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OSI網絡參考模型總結

       ISO/OSI參考模型它將網絡結構化爲七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如圖:

                                                      

1~3層是依賴於網絡的,涉及將兩臺計算機連接在一起使用的數據通信網的相關協議,實現通信子網功能。5~7層是面向應用的,涉及允許兩個終端用戶應用進程交互作用的協議,通常是由本地操作系統提供一套服務,實現資源子網功能。中間的傳輸層爲面向應用的上3層遮蔽了跟網絡有關的下3層詳細操作。從實質上講,傳輸層建立在由下3層提供服務的基礎上,爲面向應用的高層提供網絡無關的信息交換服務。


首先來說說爲什麼要分層(分層的好處)

         分層的目的是爲了降低複雜性,提高靈活性

  •    各層之間是獨立的。
  •    靈活性好。
  •    結構上可分割開。
  •    易於實現和維護。
  •   能促進標準化工作。

OSI中的數據傳輸

數據流從源的上層逐層流向下層,在目的端則由下層逐層流向上層

源 – 數據封裝:     APDU -> PPDU -> SPDU -> Segments -> Packet -> Frame -> Bits

目的 – 數據的拆封:      Bits -> frame -> Packet -> Segment -> SPDU -> PPDU -> APDU


       


物理層的功能:

  • 負責實際或原始的數據“位(BIT)” 傳送,通過傳輸介質將比特流由一個節點傳向另一個節點。
  • 節點通常分爲DTE與DCE兩大類。DTE爲用戶端接設備,DCE爲數據控制設備。
  • 該層協議的功能是定義網絡物理設備DTE/DCE的接口。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

  • 實現兩個相鄰的機器間的無差錯的傳輸。通過對物理層提供的原始比特流傳輸服務的加強,向網絡層提供服務
  • 成幀:規定數據鏈路層最小的數據傳送邏輯單位——幀的類型和格式。將從網絡層接收的信息分組組成幀後傳送給物理層,由物理層傳送到對方的數據鏈路層。
  • 物理尋址和對網絡拓樸的存取
  • 差錯控制:在信息幀中帶有校驗字段,當接收方收到幀時,按照選定的差錯控制方法進行校驗,在發現差錯時進行差錯處理。
  • 流量控制:協調發送方與接收方的數據流量,使發送速率不要超過接收方速率。
  • 共享介質環境中的介質訪問控制
  • 鏈路管理:建立、維持與釋放數據鏈路。
    網絡層的功能
  • 涉及將源端發出的數據(分組)經各種途徑送到目的端,從源端到目的端可能要經過許多的中間節點---互連和路徑選擇 (源網絡-目標網絡)
  • 通信子網的最高層,但是處理端到端(主機—主機)數據傳輸的最低層。
  • 信息分組的類型和格式
  • 邏輯尋址
  • 路由和轉發
  • 擁塞控制
    傳輸層的功能
  • 爲高層數據傳輸建立、維護與拆除傳輸連接,實現透明的端到端的傳輸(主機-主機)
  • 真正意義上的從源到目標的“端到端”層,源端的某程序與源端的“類似”程序進行對等通信
  • 屏蔽了上三層 (面向應用) 和下三層(面向數據傳輸)之間的界限,彌補網絡所提供的服務質量的不足,提供可靠的網絡服務
  • 信息的分段(源端)和合並(目標端)
  • 流量控制和差錯恢復
  • 多路複用
    會話層的功能​​​​​​​
  • 建立、管理和終結不同機器上的應用程序或進程間的會話
  • 爲表示層提供服務 會話(Dialogue)的管理: 令牌(Token) 會話的同步      
  • 檢查點(Checkpoint)
    表示層的功能​​​​​​​
  • 表示層以下各層只關心可靠的數據傳輸,而表示層關心的是所傳送數據的語法和語義。
  • 完成語法格式的轉換      
  • 與接收方協商所採用的公共語法類型
  • 表示層對等實體間連接的建立、數據傳送與連接釋放
    應用層的功能​​​​​​​
  • OSI的最高層,也是離用戶最近的層,是計算機網絡與用戶之間的界面
  • 由若干的應用進程或程序組成。網絡通過應用層爲用戶提供多種網絡服務。
  • 常見應用層服務:①目錄服務  ②電子郵件 ③文件傳輸   ④虛擬終端

                               


OSI的層間通信

     如圖,數據是由主機A中的一些應用程序生成 的。假設用戶輸入一條消息。每層生成一個頭部及所傳數據一併傳到下一層(箭頭①)。將數據傳到下一層意味着下一層需要爲上一次提供某種服務。要完成這些服務,下一層需要在包頭或包尾加入一些信息。比如傳輸層發送其數據和包頭,網絡層在其包頭中加入正確的網絡層的目的地址,以使包能夠被傳輸到其他計算機

    在程序生成數據後,物理層能實現媒體發送信號(箭頭②),當接收數據時(箭頭③),主機B啓動其上的相鄰層協議進行通信(箭頭④),指明瞭接收數據在協議棧中逐層向上遞交處理的過程


發送方的數據的封裝過程

                 


接收方的數據的解封裝過程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