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端自學之路《基礎知識》第一篇:OSI模型

======================================== OSI 參考模型  ==============================================
共七層:
1,應用層
2,表示層
3,會話層
4,傳輸層
5,網絡層
6,數據鏈路層
7,物理層

第一層:應用層 
提供層序接口, 以太網 ip 端口號   數據   數據編碼格式  (UTF-8,UTF-16等)

第二層:表示層  
表示層會根據規定的編碼格式進行編碼與解碼    例如:數據的壓縮與解壓縮,加密與解密等  


這裏涉及到的其他知識點:編碼 解碼  壓縮  解壓縮   加密  解密 等幾個概念
編碼:是信息從一種形式或格式轉換爲另外一種形式的過程  例如:ASCII,國標,
解碼:是編碼的逆行過程
壓縮:是按照特定的編碼機制用比未經編碼少的數據位元(或者其它信息相關的單位)表示信息的過程
解壓縮:是壓縮的逆行過程
加密:爲了保密而對信息進行轉換的過程。
解密:加密的逆行過程

第三層:會話層
啓動連接,用什麼連接方式進行連接以及何時建立連接  或 何時斷開鏈接

第四層:傳輸層
1,建立連接,斷開連接 在兩個主機上創建邏輯上的通信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 會話層是決定連接的時間與斷開的時間,實際的建立連接和斷開連接是傳輸層
2,確保數據數據的準確發送,因此會在兩個終端進行確認,如果數據沒有到達,會負責重新發送爲到達的數據,已到達的不會再發送
3,如果有必要他會對數據進行分段發送至網絡層

TCP UDP
A)TCP/IP   複雜  可靠   數據丟失   會重新發送   socket
B)UDP/IP   簡單 不可靠   不確定數據能否被對方接受到

第五層:網絡層    
具體點 即是路由器
1,網絡層是根據數據包中的 目標地址 將數據發送到最終要發送的目的地的,在發送過程中可能會造成 數據的丟失,順序的混亂等問題的時候 需要傳輸層負責提供 正確的傳輸數據的處理 來達到解決這個問題
2,目標地址  是用來指示沿途中的中 應該要選擇哪一個路由器的,它會根據自己的網絡地址表,找到附近的路由器並添加適合的鏈路的鏈路層協議  依次循環 
3,網絡層是負責將整個數據發送給最終的目標地址

第六層:數據鏈路層

源主機 到端接路由器 的鏈路   到達了主機 即結束生命
 

第七層:物理層

將二進制流 轉換爲 電信號,光信號,電磁波信號等,在物理的傳輸介質中轉輸


借用網絡中的一張圖片:

 

以上有誤請指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