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鼓浪嶼文化印象

【 折桂令•鼓浪嶼文化印象】
士兒


寫殘紅葉入霞煙①,西風漸系飛霜。
無跡東風,不解朔風狂。
攬英才②、清眸皓齒,堪駐顏光。
天地俯仰②,樂掛扶桑。
疏星隱約,曉來風色好③,拭月明黃。

鷺隱白丁,抹地圖④、佳處清風音送香。
悅鴻儒辯,比金經、浸絲竹倚長廊。
錦帆飽去⑤,山海雲長。
夜未央長庚啓,詩書宇宙文章⑥。


一直以來對於鼓浪嶼的印象是,這是一個恥辱的存在,也是國弱被瓜分的縮寫。尤其看到宣傳標語居然堂而皇之將我們的鼓浪嶼稱爲“女王皇冠上的寶石”,心裏像吞了蒼蠅一樣難受。

可是,真正地走進鼓浪嶼,瞭解每座房子的歷史,並瞭解發生在其中的故事後,卻有了不一樣的視野和感受。印象最深的便是,傳教士的到來,確實爲古老的文化注入了一絲新鮮的空氣。

本土女作家詹朝霞便在《鼓浪嶼故人與往事》一書中詳細記錄了爲廈門乃至近現代中國培養出卓越人才的傳教士的故事。雖情況特殊,但是不少西洋人確實帶來了西方的先進文化,並在當地開花結果。比如學貫中西的文學家林語堂、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等均受益於當時鼓浪嶼的文化氛圍。

雖然林語堂對培養他的尋源書院有頗多的微詞,說教會學校不重視中文,不讓看課外書,不讓看孟姜女哭長城這樣有趣的民間戲劇,連辛亥革命如此大的事件也全然不知,他甚至認爲“中學教育是白費光陰”。

最起碼“若沒有尋源中學的免費膳宿和學費,林語堂恐怕連抱怨的機會都沒有,更不用說用英語向全世界介紹《吾國吾民》”。正如詹朝霞所總結的:


“誠然, 在平和鄉下,林語堂也許可以像魯迅筆下的閏土,逢年過節,跟夥伴們看上一兩回‘社戲’,知道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娘娘和許仙的故事,受點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如此,中國頂多多了一個‘閏土’,而少了一位‘兩腳跨東西文明,一心做宇宙文章’的世界級文學大師吧。……無論林語堂喜不喜歡,鼓浪嶼都是林語堂‘宇宙文章’的起始點。”


努力學習西方先進文化而不惜“寫殘紅葉入霞煙”,才知道閉關鎖國,無異於在世界留下的是“無跡東風”,哪怕你對本國文化有再多的眷戀和溫暖。而這種“無跡”東風下長大的人,總會害怕“西風漸系飛霜”,怎麼可能瞭解並對付世界風雲變化帶來的“朔風狂”般的衝擊?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

不管來自哪個國家,對於紮根鼓浪嶼,造福當地人,甚至不惜海外籌款辦教育和醫療場所的外國友人來說,因爲遠隔故里,不一定能夠實現孟子三樂中的第一樂,可是明顯能實現"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兩種精神上的快樂。

因爲有”天地俯仰”的正氣和“攬英才”的激情,這些文化的傳播者即便遭遇過日本侵掠者的虐待,回首一生,一定收穫了"樂掛扶桑"的欣慰。

當然,鼓浪嶼的那種對先進文化的追求和接納精神代代相傳,因爲有了前人的拼搏奮鬥,即便“疏星隱約”卻能預見到第二天早上“曉來風色好”,晚上則“拭月明黃”的傳承。

在輪渡口看到了鼓浪嶼照片的今昔對比,不禁感嘆時間的變遷,卻因爲了解了鼓浪嶼新主人的故事,也爲後繼者所抒寫的新鼓浪嶼篇章而感動。

這當中除了一直傳承下來的“悅鴻儒辯,比金經”的文化盛會,和“浸絲竹倚長廊"的音樂飛揚故事,更有"鷺隱白丁,抹地圖"的動人故事。

按《鼓浪嶼詞典》作者高漁所記載的,有位名震天下的大畫家正在爲八卦樓附近的一株大榕樹畫像時,有位老人湊過來問:

“您畫的是這棵古樹?”

在得到名家的肯定後,老人卻一口氣說了如雷震耳的話:

您跟古樹不是朋友。每片葉子、每條氣根都有呼吸脈搏,都會說話,怎麼您全沒聽見呢?您畫得輕快,卻沒畫出他的歷史,他鮮活的生命。這些缺少重量的線和點浮在畫布之外,一臉聰明相,太少厚度,而且放到什麼樹上都可以。恕我直言,未免輕率吧。我要是古樹,看了這畫會生氣的!”

