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的圖片》: 經典慢電影

兩週前看了一部2003年的葡萄牙語電影,《會說話的圖片(A Talking Picture)》。電影的票房只有兩萬多美元,但我卻認爲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導演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出生於1909年,應該是史上導演生涯最長的導演了。他直到去世前的一年,2014年,也就是在105歲的高齡,還在拍電影。


這部電影不很賣座,在影人界卻名聲不菲。最近在看一本叫《慢電影》的書,它是其中被當作範例介紹的慢電影之一。賈樟柯的《三峽好人(Sill Life)》也是書中着重介紹的範例。

慢電影與普通的電影不同的是,情節推進緩慢,電影畫面動感較弱,大多時候爲靜止影像。看普通的故事性強的電影就像坐過山車,心情跌宕起伏,而看慢電影就像閒庭信步,導演像個朋友帶你慢慢觀賞風景,給你足夠的時間思考。

《會說話的圖片》節奏控制很好,電影基本分爲三個部分。

在第一部分,觀衆跟隨一對母女的腳步遊覽幾個歷史名城。羅莎·瑪麗亞是葡萄牙的一位大學歷史老師,她與七歲女兒瑪麗亞要去孟買與她當飛機機長的丈夫會合,她選擇了乘坐遊輪,可以一路上看古城講歷史。兩人從葡萄牙的里斯本出發,經法國馬賽、意大利那不勒斯、龐培、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埃及開羅、也門阿登。

這一部分是輕鬆的旅程。一路上,母女倆還會遇上好心的陌生人爲她們講解建築背後的神話與歷史。

在第二部分,主要是遊輪船長約翰與他的三個女貴賓的晚餐對話。約翰是波蘭裔的美國人,三個女賓都是中年成功女性,她們分別是法國企業家弗朗西斯卡、意大利名模特黛爾菲娜和希臘的歌唱家海倫娜。四個人各自用本國的語言聊天,卻都不覺彆扭。

先順便講下巴別塔的故事。據聖經中創世紀記載,起初,人類生活在一起,說一樣的語言,連口音都一樣。某一天,他們心血來潮,想要建一座城和一坐塔,塔頂通天。說幹就幹,他們以土燒磚,用石漆爲灰泥砌塔。上帝看到人類的行爲,就使他們分散到全地,變亂天下人的語言。那塔後來被稱爲巴別塔。巴別是變亂的意思。

故事的真假現在難以確定,但巴別塔背後人類的野心卻是千真萬確的。人類文明的進程充滿着互相殘殺的血腥。

四個人的談話讓人感到文明發展到今天,語言的不同所帶來的溝通障礙越來越小,當然這樣的無障溝通只存在於受過教育,能懂多門語言的人之間。

在這個晚餐之後,船又繼續航行到了紅海。在羅莎向瑪麗亞介紹非洲大陸時她們的一段對話讓人印象深刻。

後來發生了什麼?

更多的戰爭。

很多人死了嗎?

是的,很多很多。國家也正因此誕生。

包括葡萄牙嗎?

是的,所有的國家。

爲什麼人們這麼壞?

就是這樣的。他們本不壞,是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權力的誘惑導致了戰爭。這是人的本性造成的。

在第三部分,開始有了情節,前兩部分出現的主角共聚一桌。船長約翰邀請羅莎母女共進晚餐,並送給瑪麗亞一個穿印度傳統服裝的小玩偶。接下來意外發生了。

船上發現了恐怖分子安放的定時炸彈,約翰趕緊安排大家上救生船。在將要上救生船之際,瑪麗亞發現自己的小玩偶落在船艙裏,又跑回去拿。羅莎趕緊跟瑪麗亞回船艙。等她們回來時,所有人已經坐救生船離開了。

影片最後,導演沒展現船發生了什麼,影幕上只是一張圖片,那是約翰靜止的驚恐的臉的圖片,配以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看到這裏,相信所有觀衆會有與我一樣的問題:“爲什麼死的是美麗優雅的羅莎和善良無邪的瑪麗亞?爲什麼安放炸彈的卻安然無恙?”

爆炸聲後,是海倫娜柔中帶悲的歌聲:

求求你,北風啊,你輕些吹......

導演很殘忍。但看完電影后的好幾天,這殘酷的結局帶給我的震憾仍餘波未了。

不同種族、宗教背景或不同國家的人之間的隔閡什麼時候才能消除?人類的和平什麼時候可以真正來臨?

北風,輕些吹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