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莊夢,夢山莊】(25)古時修仙之練氣

       小週天是古代修煉主要流派之一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一階段,即練精化氣的過程,也稱百日築基。內丹術認爲:人到成年,由於物慾耗損,精氣已不足,必須用先天元氣溫煦它,使後天精氣充實起來,並使之重返先天精氣,這就是小週天練精化氣的目的。完成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強身健體。

黃建軍越看越感興趣,開始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

內丹術,是要求內氣在身體內按經絡路線,循環週轉。早期曾稱爲“金液還丹”(宋·翁葆光《悟真篇注序》),也曾稱爲“河車搬運”(明·陸潛虛《玄膚論》),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借用了天文學上“周天”的術語(明·伍宋陽《天仙正理》)。也有把運轉的路線,稱爲“天經”(元·俞玉吾《席上腐談》)的。

 小週天就是指內氣從下丹田開始,逆督脈而上,沿任脈而下,經歷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鵲橋,上鵲橋在印堂、鼻竅處,下鵲橋在會陰、穀道處)作周流運轉。內丹術中,特別重視任督兩脈,正如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指出的:“任督兩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離水火交媾之鄉。”故小週天又稱子午周天,或取坎填離、坎離交媾、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等。子時爲陰氣已極陽氣始動之時,午時則陽氣至極轉衰,陰氣初萌。故子午代表天體的日月,人體的心腎,卦象中的坎離,方位中的南北。元代肖延之在《金丹大成集》上說可以用後天八卦圖表示。因爲小週天要求後天返還先天,內丹術理論中就用後天八卦圖進行指導。所以着眼點放在坎、離兩卦上。而坎離兩卦在後天八卦圖中,處於子、午、水、火、日、月等地位,因此有了以上多種名稱。

    進行小週天功法的鍛鍊,內氣感覺在督任脈上流走,開始於活子時。在活子時之機,下丹田氣動,產生小藥,又稱真種子。而後開始督任兩脈的流轉,並正確地掌握進陽火、退陰符,沐浴等要求,周天有時也按六字氣決把噓、呵、呼、四、吹、嘻六字,順次各鼻吸口呼,默唸字音各六次,共計三十六次。


練法過程:選一清淨之室,開窗闔戶,空氣新鮮,避免風向,然後寬衣解帶,靜坐牀上或沙發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靜坐姿勢分雙盤、單盤、自然盤,任選一種。

坐時要做到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後,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適爲度。雙手相握置於腹下。 然後微閉雙目,安然入靜,不思,不看,不聽,不動,舌抵上鄂,口中津滿隨即緩慢嚥下。

初練者往往雜念紛紜,時滅時起,可採取隨息法消除之。 呼吸要求由緩慢細柔逐漸達到深長,若有若無,一似龜息。呼氣時,意識隨氣息經胸胃直達小腹,心窩略內陷(即心窩下降法)。

這時,練功者有氣息下沉的感覺,即氣貫丹田。意識若不隨之而下,即無此感覺,也即有了雜念。 所說隨息、心窩下降、氣貫丹田,全是意識暗示,現實的呼吸仍然是鼻吸鼻呼,僅在呼氣時意識暗示氣貫小腹,用此法沉氣既可避免產生雜念,又可避免久練後出現胃滿胸梗之弊,可謂一舉兩得。

如此練習三月,小腹必然產生熱氣,此時即可運氣,使通小週天。小週天有一定線路,即任督二脈,從後上經前下,來回不止,循環不息。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用意識假想丹田有一股熱氣,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臍下四寸中極穴,經會陰,過穀道(肛門)至尾閭,沿夾脊棘突中上行,達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由胸腹正中線入丹田中。略頓一頓,仍循前法,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至練功畢時爲止。 小週天所說丹田,爲臍下一寸五分之氣海穴。

注意事項:練小週天時切忌用力吸氣,或拱背挺肩低頭使後頸用力提升,否則易生流弊。必須以意識暗示緩慢引氣上升,若無上升感覺,多練多引自然成功。務必順序漸進,不急不噪,因勢利導。急躁冒進,要產生偏差。

黃建軍覺得這個小週天不是玄幻小說裏說的那麼不着邊際,氣功學會都大力提倡人們練習小週天,可行性很大,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強身健體,決定學習修煉小週天。於是上網搜索了一下小週天,哇塞,網上關於修煉小週天的功法五花八門,怎麼練的都有。

算了,專注一點,就按這書說的練。黃建軍回頭找到書中那幅小週天經絡運行圖,多次反覆的默記着運行圖上的穴位名和位置,不時的伸手摸摸自己身上的穴位。

當黃建軍覺得小週天運行路徑上的穴位已記得差不多了,便又重新看一遍運行方法和注意事項。

黃建軍盤坐在牀上,按要求放鬆身心,雙手相握置於腹下。 然後微閉雙目,安然入靜,不思,不看,不聽,不動,舌抵上鄂,口中津滿隨即緩慢嚥下。用意識假想丹田有一股熱氣,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臍下四寸中極穴,經會陰,過穀道(肛門)至尾閭,沿夾脊棘突中上行,達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由胸腹正中線入丹田中。略頓一頓,仍循前法,繼續循環運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