畫家知道碰到“掃地僧”級的大師了,爲之動容:“您老是……”

“無名老朽,姓名都快忘記了。”

……

這位老人便是教過70年畫畫的葉永年,他一輩子畫鼓浪嶼,一直都在畫鼓浪嶼……

這樣的故事還很多很多,有早年就聲名遠播的詩人,堅決要求把她的住所從地圖上抹去;有專欄作家聽到有人要爲他立碑一笑而過;有即興演出水平一流的琴師卻在教堂當了一輩子的伴奏……

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就曾寫道: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種情境,都是由我們關於世界、關於我們自身的典型模型來解釋的。我們通過感官獲得的信息是經由這些模型得以篩選和解釋的,信息對於我們、對於我們所關心的事物的意義是經由這些模型評估的,行動計劃的構思和執行也是經由這些模型進行的。”

也正如戴維·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在《社會動物》(The Social Animal) 一書中所評論的:

“這些模型是內心世界的地圖,決定了我們如何觀察世界、爲事物賦予什麼樣的情感價值、我們需要什麼、如何反應,以及我們能夠以怎樣的精確度預測接下來要發生的事。”

衷心希望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錦帆飽去”,去領略“山海雲長”的世界,並能夠自由地在這個世界上“詩書宇宙文章”,爲改變世界做出應有的一份貢獻!

箋    注

寫殘紅葉入霞煙:源自鄭虔三絕。《太平廣記》卷二百八〈書三·鄭廣文〉“鄭虔任廣文博士。學書而病無紙,知慈恩寺有柿葉數間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紅葉學書,歲久殆遍。後自寫所制詩並畫,同爲一卷封進。玄宗御筆書其尾曰“鄭虔三絕”。因虔 詩、書、畫皆精妙,後世因以讚譽人善畫山水或詩、書、畫三者皆精妙。此處借指努力去鼓浪嶼學習中西文化的學生。

攬英才、天地俯仰:源自孟子的“三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

③曉來風色好:源自盧照鄰《至陳倉曉晴望京邑》"拂曙驅飛傳,初晴帶曉涼。霧斂長安樹,雲歸仙帝鄉。澗流漂素沫,巖景靄朱光。今朝好風色,延瞰極天莊"。

④抹地圖:既可指寧願當成隱者在地圖上抹去住址的人,也可指塗抹“宇宙地圖”在世界歷史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人。

⑤錦帆飽去: 蘇軾《次韻沈長官三首其三》“風來震澤帆初飽,雨入松江水漸肥。”此處借指出“海”向它國取經,能獲得周圍人的支持和鼓勵。

⑥詩書宇宙文章:源自林語堂先生給自己的評價“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備    注

1、此詩詞押中華新韻,畢竟新時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詞彙。按白無咎的《折桂令·敝裘塵土壓徵鞍》格式填詞,並已通過“詩詞吾愛網”的在線檢測。

2、圖攝自福建廈門鼓浪嶼。

3、以上的解讀是在寫詩時的所思所想。一是爲了讓更多的人能看懂並喜歡上中華古典詩詞;二是爲了哪一天自己再失憶時能夠看懂自己所寫的詩詞。因而,若只願沉浸於詩詞世界的讀者可忽略不看。

4、不過,事後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啓示,而且每個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從多個出發點進行解讀,或許這正是寫中華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

5、自聽了餘秋雨先生關於《秋雨書院:中國文化必修課》的講座後,不再糾結詩詞後面的白話文是該起名爲”創作背景“還是”詩詞自評“。中華古典詩詞是思想的禮花,後面的白話文則是思想的禮花引發的歡宴。也就是說中華詩詞+現代散文就是士兒的個人標籤。

6、以詩爲史,記錄生活的痕跡,見證蛻變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爲約翰遜博士的《倫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兩首詩的合訂本作序時寫道:“不管人們願意與否,他們的感受性是隨時代而變化的,但是隻有天才人物才能改變表現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詩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爲他們缺少那種敏感和意識來發現他們與前一代人感覺不同,必須使用不同的詞彙。”——告誡自己既要有傳承也要有創新,更要有代表我們時代的語言。

7、詩人華茲華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詩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開心的人的更加快樂,好讓白天的陽光更明媚;教導年幼者及各年齡層有仁愛之心的人學會真正地觀察、思考和感受,讓他們在行動和心靈上更有德性。這就是它們的職責,我相信在我們作古多年後,它們仍會忠實地完成這個使命。”——以此共勉。

8、生活還有中華詩詞這個心理醫生!

士兒

關心傳統和現代纔有未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