet:支持百萬併發的Web端即時通訊方案

更多WebSocket的詳細介紹請參見:

新手快速入門:WebSocket簡明教程

WebSocket詳解(一):初步認識WebSocket技術

WebSocket詳解(二):技術原理、代碼演示和應用案例

WebSocket詳解(三):深入WebSocket通信協議細節

WebSocket詳解(四):刨根問底HTTP與WebSocket的關係(上篇)

WebSocket詳解(五):刨根問底HTTP與WebSocket的關係(下篇)

WebSocket詳解(六):刨根問底WebSocket與Socket的關係

理論聯繫實際:從零理解WebSocket的通信原理、協議格式、安全性

Socket.IO介紹:支持WebSocket、用於WEB端的即時通訊的框架

socket.io和websocket 之間是什麼關係?有什麼區別?

有關SSE的詳細介紹文章請參見:

SSE技術詳解:一種全新的HTML5服務器推送事件技術

更多WEB即時通訊文章請見:

http://www.52im.net/forum.php?mod=collection&action=view&ctid=15

(本文同步發佈於:http://www.52im.net/thread-2719-1-1.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