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樂觀的孩子》(二)

ABC理論

認知心理學中,有一個ABC理論。 A是Adversive Event指壞事,C是concequnces後果,影響。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壞事並不總是帶來壞後果。有人遭受點兒打擊,就會一蹶不振;有的人則越挫越勇,直到鹹魚翻身。

心理學家發現,這其中的不同,常常是當事人的信念導致的。ABC中的B就是信念。

ABC理論就是指,一個挫折事件帶給人的後果,常常是因爲他所具有的信念系統所導致的。

信念系統,大概可以分爲悲觀和樂觀兩種。

具有樂觀信念的人,對於好事的發生,多歸因於自己的特質,認爲好事的發生是必然的,長期性的。而壞事的發生則是環境的原因,是暫時的,偶然的。無論好事還是壞事,自己都是最自己和環境有掌控能力的。

具有悲觀信念的人則相反,認爲壞事的發生是自己導致的,是必然的,不可改變的。而好事的發生則是偶然的運氣,是暫時的,不可靠的。自己是無法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

按照ABC理論,悲觀的人可以通過學習一些技巧,幫助建立新的信念系統,來改變自己的悲觀傾向。


方法

人經常不由自主地評價各種事物,也接收來自其他人的評價。

當負面評價來自於他人的時候,人會通常會質疑,評估,然後找出一些理由,來反駁對方。

但當負面評價來自於自己的時候,人自己則會好不猶豫的接受。

然而事實上,一件事情發生在人生上,原因可能有很多,有主觀也有客觀因素。比如,籃球比賽失敗了,可能是自己技不如人,有可能是裁判誤判,有可能是自己練習的不夠,有可能是對方超常發揮。樂觀的人傾向於爲自己開頭,悲觀的人傾向於自動背鍋。傾向性體現在事情發生後自己的內在對話,也就是自己的內心念頭。

爲了幫助孩子們更加有效的避免負面評價,塞利格曼的課程主要是教會孩子學會抓住自己的念頭,認識到自己的第一個念頭的負面性,然後在運用理性仔細分析事情的其他可能性。如果孩子能做到這一點,他就不會過於自責與悲觀,而是能看到事情的其他可能,從而降低悲觀程度,減少因此而抑鬱的可能。

注意,這裏一定要幫助孩子學會,從現實出發,去反駁自己的消極看法。不能僅僅以正面思維對抗負面思維。因爲沒有事實作爲基礎的思維,其實沒有說服力,很難讓孩子相信和接受。相反,如果孩子決定接受這樣的思維,那麼盲目的樂觀同樣有害。

具體的方法在書中,這裏不多講。

這套方法,不僅孩子要學,大人也應該學學。

原因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是樂觀還是悲觀,源自於四方面:1.基因;2.父母的悲觀;3.來自於父母、老師或教練那裏得來的悲觀性的批評;4.無助的經驗。

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以樂觀的基因,那麼至少應該掌握一些技巧來應對自己的悲觀行爲,減少對孩子的被慣性批評,從小給孩子多一些可以掌控的事情,讓他擁有“習得性樂觀”。

···
2019-08-20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