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入門之磁盤管理

1. du -sh 查看目錄、文件總大小
-a:全部文件與目錄大小都列出來。如果不加任何選項和參數只列出目錄(包含子目錄)大小。
-c:最後加總

2. df -h 查看磁盤使用量

3. lsblk 查看系統塊設備信息 ,blkid 查看磁盤分區的uuid

4. free 系統內存以及虛擬內存使用情況 ——-m選項是以M的形式查看

5. fuser -km /home 終止使用該目錄的所有進程

6. fdisk -l 列出 所有/指定 磁盤設備的分區表

fdisk /dev/sdc

進入磁盤分區操作:
m 菜單
p 打印當前磁盤的分區情況
n 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分區: e(extended 擴展分區)或者p(primary partition主分區)
w 保存操作
q 退出
d 刪除一個分區
partprobe 立即生效
注:主分區最多4個,擴展分區1個,擴展分區下可以再次分區爲邏輯分區 ,重新分區後讓新分區立即生效:partprobe

7.mkfs 格式化

mkfs -t ext4 /dev/sda1   格式化linux硬盤分區

常用的選項有:
-b:分區時設定每個數據區塊佔用空間大小,目前支持1024, 2048 以及4096 bytes每個塊。
-i:設定inode大小
-N:設定inode數量,有時使用默認的inode數不夠用,所以要自定設定inode數量。
-c:在格式化前先檢測一下磁盤是否有問題,加上這個選項後會非常慢
-L:預設該分區的標籤label
-j:建立ext3格式的分區,如果使用mkfs.ext3 就不用加這個選項了

例子:

mkfs.ext4 /dev/sdb1 直接格式化/dev/sdb1
mkfs.ext4 -b 4096 -i 4096 /dev/sdb2 設置node數量和block大小
mkfs.ext4 -L label3 /dev/sdb3 添加標籤
e2label /dev/sdb3 用來查看或者修改分區的標籤(label)

8.fsck 檢查硬盤有沒有壞道
-A :所有分區(開機過程中就會執行一次該操作);
-a :自動修復檢查到有問題的分區;
-r :當檢查到有壞道的分區時會讓用戶決定是否修復。

9./etc/fstab** 系統啓動時需要掛載的分區
列:分區標籤、掛載點、格式、掛載參數、是否dump、是否開機檢測磁盤
掛載參數:
async/sync :async表示和磁盤和內存不同步,系統每隔一段時間把內存數據寫入磁盤中,而sync則會時時同步內存和磁盤中數據;
auto/noauto :開機自動掛載/不自動掛載;
default:按照大多數永久文件系統的缺省值設置掛載定義,它包含了rw, suid, dev, exec, auto, nouser,async ;
ro:按只讀權限掛載 ;
rw:按可讀可寫權限掛載 ;
exec/noexec :允許/不允許可執行文件執行,但千萬不要把根分區掛載爲noexec,那就無法使用系統了,連mount命令都無法使用了,這時只有重新做系統了;
user/nouser :允許/不允許root外的其他用戶掛載分區,爲了安全考慮,請用nouser ;
suid/nosuid :允許/不允許分區有suid屬性,一般設置nosuid ;
usrquota :啓動使用者磁盤配額模式,磁盤配額相關內容在後續章節會做介紹;
grquota :啓動羣組磁盤配額模式;

例子:/etc/fstab加一行來掛載新增分區

/dev/sdb1 /test1 ext4 defaults 0 0

那麼系統再重啓時就會掛載這個分區了。

10.掛載/卸載磁盤 mount/umount

mount /dev/sdb1 /home

-a 所有磁盤
-o 選項:mount -o remount,rw,sync,noauto /dev/sdb1 /test1
UUID 根據uuid掛載(blkid查uuid):mount UUID="d233432fsf23fdfsf3e" /test1
-t 指定文件系統:mount -o remount -t ext3 /dev/sdb1 /test1

umount:卸載
umount /dev/sdb1 :根據分區卸載
umount /test1 : 根據掛載點卸載
umount -fl /dev/sdb1 :強制卸載

本文是從各博客上總結整理而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